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琦平 《中华武术》2004,(10):28-29
殳(音shū,同“书”音)——是先秦时代一种著名的古代车战兵器,历代典籍多有记载、提及,可惜都疏于简略。“殳”之美名千古传扬,但千载岁月,沧海桑田,后世再无先秦“殳”的实物或图形传世,故其真貌早已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2.
浅谈枪术中的圈与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枪是古代作战的兵器之一,历史悠久。相传庖(禾羲)始造干戈,蚩尤继作五兵。周官释五兵为戈、殳、(卓戈)、酋、矛。《昭代从书·甲集·兵杖记》载:“实録曰黄帝与蚩尤战即有枪”。程冲斗在《长枪法选·长枪说》中审道:“器名枪者,即古之丈八矛也”。说明枪的前身是矛。在冷兵器时代,枪是一种很有威力的长兵器。它以其灵活善变,伏机制胜,出击神速的  相似文献   

3.
殳的形制及功用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殳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古代兵器之一。由于时代的变迁 ,殳在秦汉以后逐步退出战场。历史上对殳的记载极为鲜见 ,人们对殳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已有的文字记载 ,而对其原貌则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 ,以至将之与棍棒等同看待。笔者借助考古学的研究成果 ,从殳的形制、功用、技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试图对殳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白木 《精武》2006,(2):50-51
人类最早使用的武器就是棍棒,一种不经过任何加工的简单棍棒。为了提高使用性能,不久就出现了经过加工的棍,称之为“殳”(shu,音舒)。殳一般长度为两米左右,分带头和不带头的两种。不带头的殳,称为棓 (棒的异体字),或名梃,一般为木制, 两头有棱,方便打击。木棓是秦以前重要的步兵兵器,因其廉价且当时士兵防护较差,有棍子对砸就可以伤人了。  相似文献   

5.
枪是中国武术当中主要的长器械之一,富有“百兵之王”的盛誉,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战场上一种十分重要的格斗兵器。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枪的历史由来与演变进程进行整理归纳和总结。从商周、先秦战国时代的殳、戈、戟、矛到枪的形成,从唐代到宋、明、清各时期枪的形制、特点、功能用途等方面进行梳理;以及唐代以后枪术的发展与演变,从“兵枪”到“游枪”、从军事用途的减弱到民间社会的盛行等进行介绍,客观地说明了中国古代的枪“从无到有”、“从有到丰”的脉络历程。  相似文献   

6.
戟是中国古代矛与戈结合的一种长柄兵器,具有挥刺、勾挂等功能。这种兵器为什么叫戟呢?依《说文》“戟,诸若棘”,戟取棘音,是因为戟的整个形状象棘木,棘就是刺。戟的外形看上去,还象矛头上横出一枝(戈形),所以古称枝兵。见《说文》“戟,有枝兵也”。《释名》“戟,格也,旁有枝格也”。《通艺录》又把戟叫句兵,句,曲的意思,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兵器有长、短、直、弯、环等状,型制多样,无奇不有。古人又把兵器一端或两端做成尖、锥、锯、棘刺和钩形,使兵器攻击时更具杀伤力。“钩”就是古代一种末端尖锐似剑的兵器,一般有长钩、短钩。又有单钩和双钩之分。 “钩”即钩引之用。《释名》说:“钩镶两头曰钩,中央曰镶。”又见《汉书·韩延寿传》颜师古注:“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所以钩杀人也。”可见,钩这种兵器使用时,是用其似剑的弯曲部位来钩伤人体的。 从一些历史记载来看,“钩”这种兵器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帝的蚩尤时代。例如《东观汉记》记载:“诏令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人 《精武》2010,(6):44-45
苗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武术奇葩,近代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其造型奇特,用法奇妙,柄长尺许,刃长三尺开外,长度因人而异,不尽相同,临阵杀敌,双手握刀,凶猛凌厉,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术》2000,(5):51-51
剑是一种双刃短兵器:示为标准剑型。自从有了金属制的剑以来,剑的外形大同小异,没有多大的变化。图中的剑,全长约90厘米,刃长70厘米左右,刃宽3.5厘米,剑重约6000克。自从青铜剑出现以后,各个时代剑的长度都不一  相似文献   

10.
“矛”是我国古代一种长兵器,从它在战争中的使用来看,至少可以上溯到商周时期。《淮南王书》说:“古之兵,弓剑而已,槽矛无击,修戟无刺”。就是说,远古时候(商周以前)使用的主要兵器是弓剑之类,而矛、戟尚未用之于战争。  相似文献   

11.
1侗族月牙镋简介侗族月牙镋:是古代抵御敌人的一种兵器,弯曲向上成月牙形,状似水牛角,两边两排牙齿,中间一硬木柄横贯长约60-70cm,侧分出两股长度约40-50cm。侗族月牙镋真兵器重则20斤,轻则10多斤。此兵器易攻难防,据说唐朝宇文成曾使用过月牙镋。  相似文献   

