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栻是湖湘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南宋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曾是岳麓书院的主讲。著名的"朱张会讲"开创了书院会讲之先河,更对岳麓书院的振兴与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张栻书院课程内容的哲学基础,其课程的哲学思想主要来自张栻关于"人性善"的哲学理论。张栻的课程思想除了保留了传统的书院课程思想外,书院课程内容更加强调传统的儒家经典,根本原因在于明"义利之辨",将儒家经典视为经世致用之文、载道传仁之体,他还注重经世致用的"天下事",体现出治国安邦的实际作用,旨在培养济世传道、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才。  相似文献   

2.
张栻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湖湘学派的奠基人。面对儒家伦常道德严重衰颓的社会现实,张栻提出了“明人伦”、“传道济民”的办学宗旨,形成了与官学迥异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特色。张栻教育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是家教、师承及书院教育教学实践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3.
张栻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主要表现在对佛教影响状况的评论和对佛教教义异于儒学方面的深刻揭示。张栻认为,识得“天命”与否,是佛教与儒学的根本性差异,也是佛教与儒学其它差异的基础;而学者之所以陷于佛教而不自知,就在于没有培植起儒学本根,因而提出“反经”和“固本”作为消除佛教影响的策略。与宋代其他儒者一样,张栻亦存在对佛教误读之情形。  相似文献   

4.
南宋张栻交游甚广,运用语言研究方法,为张栻著作中出现的交游人名作训释,以小补于张栻研究之阙。  相似文献   

5.
朱熹受张栻影响形成的心性论,代表了宋代儒家哲学思维发展的水平。张栻对朱熹心性论的影响始于二人对"中和"问题的讨论,"丙戌之悟"和潭州之会都是以张栻心性论为主导,强调的是心为已发,性为未发,性体心用,与此相对应的工夫论是"先察识后涵养",这对朱熹早期心性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己丑之悟"以后朱熹开始提出新的心性论,并与张栻辩难,批判了胡宏心性论思想,最后二人提出了察识和涵养并进的工夫论和各自心性论的纲领和核心——"心主性情"和"心统性情",朱熹在张栻影响下建构起较为完备心性论的体系,这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张栻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其学综贯洛蜀、衣钵湖湘,其人交游广泛,在当时影响甚大。张栻之学卓然自成一家有多方面的原因,然而对他浸润最深、濡染最久的当属其家学。张栻谨遵父亲张浚的"忠孝仁义之实"的训诫,以尊孔希颜之铭修身,以"惟实为贵"之理治学。通过对张栻家学渊源的梳理,可以考索南轩之学形成的根源,并管窥其早期学问的概貌。  相似文献   

7.
国家是各种社会关系的舞台,其中君臣关系又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君臣关系处理得当与否,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作为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的张栻恪守三纲五常、忠于君主、劝君治国,与君主之间关系达到了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张栻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在主教岳麓书院期间以“传道济民”为教育目的,提倡“学贵力行”以及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他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对于深化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仍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栻在城南书院八年教育实践,积淀了城南书院教育圭臬。历经千年,被湖南一师早期师范教育传承发扬,其成果在清末民初这一特别历史时期以井喷式出现,成为中国师范教育史上的奇观。  相似文献   

10.
在明清时期传统的徽州社会,徽州各宗族对祭祀祖先非常重视,大大小小的宗族会举行盛大的仪式祭祀祖先。在宗族祭祀前后进行一些准备工作显得极其重要,如筹备宗族祭祀资金,在祭祀期间如何使用祭祀资金及祭祀结束后对祭祀资金的管理等。徽州宗族通过祭祀来团结族人,巩固封建社会秩序,以达到和宗睦族,提高同宗同族向心力与认同感,这一活动对当地人们生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探析祭祀资金的来源管理及运用等,我们可以另一个视角来观察明清时期徽州宗族及其社会。  相似文献   

11.
游牧民族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月氏族社会的始终。  相似文献   

12.
游牧民族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乌孙族社会的始终。  相似文献   

13.
回纥建立政权之前的宗法统治形式是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炽“三位一体”的结合,西迁回鹘在唐末五代之际建立政权以后则过渡到宗法封建制的统治形式.  相似文献   

14.
说西周的"宗法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周的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政治统治的核心,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很久以来,人们对这一制度的看法都是从它的负面来解释,本文主要以历史的辨证的观点来阐发它对当时社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匈奴是战国后期才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头曼自称单于,标志着匈奴国家机构的产生。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匈奴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匈奴奴隶制国家政权实际上是匈奴单于及其姻亲和近亲共同建立与维护的游牧军事政权。匈奴社会实质上是游牧宗法奴隶制社会。  相似文献   

16.
宗法制度,在中国古代是用来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它可以凭借各种各样的形式来施展它对整个社会的统治。通过对作者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所描述的20世纪初中国民间法制社会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研究,让人们看到了白鹿原这一典型的宗法制度社会,准确的展现了白鹿原上宗法制度的存在与变迁,阐释了宗法制度两面性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代,政府采用了在庶民间渗透强化宗族关系,强调以宗法为基础的伦理观念的政策。本文以徽州文书及其他地域文书中与宗教相关的材料为基础,探讨上述政策及其对人们的渗透而产生的影响,在明清时代是如何使人们对带有宗教性的事物———特别是对寺院或僧侣———的意识行为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满族曾经历了一个典型的宗法性传统宗教信仰阶段。该信仰的基本对象是"天"和"祖"。天,即天帝、天道、天神;祖,即祖宗、祖德、祖灵。由于对两者崇拜的主要活动是祭祀,且同时进行,故合称为"天祖祭祀"信仰。围绕着"堂子"进行的各种仪式活动构成了这一基本信仰的文化内容。满族宗法性传统宗教是民族与宗教互动发生的结果。今天,"天祖祭祀"信仰在满族民间还有遗留,表现为"祖德宗功"的民俗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在宗法家族中个人对父权制的家族存在着一种先赋的、固定不变的隶属关系。中国古代诉讼受宗法家族制度的制约,家族成员既无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意识,也无进行诉讼行为的内心倾向。然宋代正处于旧的宗族政治瓦解,新的宗族政治、家法族规尚未形成的阶段。宋代家族组织的弱化使宗族对族众缺乏有效的约束力,族众之间发生的民事纠纷也大多绕过宗族组织直接以诉讼的方式解决。  相似文献   

20.
胡适在东西杂糅、内承外引、文质并重、超越本体的思维模式指导下为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发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赫胥黎的存疑主义以及杜威的实验主义的特殊意义,使之成为中国人进行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一种可能的方法,在丰富文学主张与文学发展路径的同时,拓宽了中国文学观念的涵盖范畴。他以纵横交错的时间和空间观念给现代的中国文学定位,多角度地探讨文学的复杂本体,有力推动了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深入发展。他注重从社会发展的线性历史观入手,强调文学发展线性直进运动特点,主张建立表情达意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