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我是江南水泥厂主要创办人陈范有的第三个儿子——陈克俭,退休后,我跟踪研究江南水泥厂及难民营达十余年。《档案春秋》杂志是我经常阅读的报刊之一,我发现贵刊2014年12期《鲜为人知的"南京辛德勒"》一文中某些表述与历史事实不符。现据我所了解的情况,作如下补正:江南水泥厂江南水泥厂(公司)和启新水泥公司(厂)是两个独立的单位,并非文中所述:"江南水泥厂的前身是启新水泥公司。"尽管江南水泥厂(公司)的股东,不少是启新水泥公司的股东,但两者之间并非从属关  相似文献   

2.
3.
孙宅巍 《档案与建设》2008,(3):44-45,43
2007年12月,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发生70周年之际,由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和档案局联合编纂的《原罪——侵华日军在南京栖霞暴行录》(以下简称《原罪》)一书正式出版了。它是南京市各区县中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关于本地区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书籍,开了分块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细化研究的先河,填补了南京大屠杀研究中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4.
松井石根是爱知县人,1878年7 月 27日,旧名古屋藩士汉学者松井武国的第六个儿子,陆军士官学校第九期毕业生,与荒木贞夫,真崎甚三郎、本庄繁等同学.日俄战争中,作为中尉步兵第六连队中队长参战.当时,他还在陆军大学学习,1906年陆军大学毕业.松井石根前后驻华达13年,是一个所谓的“中国通”,并组织亚细亚协会,自任会长.1935年8月,在陆军内部皇道派与统制派尖锐对立时期,他被编入预备役.  相似文献   

5.
夏蓓 《档案与史学》2014,(12):25-28
南京的秋天是浓墨重彩的,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杰地灵、文脉悠长;南京的冬季是寒冷阴湿的,像是要记住1937年的冬天这里曾经发生的侵华日军屠杀30万同胞的惨案.而对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的主任张宪文教授来说,每年的“12· 13”是他永远不能忘却的日子,作为我国著名的民国史专家,在其60年的学术生涯中,南京大屠杀的研究倾注了他极大的心血.就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张宪文回忆带领团队十多年来在探索、研究南京大屠杀史实荜路蓝缕的过程中,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应有的贡献,心中不免多了些许激动和兴奋,眼神里更是充满了坚定和刚毅.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77周年,为了悼念死难同胞,铭记历史,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全国人大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16帧申遗南京大屠杀罪证照片就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本文将通过有关口述史证言、档案文献等,对照片母本史源、内容真实性等进行考证,以驳斥日本右翼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谬论。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令人刻骨铭心,值得我们全民族和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当那些重大事件发生多少年后,主流媒体通常会从民族利益和受众愿望出发,让受众穿越时光隧道,重新回到那段撕心裂肺的难忘岁月,感受当时的悲情与惨烈,以激发民族的尊严和情怀。  相似文献   

8.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开始实施长达40多天的血腥屠杀,使30多万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军人惨遭杀戮,发生2万多起奸淫事件,并大肆纵火、抢劫,使全市1/3的建筑遭到破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公然违反国际法的残暴行径,铁证如山.众多的中外档案资料和幸存者、目击者的证言,以及日军官兵的日记、回忆,已经将这一暴行牢牢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文献资料中,有一批西方记者、传教士、商人、医生、教授和外交官的报道、日记、信件资料,更为令人瞩目.这些西方人士因为处于第三方的地位,其资料内容,更加客观、可信,因而对于回击少数日本右翼势力的翻案活动,更具震撼力.  相似文献   

9.
刘薇妮 《东南传播》2023,(6):114-117
时至今日,86年前那场惨绝人寰、震惊中外,最终致使30万中国百姓惨死的南京大屠杀,仍然以其留下的沉痛记忆深刻地留存在中国人民心中。这段历史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中美、中日恢复邦交后重新获得关注,但在世界上很多地区都不为人知,为了宣传和铭记,国家迈出重大一步,将南京大屠杀形塑为世界的记忆,在记忆建构的基础上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诫告人们和平的意义。以南京大屠杀为切入点,以民族共同体为基础,从“记忆”钩沉大屠杀事件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与延续,以此达到民族记忆的情感认同与召唤。  相似文献   