12.
<正> 一.材料 1.长2米,宽3厘米,厚1.5厘米,直木尺一支。如图1. 2.长1.92米,宽、厚同上尺规格,但一端为半圆形的直木尺。如图2. 3.长1.02米,宽1.4厘米,厚1厘米,直木尺各一个。如图3. 4.蜂膀螺丝1个(长10厘米,直径0.6厘米左右)中间有一挡片,下端杆有尖)。小螺丝2个(长2.5厘米,直径约为0.5厘米)。如图4. 5.长20厘米,顶宽7.5厘米,厚1厘米,小块木板一块。如图5. 3.将2米的尺另一面上(即与上尺重叠的面)以钻孔的中心点分别量出1米、1.067米、1.25米、1.80米四个点,并在各点上钻一孔。 4.将1.92米的尺由钻孔中心量找出1.062米与1.25米各点钻孔,然后将2个1.02米的小直尺分别由一端钻孔固定在该尺并排左、右边上(固定两尺时一定  相似文献   

13.
吴凤军 《精武》2007,(4):1-1
我们可以领会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武”的解释,然而这个“武”的解释与今天的“武”是有差别的。戈是古代长兵器,横刃,由铜或铁制成,但是这里“戈”是引申为战事、兵争的。“止”是禁止与阻止。在古代。止戈是控制异族进攻、  相似文献   

14.
兵的运用 周朝军队的基本编制是“伍”,由分别使用殳(shu.一声,竹木做成的武器)、矛、酋、戈、戟五种兵器的五名士兵组成,五种兵器,各有长短,组合协调,增强了整体战斗力。那么象棋中的兵(卒)即由此抽象而来,同时也就具备了步兵最基本的特点.成为机动力最低、威慑力较低的基础进攻子力。  相似文献   

15.
肖春明 《中华武术》2004,(11):36-37
苗刀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足闻名中外的传统刀技。它刀身修长,长五尺(刀身长3.8尺,刀柄长1.2尺,全长5尺,故又称五尺刀),兼有刀、枪两种兵器之特点,既可长兵短用,也可短兵长用;既能发挥远距离的单手撩剌,又能体现近距离的双手劈砍。其刀法朴实,势法精粹,剽悍雄健,步法疾速,灵活多变。用于技击,威力极大,非一般兵器可比。故中国历史档案馆保存的重要资料《苗刀考证》中这样写道:“苗刀用以冲锋陷阵,远胜单刀及其他短兵。诒明代戚继光将军,改铸精绝,传之于其部下,杀敌致果,斩将夺旗,赖以刀法,威震华夏。”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传统套路《四节镋进棍枪》具有结构严紧、技击性强等特点,整个套路中包括镋的主要攻防方法和链夹、三节棍的许多基本打法,在演练中迅猛快速、灵活多变、别具风格。熟练的掌握此套路,既可掌握镜的基本方法,也可为三节棍、链夹的对练学习打下基础。镋原是长兵器中的一种重兵器,柄长约六、七尺,锋长一尺半,锋上安有波纹形横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马背兵器多种多样,其中刀、剑、鞭、锏、挝、鎚等都是古代骑兵常用的短兵器。这些短兵器有的作为单兵使用,有的作为双兵使用。相对来说,马背短兵器的运用比马背长兵器要晚,除了刀和剑,其他几种短兵主要在唐、宋、元、明、清盛行。马背短兵器虽然柄短,但有稳、准、狠的特点,往往在近战中发挥很大威力,古代一些武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自古以来之所以具有吸引千百万人的无穷魅力,不仅因为它有着变化多端的徒手拳法,还在于具有多种多样眼花缭乱的器械武艺。在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的"武术"展区成列着不同时代的器械,其中晚清民初时的十八般长兵器和各个时代的短兵器最为耀眼。古代的武器品类繁多,约80余种,按长度分,有长兵、短兵:按性能分,有勾兵、刺兵等,所谓"十八般兵器"是多种武术器械的概略,十八般兵器的具体器械也随着时代不同和兵器的流行而更迭。  相似文献   

19.
破解长标尖     
标尖越来越长,从当初芦苇和孔雀翎浮标的7目、8.5厘米,到巴尔杉木浮标出现,换了实心标尖后,目数长得更快,11目、13目、15目。“金孔雀”浮标在延长标脚的同时,把标尖做长到22目,又将圆柱体改成扁的,长度达到22.5厘米“;圣人”超长浮标更是不惜工本,标尖刻度21目,长度28厘米,整支浮标的长度达到80厘米。因比重在1.1~1.2之间,用碳纤维或尼龙材料制作的实心标尖越长,重量越大,所以实心标尖都做得很细,视力差一点的人要看清七八米以外、直径0.7厘米的标尖实在吃力,但视力佳者欢迎长标尖。2002年6月,著名钓手关秉宏在常州参加比赛,在知道奖品中…  相似文献   

20.
一、这原是一卷两文、一图的帛书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以下简称《导引图》),是绘制在一幅长帛后段的导引图谱部分,而这实际上是一卷先文、后图的帛书。这幅长帛宽50厘米,长133厘米。全书自右至左依次为《却谷食气篇》、《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和彩色绘制的《导引图》。其中两篇古佚文所占长度为33厘米,而《导引图》长约100厘米。《溯源》说:“《导引图》帛画长100、宽100、高50厘米。”想必系笔误或排印错讹所致,否则怎么会变成“立体图”呢?经查唐(艹二)《试论马王堆三号墓出土导引图》一文,证实该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