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道军 《青年记者》2008,(12):58-59
作为"弱势中的弱势"的女性农民工,其城市生存边缘化问题是农民工问题的重点.是解决整个农民工问题的突破口.因为农民工的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她们身上.然而,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媒介的"福利传播"内容越来越少,女性农民工的话语空问在不断萎缩.相当多的媒体及从业人员仍以一种自我观照的姿态,傲视独立.显示客观、公正,却也和纳西斯[1]一样陷入自我设置的镜像里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更加重视“三农”问题,有关农民工的报道在党报、都市类报纸的报道频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文以《扬子晚报》为例,对2001年-2010年该报有关农民工的报道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扬子晚报》在农民工的报道方面除了能及时准确传达相关政策法规、关注农民工切身利益外,还存在对农民工的报道处于浅层、对农民工的形象塑造存在城市本位倾向、对农民工的弱势地位过于渲染和缺乏对农民工人格的尊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都市类报纸关于农民工报道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3.
关注农民知识能力及对图书馆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是城市中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他们需求知识、需求图书馆,图书馆在为农民工服务中能够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4.
郭杰 《青年记者》2005,(7):43-44
这几年,汉语中出现了不少新名词,概括得非常好,“弱势群体”就是一个。谁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当然是农民。而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由于与城市的近距离接触,他们的弱势又被成倍放大。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是从乡村向城市迁移的人,他们融入和适应城市生活的道路是曲折和艰难的,在城市里生活,没有改变自己的“贫”和“弱”社会状况,农民工是不被现行制度认可的、“亦工亦农”的、边缘弱势的群体,是城市的“边缘人”。而同时,不可否认他们的边缘性又直接导致了其就业、工资、福利等权益被严重侵害的局面,同时也被强势的传媒排斥和疏离。所以,农民工也是传播学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往往被排斥在传媒信息的内容之外。  相似文献   

6.
一、提出问题及解析题目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但大部分研究被社会学领域所囊括,包括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农民工的边缘群体的角色分析、农民工的社会心理的分析、农民工的教育与管理问题等,这些议题几乎包括了农民工问题的各个方面,但把农民工置于大众传媒中进行考察的文献相较于农民工问题的其他方面则显得过于单薄。农民工的权益保障,一直是农民工议题的一个重点,但农民工在媒体中被表达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使用访谈、抽样调查、Likert量表调查的方法,调查陕西省各地965名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信息需求内容、获取渠道、信息消费能力、生理卫生信息的需求现状;从“身体政治”引发的信息歧视,信息需求内圈化,实践意识引发的信息需求差异,公益性信息服务效率调查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信息获取障碍.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反对“身体政治”形成信息霸权;尊重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价值取向和实践意识;建立以政府为导向的信息援助机制;发挥公益性信息机构的资源优势,消除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信息需求内圈化趋势;提供生理卫生信息指导等合理化建议,改善陕西省新生代女性农民工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8.
刘谦  刘丹 《新闻实践》2006,(2):41-42
时下,“农民工”问题已成为媒体报道之焦点。2005年9月6 日至23日,中国青年报在第七版“经济版”的头条位置刊发了一组以“新生代农民工系列报道”为名的专题新闻。其中新闻报道、新闻述评各10篇。该组报道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了当代青年农民工的崭新形象,反映他们的生活状况、追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整组报道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在农民工报道方面作出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韩燕 《当代传播》2006,(2):38-41
本文通过近年来媒体对“农民工议题”的报道进行分析,观察媒体对“农民工议题”的总体建构方式和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媒体由于定位和地域的差异而在“农民工议题”建构方式上有何异同,探讨媒体在农民工议题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报道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苏敏 《新闻窗》2009,(4):105-107
今年召开的两会上,“三农”问题依然是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民工问题也受到诸多关注。作为首个以农民工为题材进行大型报道的电视台,贵州电视台今年4月份推出新一季的“中国农民工”大型讲述节目,继续以全国视野聚焦农民工这个群体,侧重挖掘农民工的创业故事,更加关注中国农民工实时状况。贵州电视台“农民工”系列节目自2007年开播后,在社会和业界引起巨大反响。其中,第一季《农民工——我的兄弟姐妹》开辟了国内电视媒体农民工题材大型常态性节目制播的先河,第二季《“拉芳”温暖中国农民工》被誉为国内首档面向2亿农民工群体的电视讲述谈话节目。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媒介形象建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再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媒介不仅参与了农民工形象的建构,而且其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提供了解、认知农民工的模式的同时,也影响着农民工群体的自我定义,并可能成为其行为举止的参考规范.因此,从建构论视角研究媒介对农民工群体形象的再现,分析再现的深层动因,解决媒介对农民工形象扭曲再现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三家媒体2009-2018年关于女性农民工群体的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女性农民工群体媒介形象的变迁,比较三家媒体对女性农民工媒介建构的差异,剖析媒介在女性农民工形象传播中的得失,为媒体客观公正地反映女性农民工群体形象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2013年后关于女性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开始快速下降,叙事类型发生转变,女性农民工形象相较之前有所改善。总体上,女性农民工在媒体上呈现的形象表现为正负面报道极端化。  相似文献   

