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微元思维方法,是指从整体中取某个特定的微小部分作为研究对象,从而达到解决事物整体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法是基于事物的普遍性(即共性)不仅存在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而且也包含在每一微元的特殊性(即个性)之中这一基本属性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在研究物理问题时,对于某一具体的研究对象,当从整体上无法求解时,运用微元思维方法,往往会收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效果.本文试通过近年来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试题为例,导析微元思维方法解题的一般思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所谓写作哲学,就是运用哲学的原理、观点和方法来探讨写作本质规律的一门科学。一门学科,只有从哲学的角度才能真正的把握和看透它。哲学在一切学科中处于最高层次,任何具体学科,没有哲学去驭使和指导,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元”的问题,即本体的问题。何谓本体?本体就是作为本原存在,或者说是事物的安身立命之所,它是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逻辑原点,事物的一切关系都是由此派生的、演绎的。写作不但要用一般哲学来指导,要彻底揭示它的本质规律,还要求对它的本体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教学本质哲学归属 长期以来,在关于教育教学领域基本问题的研究上,大部分的教育研究者往往把着眼点落在具体应用、技术操作层面,而对教育学基础理论、基本问题特别是教育哲学方面的研究既不够系统也不够深入,其结果是教育教学研究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一种应用层次发达而基础层次薄弱的局面,即所谓的“学”少“术”多。教学本质是教学论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对其把握得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与影响着教学内容、方法与组织形式的理论演绎与实践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职工教育》2006,(2):15-15
所谓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所谓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的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表现形式。世界观和方法论可以从不同的层次上理解,既有很抽象的层次.也有相对具体的层次。  相似文献   

5.
小议哲学及哲学的基本问题高曙光什么是哲学?人们通常认为:哲学就是世界观的学问.所谓世界观就是人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哲学就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哲学和其他科学都以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不过,各种具体的知识部门只研究世界的某...  相似文献   

6.
付忠  魁金林 《学子》2009,(11):53-54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庞杂,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头绪,但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并不难于理解,只要我们运用好的方法就可以全面系统地把握。在长时间的哲学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渐摸索归纳出了“一、二、三”的记忆方法,所谓“一”即一个根本分歧,“二”即两大总特征,“三”即三大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7.
1 元认知提示语:促进探究深入的动力 1.1什么是元认知提示语 所谓元认知提示语,是为了激发元认知活动而使用的提示语.元认知提示语不直接指向具体问题,其目的在于激发元认知调节、监控认知活动.元认知提示语既可以由教师提出来,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来.元认知提示语不同于一般的认知提示语,它们的差别主要在于:认知提示语离具体问题较近甚至有时是直接就具体问题进行提示,而元认知提示语则离具体问题比较远.不过在具体问题中,究竟什么是认知提示语,什么是元认知提示语,有时实际上很难做出严格的区分.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认识中,“和”是一种品格.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意指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各组成部分之间所形成的和谐统一关系.即古人所谓的“和而不同”.与哲学上所讲的“矛盾的对立统一性”问题也是相通的。和谐是中华“和”文化的最佳追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德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界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然而,以往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存在着这样的缺陷,即,把从科学到哲学和从哲学到科学看作是一下子完成的,忽视了它们之间相互过渡的具体过程,因而只能停留于空洞的思辨上,未能做出令人、尤其是令科学家们信服的理论说明。  相似文献   

