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藏品为信息源的博物馆传播,可以看作是一种古对今、彼对此的传播,没有信息的传播,博物馆将沦为一座座储存仓库。博物馆必须为公众梳理好信息,将展览内容和观众联系起来,找到文化遗产对现在的意义。博物馆传播过程中的"议程设置"功能,即博物馆为公众定义需要关注内容,并对各种不同的内容赋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公众对博物馆的展览或藏品的重要性判断,进而影响公众对博物馆及其展示的文化内容的认知乃至态度和行动,从而实现博物馆传播文化、教育并娱乐公众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自然博物馆初现于14世纪,经历了六七个世纪的演进,已从私人收藏的珍奇馆时代进公众共享的科学文化时代。如今,各大自然博物馆为适应社会化的时代要求,调整和改变各自的价值取向,不断采取新的展示技术。新时代的博物馆不再局限于对过去标本的诠释,而更关注环境状况和社会发展;不再局限于对常设展示的设计布置,而更注重因地制宜,结合社会热点,面向学校学生、社区公众开展教育活动,与区域社会协调发展。中国湿地博物馆建于2009年,是社会和自然环境处于和谐边缘时代的产物,人们感受到了来自自然的发展压力。因此,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的湿地被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社会化参与,除了博物馆积极地构建与社区、与民众的对话之外,以藏品为基础的公众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苏州博物馆的"文徵明特展"中可以看到,当藏品变为展品后,博物馆、志愿者、观众、媒体、微博粉丝等众多个人和机构都进行了热情参与,这正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的一个鲜活案例。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伊始,科技引领的全球沟通革命不仅让人际交流变得多样与复杂,而且深刻影响了博物馆在藏品管理、展示手段和参观体验等方面的实践。与此同时,超级连接不仅限于科技带来的全新感受,传统意义上游离于博物馆之外的社区(共同体)依然是博物馆应该关照的"新公众"。建立博物馆与社区(共同体)之间连接的具体实践是多样的。新方法远不是博物馆为了宣传力和能见度而落实的行动,而是机构使命和价值驱动的内在选择。  相似文献   

5.
以灾难为主题的博物馆已为公众所关注,渐成一种博物馆类型。从文化角度看,它是对中国古代忧惠意识的传承,当下又生发出"多难兴邦"的现实意义。从功能上看,它可以起到纪念与凭吊、见证与警示、科普与科研等现实功能。而这些意义与功能的实现均需特定的展示基调才能得以完美呈现。此外,灾难博物馆的定位又与"灾难文学"、"口述历史"、"黑色旅游"等相关事项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6.
超级连接的时代,公众对博物馆的认知与需求变得更加多元,在这种背景下,博物馆更应该创新连接公众的方法。北京奥运博物馆"我的运动日记"展览在进行展示评估与观众研究中,运用博物馆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互联网时代新公众的特点,探索博物馆拥抱新公众的展陈新理念,为研究新时期博物馆与公众的关系提供了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博物馆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背景之下,"博物馆文创"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本文从新兴的博物馆文创工作与传统的博物馆业务工作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分析总结了博物馆文创工作所具有的四大功能,而其价值作用是博物馆合理利用馆藏资源的又一重要途径,并引出了对博物馆文创经营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博物馆这一机构缘起于留住消失的过去及人类的记忆之需,但作为公益性机构,服务社会才是其安身立命的生存与发展之道。从满足精英雅玩与科研,到面向公众的历史、科学、艺术普及,博物馆越来越成为塑造现代社会的重要力量。社区博物馆是立足于社区,为了社区,以社区内的自然与人文遗产为主要资源,在社区居民主导下开展遗产保存、整理、研究、展示和传播,对内对外开展社教服务与交流的文化机构或工具,是博物馆大家庭中的一个特殊门类,是博物馆功能与社区需求的成功对接,是博物馆文化基因或种子在社区土壤上的落地和生成。在当下的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社区博物馆应该成为社群居民留住记忆、认知历史与环境、面向现实与未来建构社群认同及获得可持续发展知识与能力的培力中心。  相似文献   

9.
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了解博物馆的线上窗口,在服务公众、传达博物馆特色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快速发展,拉近了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促进了博物馆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但其作为新兴事物,尚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平台数量庞大、信息资源浪费严重、过度追求"大同"、缺乏竞争力和发展动力、运营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公众参与度普遍较低等。博物馆微信公众平台应结合本馆特色,明确自身定位,突出公众的主体地位。馆际之间应加强合作,以优带劣,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作为记录历史、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重要渠道,国家和公众对包括名人纪念馆在内的博物馆有了更高的标准和需求。主体间性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或规范一个主体怎样与完整的作为主体运作的另一个主体相互作用,引入主体间性来思考名人纪念馆与观众、社区的关系,为我们思考如何提升名人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提供了具有启发意义的宽阔视野。  相似文献   

