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生活方式、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特点。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708名在校学生进行了生活方式、自尊及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学习习惯、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家庭的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核心家庭的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城市的广东汉族大学生和新疆维吾尔族大学生在生活满意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结论:自尊具有文化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大学生走上了创业之路。以往大学生创业扎堆大城市,而近年来大城市日益艰辛的生存环境使得不少大学生对创业地域的选择趋于理性,中小城市成为首选。晋江市作为福建省泉州市代管的县级市,2009年以来“建城提速”,定位宜居创业之城,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运用SWOT分析法以晋江市为例全面分析中小城市对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影响,将有助于中小城市提高对大学生创业的吸引力和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学生的访谈,初步确定了大学生体育消费的7个维度,编制了《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调查问卷》。通过对740名大学生的施测,发现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追求健康的动机和体育成就动机更加强烈;来自大城市和城镇的大学生则主要把体育消费活动作为充实课余生活的手段,对体育明星的追崇也是促使他们进行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  相似文献   

4.
以甘肃省为范围,通过随机抽样,调查80名大学生和52名社区居民以及68名出租车司机发现:1.绝大多数大学生以市州为家乡认同,出租车司机则是市县并存,社区居民中绝大多数以县为家乡认同。2.对照2008年的调查发现,2008年绝大多数大学生以县为家乡,而2018年的在校大学生越来越认同市州为家乡。3.访谈证明:当代大学生防卫心、虚荣心更强,当母亲家庭地位高时,认同母亲家乡;而父亲家庭地位高时,认同父亲家乡。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北京地区六所高校11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易产生宗教信仰、神灵崇拜和民族主义;男性比女性更易产生金钱崇拜。居住城镇和大城市的大学生比居住农村的大学生更易产生神灵崇拜,居住农村的大学生比居住城镇、大城市的大学生更易产生政治信仰,居住大城市的大学生比居住城镇的大学生更易产生生命崇拜。  相似文献   

6.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大连地区高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分析2008年北京奥运会掀起的奥林匹克教育热潮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奥林匹克教育对大学生体育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表现在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兴趣及主动性明显提升,这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转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纠正其不良生活行为,促进其生活方式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以及新媒体在改变个体生活方式的同时,通过消耗个体时间对大学生体育生活形成了挤压与侵占,因此在新的社会生态环境下有必要反思大学生体育生活自我建构的影响路径,进而提高大学生体育生活,参与促进大学生体育生活建构。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6市12所高校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得有效问卷497份,通过信效度检验证明问卷具备较好的信效度水平。通过路径检验得到结果:新媒体传播显著正向影响体育生活自我构建beta=0.365 (p<0.001);校园体育文化显著正向影响体育生活自我构建beta=0.436 (p<0.001);同辈作用显著正向影响体育生活自我构建beta=0.307 (p<0.001);体育赛事显著正向影响体育生活自我构建beta=0.282 (p<0.001);模型拟合结果 CMIN/DF为1.478,该值小于3,GFI=0.917、NFI=0.920TLI=0.954以及CFI=0.960,其中指标均大于0.9,RMSEA为0.041,该值小于0.05。随后为大学生体育生活自我建构提出四点建议,以期帮助大学生有效提高体育生活参与,合理规划体育生...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一般是指校址不在省会城市和其他中心城市,而位于中小城市的一般本科院校.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包括考上大学的矛盾心理、环境和学习适应的焦虑、来自经济和生活的压力以及客观条件和管理模式对其心理造成的影响等各个方面.针对地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有注重自我教育、减轻经济和生活压力、克服客观因素等的负面影响,需要采取专业化综合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措施.  相似文献   

9.
拉脱维亚自1991年开始了大学生资助政策的转型,之后经历1997年和1999年两次改革,形成了"学费贷款"和"生活贷款"两种贷款形式,基本保障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所需。另外,拉脱维亚还通过税收减免和住宿补贴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资助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些对我国的大学生资助政策的制定和健全都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2009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极大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文章对部分省、市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给遭遇就业寒流的应届大学生指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当前社会上有一种说法:大学生患了“城市依赖症”,就业不愿脱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指责他们缺乏吃苦精神、奋斗精神,贪图安逸……但事实是否如此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大学生就业倾向大城市?带着这个问题本刊采访了致力于大学生就业研究的北京大学的岳昌君教授,请他对此现象进行了分析,并为大学生就业做出了指导。记者:为什么大学生求职过于趋向大城市?能否引导他们去边远地区和小城市就业?岳昌君:大学生趋向大城市就业是城市化过程中自然且正常的现象,绝大多数国家都有这个趋势。现在各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就是有集中化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大学…  相似文献   

12.
正假期生活是大学生活具体构成部分,从2012年相关统计数据可以得知,大学生一年的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周末等累计起来共计是187天,占一年总天数的51.2%,在大学生的四年学习生活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如何过好假期,对大学生而言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由过去单纯根据国家指令性计划进行统一分配的模式转变为在一定范围内由用人单位和大学毕业生直接见面,进行双向选择。这一改革举措,把大学毕业生直接推向人才市场,不仅使每个毕业生获得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而且大大激发了大学生的择业主体意识。然而,在大学生择业主体意识增强的同时,择业中的功利性倾向也相当明显。 择业功利特征的表现 第一,向往沿海地区和大城市。比起内陆、边远地区和中小城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经济、文化、科技等等方面的发展快得多,社会文明程度高,工作、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4.
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又被称为"蚁族",是大城市中继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其特征为:高智、弱小、群居。调查表明,自我发展、家庭生活、工作保障、贡献及集体主义、尊重和声誉、社会关系是影响该群体择业的主要因子。针对其需要,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用人单位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政府应制定吸引大学生回地方就业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状况是健康的,但大学生也比较普遍地存在价值困惑问题;表面上目的性很强的学习其实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在里面;就业观受父亲职业类型影响较大,城乡之间及大小城市之间的学生在就业选择方面的结构性差异显著;大学生消费分层现象在高校日渐明显;生源地为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学生对婚恋持更为开放的态度;生源地为城市特别是大都市学生更看重朋友的玩伴功能,而生源地为中小城市或乡村学生则较为看重朋友在交流信息方面的功用。  相似文献   

16.
杨乐天 《时代教育》2012,(7):105-106
大学生活对大学生来讲是求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而大学期间四年的宿舍生活占据了大学生相当长的一部分时间,良好的宿舍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宿舍文化建设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习惯和性格培养行为处事等方面产生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全国28个省(区、市)208所高校2500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微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入际交往、价值观念等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要充分发挥微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重视朋辈教育,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发挥微信的正能量,弱化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大学生生活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是大学生生活观念、生活知识、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总和。生活素质教育研究包含教育内容研究,教育实施机制研究和学生生活素质评价研究以及教育效果评估研究等等。一、大学生生活素质评价模型构建大学生生活素质从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生活观念、生活知识、生活技能与生活习惯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体育生活的研究是时代和社会关心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命题和要求。通过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其含义,从大学生体育生活主体、体育活动条件和体育活动形式的现状进行研究,目的是为促进现代大学生的积极有序性的体育生活方式,从而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张业清 《考试》2010,(Z1):1-1
2010年,地球上有50%人口生活在城市,2030年,将有60%的人口在城市生活,城市生活完全符合人类发展趋势。从猿到人,从洞穴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人类用智慧创造城市,和城市五彩缤纷的文化,城市的本性是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