13.
基于“心理适应、认知适应、行为适应”三维度结构,设计和编制新生代农民工城市文化适应评估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文化适应总体情况良好,其中,行为适应程度最高,心理适应程度最低。为使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文化,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面向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信息服务;举办以家庭为单位、以女性为主导的文化娱乐活动;联合政府和媒体,引导市民消除对农民工的刻板印象。图1。表10。参考文献12。  相似文献   

14.
林如 《新闻世界》2009,(2):75-76
“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出,如何推进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是政府关注的重点之一。农民工问题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突破口,牵动着社会各条神经。因此,新闻媒体要充分重视农民工话语权缺失问题,积极给予农民工群体最基本的媒体话语权。  相似文献   

15.
越来越多的进城农民工(据国家权威机构统计,目前约有1亿农民进城打工),已成为城市二、三产业重要的人力资源。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农民工进城之后干的是最苦、最累、最脏、最险、最差的行当,成为城市最弱势的群体。如何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事关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国家发展大计。作为主流媒体,如何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实在有效的打工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6.
王智  甘露 《新闻世界》2014,(4):210-2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工这一群体的社会境遇也不断发生变化。从初期的“盲流”到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经由媒体塑造的农民工形象,让受众对农民工的理解不断加深。本文重点关注2006年之后的农民工形象塑造的变迁,揭示媒体在农民工报道中的得与失,为之后的新闻报道提供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17.
档案与农民工维权诉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缨  刘君 《四川档案》2008,(5):11-12
该文认为,建立农民工档案有着重要意义,在农民工权益诉讼或仲裁时经常遭遇举证难,农民工维权应采用“举证责任倒置”规则,由用工单位承担提供农民工档案等证据的举证责任,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游走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农民工既适应传统生活方式,又接受现代生活方式,是传统乡村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的享用者和沟通者。农村——城市——农村的循环模式形成了农民工进城后的“受者”与返乡后的“传者”角色。本文认为发挥农民工的传播功能需要各级政府树立“信息社会”理念、大众传媒设置合理全面的“农民工议题”、提升农民工的大众传媒素养。  相似文献   

19.
戴鸣 《新闻世界》2008,(9):120-121
关于农民工“跳楼”讨工资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跳楼”未必有助于事情的解决,并不是讨工资的好办法。但是,由于行政执法不力、打官司成本高昂等原因,一部分农民工出于无奈。为了引起社会关注和领导重视,争取社会舆论的同情.最终选择了这条路。工钱是农民工的生命,我们理解农民工讨不到工资的难处,但也要正确看待这件事情。目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已经逐渐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媒体做出的努力是功不可没的。但是在报道农民工“跳楼”讨工资方面。媒体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反思。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07年对南京主城区297名女性农民工的抽样调查数据,对进城务工的女性农民工媒介接触状况进行了定量分析.考察大众传媒对女性农民工子女教育观的影响力。研究结果表明,大众传媒对女性农民工子女教育观念的改变有所影响,但效果并不显著,对其知识信息方面的影响则更大一些。女性农民工对大众传媒心存一定的期望值,希望能够通过大众传媒获得更多的教育类知识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