11.
王静 《中国博物馆》2014,(1):118-121
正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全国各地博物馆的场馆建设迎来了新一轮高潮。博物馆不仅是一处建筑物,更是一个涉及博物馆业务活动和需要的有机体。博物馆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建筑,其建筑规划的首要原则是"功能第一",即建筑物必须符合与适应功能的需求。在保证博物馆建筑设计符合实用、安全、环保等要求的基础上,博物馆功能应朝多元化和个性化方向扩展,使博物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博物馆》2023,(S1):117-119
<正>自2016年起,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志愿者团队策划开展了“飞进社区的太阳神鸟”博物馆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依托金沙遗址博物馆馆藏资源,深挖古蜀文明金沙文化内涵,设计推出微型展览、文化讲座、手工体验、迷你情景剧、亲子互动、线上“云课堂”等集趣味性、知识性、参与性、普惠性于一体的文化服务内容,实现全民参与、全龄化覆盖。该项目精准对接公众需求,突破传统志愿服务模式,打破博物馆边界,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使博物馆志愿服务深入社区,推动社区文化形态的形成和提升,激发公众走进博物馆的兴趣,引领公众了解历史文化,感悟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博物馆》2010,(1):70-73
博物馆教育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最重要任务是与社会及公众广泛建立密切联系。教育活动是充分发挥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渠道,其目的不在于教育公众,而是要根据需要帮助公众学习,为公众创造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为其提供教育体验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回顾博物馆发展史基础上,综合考虑社会宏观发展趋势,运用"未来学"、博物馆经验与想象,从人类"遗产"衡量尺度、功能取向与重组、从业者、科技与博物馆关系、教育观念、数量与类型、公众对博物馆认知、形态特点等方面,对博物馆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探索。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理查德·桑德尔提出"包容的博物馆"这一概念,博物馆应以包容和凝聚力为个人和社群赋能,为社会平等、创新发展而努力。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各地博物馆被迫闭馆,这给博物馆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带来挑战。即使疫情逐渐受到控制,博物馆得以重新开放,但它们采取在线预约等措施来控制参观人数,令许多公众因为无法进入博物馆而被排除在外。不过,物理空间的关闭并不意味着博物馆工作的停滞,一些始终秉承社会包容理念的博物馆开始尝试开放藏品或资料库、开发新展览模式、开展线上教育活动和公众参与式活动等新方法和新技术,重新与公众建立联系,分散和缓解了疫情给公众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构建新时期的包容理念。  相似文献   

16.
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物馆是公益性社会教育的理想场所,它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方向,满足社会的需求,又要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如何拓展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意义以及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途径。展示宣传和服务社会是博物馆的核心业务能力。但是博物馆和社会、和公众的关系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包括展览在内,博物馆应该为社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通过什么样的机制提供这些服务,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并获得更好的发展?本论文讨论了博物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通过改进和完善,真正发挥出博物馆应有的、能跟上时代不断前进的脚步,不断满足公众的多种要求。充分发挥博物馆更加完善、完美的社会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展览是博物馆实现社会责任、服务广大观众、对外传播服务、直接和公众发生关系的基本手段。而博物馆展览评价是对博物馆面向公众的重要产品——展览绩效的监管、检验、督促以及优化。国外对博物馆展览评价研究与实践由来已久,而国内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将通过对美国博物馆展览民间评价体系的深入研究,结合中国相关国情,从建立中国博物馆展览民间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可行性入手,进而尝试提出适合我国博物馆展览事业发展的中国民间体系的评价标准,最终探究中国民间体系将为学界、业界带来的多重功用。  相似文献   

18.
2014年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藏品架起沟通的桥梁"为主题,具有兼容性博物馆方法论的特点。博物馆需要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态度和意识,更需要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让更多的公众更广泛地接触到藏品;以民主的姿态与公众交流或分享藏品的诠释;通过自己创新性的工作让公众读懂藏品,对于我国博物馆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博物馆文创产品存在偏重消费者喜好和追求利润而忽视消费者文化需求差异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博物馆及其文化服务产品基本功能的深入分析,提出博物馆文创产品是博物馆教育的延伸,博物馆文创产品应该具有知识、文化、精神及能力内涵,评价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标准应强调满足公众的学习需求、引发公众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行为的产生,并可以从文创产品的可读性、可操作性、可探究性三方面开展研发设计。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中国恐龙展拼插模型”,以上述理念和思路进行开发设计,获得了市场和业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档案馆文化属性的历次重大变化与发展都与公众密切相关,公众是推动档案馆文化角色归位与文化作用发挥的重要力量.当前在全国开展的"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热潮中,要发挥档案馆应有的作用,使档案馆跻身文化事业之林,成为地方文化品牌,就必须重视公众的参与,重视档案馆与公众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