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传授知识的过程是手段,是载体,真正的教育是把人内心深处那种积极的建设力量诱导出来。教育的价值应该是唤醒人性的自觉。《现代汉语词典》对"自觉"的解释是"自己认识到应该如此而甘心情愿地去做"。"自觉"与"被动"相对立,是"自己"去认识,"自己"去适应,"自己"去内省,"自己"去敏悟。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新品格教育理论与实践日渐丰富,为转变美国社会道德滑坡、应对美国青少年道德危机做出巨大贡献。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也面临着价值多元的思想困惑和现代社会的道德困境,通过比较美国新品格教育得出以下启示:彰显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培育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效性,注重文化育人;强化教育方法的渗透性,拓宽教育渠道;加强教育力量的协调性,形成道德共识。  相似文献   

3.
4.
《教育情报参考》2004,(5):14-15
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日前撰倡导一种新的教育实验,并将其归纳为六大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 ,随着教育结构和管理体制大幅度改革 ,特别是“普高热”的到来 ,使中专校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冲击。为了满足和扩大招生来源 ,加上地区间的差异 ,录取初中毕业生的考分悬殊很大。某国家重点中专校 98年录取的生源中 ,高分达52 7分 ,低分为 2 2 1分 ;99年录取的生源中 ,高分达50 6分 ,低分达 2 0 3分 ;2 0 0 0年录取的生源中 ,高分达485分 ,低分没有分数线限制。另外 ,总的平均分数亦在明显下滑。知识水平差距如此之大 ,政治思想水准差距多大 ,就不言而喻了。估计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 ,生源质量仍然会保持着这种差距悬殊…  相似文献   

6.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承诺。公平与质量作为相依相伴的一体化存在和相辅相成的整体性状态,将成为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改革,系统地指向中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难点问题,全面地关照着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体现了国家深切的政策关怀和强烈的使命担当。  相似文献   

7.
认真分析、研究“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帮助教育“问题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 ,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四有”人才 ,是中学教师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心的事业,需要用心去耕耘;教育是信的事业,需要用诚去培植;教育是新的工程,要不断去创新;教育是辛的工程,要不断用勤去实施:教育是行的征程,重收获更重前进;教育是馨的花朵.永远留清香满乾坤;教育是兴的浪花,后浪推前浪水无止境。教育要用心、用信、用辛去‘行’,而后馨香满园,兴国安邦。”  相似文献   

9.
李忠 《生活教育》2012,(2):40-46
教育既可成为控制人、实现社会等级的有效方式,也可成为解放人、实现社会民主的有效途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实现人的解放与社会民主的教育。解放个人、解放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实现社会的民主、公平和正义,是“生活教育”的价值取向;“闻知”、“亲知”、“推知”三种类型、性质、作用不同的知识是“生活教育”的知识论;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由此,形成陶行知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31年-2000年间发表在《哈佛教育评论》论文的统计分析,显示出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发生了由"学科本位"到"问题本位"的重心转移。以1960年为界,其之前的教育研究特别注重以教育哲学为基础的"学科本位"的研究,之后的教育研究则越来越体现出"问题本位"的研究趋势,突出地表现为对教育政策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2010年7月14日落下帷幕。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出了推进教育改革的总动员令,他强调,要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引导他们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使得我们对新师爱、新师德、新教育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1994年4月,中国《教育参考》杂志发表了《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作叶澜;1997年9月,中国《教育研究》杂志发表了叶澜的另一篇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通过这两篇章,叶澜和她引领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站在了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台。这一“站”,就是十年。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科研的核心之一是教师教育,而教师教育的主阵地是备课组(教研组)。如果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教育科研的“普挂车厢”,以为教师教育的关键是“请进来,走出去”,以为备课组仅是学校线性行政管理的神经末梢,那是对备课组核心价值取向发生的认识偏差,是没有抓准教师教育最佳手段和途径的表皮之举,是对备课组的内涵、特性、效能等缺乏全面而深刻认识的肤浅之见。  相似文献   

14.
15.
教育不仅要从学生的问题中,去觉察学生成长的需求,而且必须超出问题的视野,去预设、策划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活动,构建起让学生潜能发展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这一认识,源于新基础教育对成长需要的探讨。其中,认识的过程一波三折,从模糊逐渐到清晰。  相似文献   

16.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根据学校教育主体的需要对学校教育价值的选择与追求的一种倾向性,即对学校培养什么样人的规定,它决定着学校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等.当前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意欲替代生存价值取向;生命价值取向“虚而待实”等主要问题.有鉴于此,“有意义生存”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在统一兼顾偏移中选择学校教育价值等,是学校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新教育实验”坚持实践性原则、公益性原则,着眼过程,注重发展,重视操作,强调行动性、开放性与生成性。我们提出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实验的价值取向是“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新教育实验”在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五个基本观点,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5、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学校作为实现各方教育改革理想的交汇点,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加强和创新教育管理是学校实现教育内涵和品质发展的关键。辽宁省大连市西岗教育正沿着"经验重组、整体建构和管理微创新"  相似文献   

19.
"新教育实验"的价值系统,是在20年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价值系统具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主体价值;躬身实践,重视教育行动的价值;相信愿景,重视共同话语的激励价值。"新教育实验"价值系统的实现路径包括:以教师成长为逻辑起点,实现新教育人的主体价值;以"十大行动"为实践进路,实现新教育行动的实践价值;以共同愿景为理念引领,实现新教育共同体的激励价值。"新教育实验"的价值系统形成于新教育共同体的行动之中,并在实践中不断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科学教育历来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传授、轻亲身体验;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的缺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早在2002年,教育部与法国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将法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引进中国。本人认为把“做中学”有效地引入到语文课堂,才会使语文教师努力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