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健  臣成 《出版参考》2004,(12):11-11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没文化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相似文献   

2.
说起网络对生活的影响,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回答。作为网瘾少年的母亲,会对网络深恶痛绝。而作为网络达人,网络无疑是天底下最好的事物。  相似文献   

3.
金曙 《视听界》2001,(1):46-47
前几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晚会曾有一个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它讽刺了一位为追求“轰动”而摆拍,导演“英雄母亲”行为与动作的电视记,看了让人深思,反真实的摆拍,背离生活的作假,是新闻报道中对人格的不尊重,自然会抽害新闻的可信度和人物的直实性, 这种做法会把“真的也写假了,真的拍假了”。  相似文献   

4.
在南京工作的小吴,每天晚上8点钟的时候,必须给自己的母亲打一通慰问电话,如果哪天忘了,或者是迟打了,母亲就会受不了,轻则发火,重则哭泣。小吴说,自己因为这事前几天和母亲闹僵了,害怕再这么僵持下去,母亲会受不了。  相似文献   

5.
我的母亲是一位性情刚烈的女性,她常常没有握针,而是擦枪——她是与新中国共同诞生的第一代警察,一九四八年是县公安局的侦察股长。除了打枪。她还骑马,过黄河进伏牛山。能打枪会骑马,母亲在我心目中不是倚门盼子灯下走针的女人,而是英雄。  相似文献   

6.
董爱华 《新闻爱好者》2011,(12):148-149
《喜福会》作为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历来备受评论界的好评和读者的喜爱。书中的母亲形象、中美文化差异、东方主义、女性主义等已经被人无数次地解读,但其中成长主题却鲜被提及。在《喜福会》里四位性格迥异、经历复杂的中国母亲中,龚琳达是令人印象最深的一位。本文正是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出发,并结合心理学中人的认知发展的理论来解读龚琳达的形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7.
少年时代,每到夏天阳光灿烂的日子,母亲就会打开家里的樟木箱,将压在里面的物件拿到阳光下曝晒。这些物件也许是母亲青年时代的衣裙,也可能是母亲青年时代  相似文献   

8.
黄玲 《出版参考》2010,(2):47-47
女孩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抛弃了她和母亲。坚强刚毅的母亲立志要将女儿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人才,于是将女儿送进了一所舞蹈学校。高昂的学费并未吓倒母亲,她四处打工挣钱;七岁的女孩看见母亲整日忙碌和疲惫的身影,就会忍不住流泪。  相似文献   

9.
母亲是一个温和宽厚的女人,这一生几乎从未与人争吵过,但却惟独跟父亲过不去。父亲偶尔犯个小错,母亲便会揪住小尾巴不放松,除了当面批评和数落,把父亲批得体无完肤外,逮着我也会唠叨个没完没了。  相似文献   

10.
美丽的女子,有过被叔父强暴的经历.庇护她的母亲早已撒手人寰.离过婚……如此惨痛的经历会以什么样的影像语言被叙述出来呢?  相似文献   

11.
电影作为一种意义再生产的方式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电影的人物塑造上,"母亲"这一角色具有深刻的文化意涵,是文化背景与电影艺术合谋的产物。一方面,文化传统与历史语境会"干预"电影导演对母亲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电影所创作出的母亲形象反过来又会影响受众对这一群体的再认知。本文从空间、话语、身体这三个维度研究张艺谋电影塑造母亲形象的叙事手法并考察母亲这一形象的文化隐喻。通过对张艺谋电影文本的分析发现,在空间叙事方面,张艺谋电影中的母亲有从压抑、封闭的空间逐渐走向开放、自由空间的倾向;在话语表达方面,对于母亲话语的转变折射出时代变革的深刻影响;在身体呈现方面,张艺谋电影主要是从权力化、工具化和消费化这三个维度来展示母亲的身体。  相似文献   

12.
8月21日,广西南宁的建政路。纷纷飘落的嫩黄树叶铺了满街,让习惯于热浪蒸腾的南宁人已经能嗅出一丝北方的秋意。记站在落叶飞舞的街旁汽车站等车,却听到一对母子忧心如焚的对话。男孩问母亲:“他能帮我们办吧?”“没问题的,钱都交了,他说现在比较严,要慢慢来。放心吧,这几天就会有结果了。”母亲安慰着儿子。通过攀谈,记得知这个南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没文化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己.  相似文献   

14.
随笔     
情感 怀抱 心理学家说,在一场突然的事变中——比如火灾、爆炸、坍塌——孩子们的第一个反应是扑进母亲怀里,而母亲的第一个反应也是紧紧搂往孩子。孩子脆弱的心灵化解不了一场惊变,而母亲的怀抱仿佛是一块海绵,缓缓地吸收孩子的恐惧,直至平复。专家说,在灾变中身边没有母亲的孩子,以及找不到母亲的孩子,心理将会遭受无可挽回的创伤。恐  相似文献   

15.
郑能新 《群文论苑》2003,(1):46-46,45
我的母亲与千千万万的中国普通母亲一样,平凡、朴实、善良。但她与众不同的是,虽然出身大户人家却没有享受多少人间亲情,刚落生,就被离乡几十里的山里人家抱养了,懵懵懂懂地当了童养媳。这是父亲告诉我的,父亲告诉我这些,并没有作贱母亲的意思,父亲是很爱母亲的。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一家地市级党报的副刊上看到这样一篇描写怀念母亲的散文:母亲会看风水,村里人家谁家不好或有了灾难,母亲随叫随到都为他们“破解”,有一次,村里一户人家得了病,母亲看后告诉他们,是他们家院子里有一棵树栽的位置不对,这户人家听从了母亲的安排,把院子里的树给砍掉了。无独有偶,笔者还在另一家党报副刊上读到一篇介绍“村官”父亲的散文。  相似文献   

17.
左夫  清越 《出版参考》2005,(3):38-38
生在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在他们刚刚懂事的时候,母亲就会将蜂蜜抹在书本上,让孩子去舔书本上的蜜.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孩子从小树立这样一种观念:书本是甜的,而且书里有智慧.  相似文献   

18.
我国电视片《母亲,别无选择》荣获国际大奖电视纪录片《母亲,别无选择》在法国举办的第五届国际青年电视节上荣获大奖。由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何苏六拍摄的《母亲,别无选择》讲述的是一位母亲为了给患有孤独症的儿子培养一种基本的生存和生活能力,辞去高校教师职务来到...  相似文献   

19.
苏有朋怀着伤感的心情去给母亲拜年,因为弟弟在父亲那边,母亲家的冷清和凄凉让苏有朋心碎。桌子上摆放着两碟未吃完的菜,看得出来,这就是母亲的年夜饭!母亲蜷缩在涉发上,双眼踏淡无光,精神状态很差。  相似文献   

20.
回首我的军旅生涯和成长过程,感触很多。我能够从一个农村的孩子,成长为部队干部,有时还舞文弄墨,打心眼里感激党的培养和领导、同志们的帮助。而最使我难忘的还是母亲的纺车声。我的家在中原农村,生活一直不宽裕。我兄弟妹妹6个,父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我们成人已属不易,再供养我们上学,就愈显得艰难。为了家庭生计与我兄妹们的读书,我母亲的大半生就与一架木纺车结下了不解之缘。嗡嗡、嗡嗡、……母亲的纺车声是童年的摇篮曲。在母亲的纺车声中我咿呀学语。在母亲的纺车声中我蹒跚学步。在纺车声里,母亲给我讲孟母三迁,讲凿壁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