10.
张迪 《新闻知识》2008,(2):63-64
在纪念南京大屠杀七十周年之际,由好莱坞导演比尔·古登塔格执导的纪录片<南京>相继在各个城市上演.  相似文献   

11.
70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下了中国首都南京,接着就发动了一场震惊中外、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在六个多星期里,把一座繁荣、喧闹的大都会变成了阴风惨惨的人间地狱,我30万无辜同胞尸横遍地、惨不忍睹!所有的中国人都难以忘怀这幕亘古罕见的历史惨剧.制造这起人间惨剧的罪魁祸首是谁?  相似文献   

12.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成果交流会于1998年8月15日即日本战败61周年之际在南京举行.出席该会的有日本学者20多人,中国北京、上海和南京的学者20人.实际上,这是一次中型的国际讨论会.  相似文献   

13.
每逢清明,子女都会扫墓拜祭去世的亲人,可是我无法敬祭父亲蓝名卓,1937年12月13日父亲在南京惨遭日军杀害,没有找到遗体,所以他没有墓碑,不知他魂归何处?五六十年来,我和妹妹虽然对父亲十分怀念,却找不到寄托哀思之处.  相似文献   

14.
<正>家父祖籍海南文昌,在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长大,精通法语。上世纪30年代初,他来到上海,进震旦大学学习,与法籍天主教神父、震旦大学教授饶家驹(Father Robert Jaoquinot de Besange)有师生之谊。在校期间,他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淞沪抗战爆发后,他成为饶神父在难民工作方面的得力助手,还担任了国际救济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际救济会")第  相似文献   

15.
侵华日军第十八师团尽管未直接参加进攻南京城的作战,但在日军向南京方向进攻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南京大屠杀初期,该师团一部在南京地区驻扎长达五天,其相关罪责已经战后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对战犯谷寿夫的起诉书和判决书认定。该部在南京城外西善桥地区单独驻扎数日,其在此期间的暴行有明确佐证。  相似文献   

16.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unique conditions that describe the National Museum of the Saharawi People, its relationship with visitors and its representation of the rights of residents of the refugee camp where it is located. In 1998, a National Museum of the Saharawi People was created in one of the several Saharawi refugee camps established in Eastern Algeria in the mid‐1970s. The museum was designed to provide knowledge about the cultures of the Western Sahara and to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hallenges faced in the Saharawi territory. In 2006, a new curatorial investment was made and new exhibits mounted following a devastating flood that destroyed a substantial portion of the museum. In 2013 the Museum was remodelled. This case study undertaken after the 2013 reinstallation explored comments in the visitor books to understand how the museum contributed to cultural heritage, participated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cohesion, and supported the political struggle of a people demanding their right to self‐determination after decades of exclusion as residents in a refugee camp.  相似文献   

17.
蒋介石破坏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关键一步,是人所共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但是,许多人也就因此有些误解,以为随后发生的屠杀革命群众,血洗宝山路的惨案,也是发生在4月12日。其实,这是第二天,即4月13日的事。12日凌晨,蒋介石勾结帮会,在租界里的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向共产党人举起屠刀。遭受突然袭击之余,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些团体还是马上作出反应,12日中午,5万余工人和市民集会闸北青云路,拥护工人武装、交还枪械、拥护上海总工会、示威游行、发表抗议书。同时,50万群众在南市体育场集会,会后还前往龙华向白崇禧请愿,抗议收缴…  相似文献   

18.
Migration not only entangles people, cultures and societies but also histories and memories of diverse groups across nation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The article focuses on mediated memory cultures of migration both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how cultural memories of migration in cross-medial flows of remediation can entangle ‘mnemonic imaginations’ of diverse groups within societies across time, cultures and media. In response to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entangled media histories’ this theoretical part explores entangled media histories of migration from the angle of memory studies.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rticle gives selected case studies. They reveal how media have historically mediated migratory memories and how they make use of this media history in contemporary productions. The examples are two Swedish documentary films of 2011 and 2015 and two German television documentaries of 2015 and 2016. With this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pproach the article shows how media actively contribute to debates about contemporary migration movements by the help of time-travelling migratory memory and media hist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