10.
任何活动都是在一定价值取向的支配下进行的,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亦如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将继续教育取向作为认识继续教育的一个工具来衡量具体的继续教育问题。本文所提继续教育取向是在哲学层面上对继续教育的思考。所谓继续教育取向,是指人们对继续教育的总的看法和认识。但继续教育取向又不直接用哲学观点来阐释继续教育,而是综合了人们对继续教育的哲学、社会、文化、方法论、个性倾向性等方面内容的一个总体认识。由于人们的哲学思想、价值观、方法论、文化背景以及个体的心理发展等方面认识上的差异性,必然会导致…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名称问题颇多歧义。溯源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并列论”和“混合论”的提法似是而非,违反逻辑,对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统一性与建构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均为一大障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正确定位出发,可以设想一个由总论、分论和史论三部分组成将一般世界观和具体领域观以及自然观、历史观和思维观有机统一起来的新的哲学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2.
吴国建 《中学教研》2009,(5):48-48,F0003,F0004
在竞赛数学中,经常会遇到复合最值问题.所谓复合最值问题,即最大值与最小值相互嵌人求解的问题,具体地讲也就是在最大值中求最小值或最小值中求最大值的问题.这类问题比较抽象,难度较大,颇受竞赛命题者的青睐.本文拟通过典例归纳复合最值问题的十大解题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文化下.观察教育教学的视点日益丰富.多种多样的价值与标尺令人目不暇接。虽然.以种种理念去看课堂,每每令人耳目一新,且也有与众不同的感悟。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是一些问题时时在我脑中萦绕:教育真正的内涵是什么?究竟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课堂教学呢?有没有一种更有永恒性的价值指南在引领着教育及课堂呢?每次的冥思苦想都不由自主地回到了教育哲学的元命题上:什么是真正的人?教育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呢?  相似文献   

14.
冯契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理论还包括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制约因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阶段构成,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表现和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中国近代哲学革命既受到“中国向何处去”这个近代社会中心问题的影响,又受到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包括前驱阶段,进化论阶段,新旧思潮之激战和哲学革命进入唯物辩证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专业哲学家的贡献阶段。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表现为:一是传统的范畴获得了新的内容,二是西方传来的新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三是近代哲学的独特创造。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缺失表现为:一是忽视了哲学的理论思维的科学性质以及写具体科学的联系,二是在处理“古”与“今”、“中”与“西”的关系上的缺失,三是在方法论上的缺失,四是在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缺失。  相似文献   

15.
小明想在两种灯中选购一种,其中一种是11瓦(即0.011千瓦)的节能灯,售价为60元;另一种是60瓦(即0.06千瓦)的白炽灯,售价3元.两种灯的照明效果一样,使用寿命都可以达到3000小时,电费是0.5元(千瓦/时).  相似文献   

16.
就资金利用策略问题建立了一个决策优化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资金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库券的两种情形。在保证n年末仍能拥有原基金额M万元和每年奖金数大致相同(情形3中第三年的奖金为其它年份的1.2倍)的前提下,使得每年的奖金达到最大值。在求解过程中,我们根据现行银行取款规定,采用单利计算年利息并认为每年仅购买一次国库券,一旦有可利用资金就进行一次资金的分配。我们应用LINDO软件求出最优解,即发放奖金数额的最大值,并给出了具体的利用方案,还进行了验证。本模型的重要的结论是:仅存款,最高奖金为109.8170万元;即存款又购买国库券,最高奖金为131.8278万元;第三年将奖金提高20%,最高资金为128.8480万元。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解题是提高数学应用的重要途径,在解题中利用哲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同时利用哲学方法解题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数学解题中的哲学方法,就是用辨证的思想来指导解决中学数学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学习掌握各门具体科学有什么意义?现行所有的哲学教科书,只是仅仅提到了哲学对具体科学有“指导”作用,但都没有详细阐述哲学是如何指导具体科学的,这是一个缺陷!我认为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第一,它可以澄清部分青年学生中间流行的所谓“哲学无用”、“不学好哲学照样可以搞好各科专业学习”的糊涂认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注重专业课轻视马列主义理论课的错误观念;第二,它可以加深我们对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大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黄河清 《广西教育》2006,(1B):21-23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从宏观上看,当前新课改面临着发展中的三个瓶颈问题:一是高考制度滞后,二是教育法制滞后,三是教师研究滞后。这无疑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问题。作为实践层面的一线学校和教师个体,从我们自身来反思,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课堂教学中理念与行动严重脱节。究其原因,我认为,我们缺少怎样解决“高位理念”和“低位实践”落差问题的研究与行动.即如何把隐性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分为三“学术争鸣二十年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分为三”学术争鸣自1979年始到今已20年,它分为三个阶段。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1.“一分为三”是否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矛盾是否可以“一分为三”?3.中介是否可以成为独立的一方特别是矛盾中的一方?其前景展望是:命题终将在哲学上得到确立;充分认识“一分为三”的地位还只能是少数人;立体思维方法必然会在实践中广泛地运用,在各门学科中逐步地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