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质疑     
这是一个“重估一切价值”的时代。我们愈加明白“课程”所讲的一切,不过是特定的历史条件制约下所给出的可能的解释.我们要关心的是怎样保证任何东西(无论是偏见还是先入之见)不妨碍思维本身。质疑的基本姿态是“反向思维”,即对万事万物作“反抗式思考”,目的在于避免思考本身陷入单向思考模式(大卫&;#183;杰弗里&;#183;史密斯)而最终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相似文献   

2.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重要将领李岩的籍贯,史学界众说纷纭。以近日所发现的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由李元善所修的《李氏家谱》为依据,看出李岩既不是杞县人,也不是“乌有先生”,其籍贯乃为河南省博爱县唐村。  相似文献   

3.
李岩是从外校转到这个班上来的,他整天寡言少语,说话做事小心谨慎。韩老师和班委会的几个同学聊过李岩的情况。李岩的爸爸生病躺在床上,妈妈早就下岗,全家人靠政府的救济金生活。李岩来到这所学校,一切费用都是减免的。  相似文献   

4.
“历史创造论”质疑陈澍斌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这是历史唯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坚持英雄创造历史,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出发,坚持奴隶(群众)创造历史。这两种...  相似文献   

5.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创新意识”,而“探究”与“创新”是以“疑问”为起点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陈拙见?  相似文献   

6.
《历史教学问题》杂志社,从当前历史教学的实际状况出发,开展关于“上好一堂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的讨论,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这对提高历史教师的认识与教学业务水平,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上好一堂历史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问题复杂,牵涉面广,认识很不一致。看了讨论文章,得到一些启发,也谈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上好一堂课,选择适当的良好的教法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手段,方法的选择应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令特点出发。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与林丙义、李克毅两同志对“一讲到底”的教法问题进行商讨。“满堂灌”的教法是否定的。“一讲到底”的教法好不好呢?我认为是不太好的。因为它是成人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若干重要历史资料,对中国大革命历史中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作了新的探讨。笔者认为,国共“党内合作”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唯一形式”,不存在“最好形式”问题;改组后的国民党,尽管其基层组织有较强的革命性,但权力为少数上层领袖人物所控制,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对大革命的领导权缺乏足够的深刻认识,时有反复,从未争取到革命领导权。  相似文献   

8.
第2小题命题者以为正确的B句恰恰是错误严重的语句。首先,关联词“尽管”后是“包括了”,“但又”后是“超越了社稷和民族”,那么“包括了”当与“超越了”作为并列的成分作谓语共同带起“社稷和民族”这一宾语,可这种标点法混淆了语句结构,使语脉不畅,影响了表达。其次,后半句从意义上不应是转折关系,哪有“他的学业成绩尽管赶上你但又超过了你”这种表达?这种方式应是递进关系,该用“不仅……而且……”或“不但……而且”之类的关联词语。(山东/董宝礼)?第5小题考查的是辨析病句,要求找出“没有语病的一句”,答案是C…  相似文献   

9.
德国学者弗兰克认为,自航海大发现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明代及清工前期),中国是世界的经济中心。研究表明,尽管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总量仍居世界领先地位,但还缺乏作为经济中心所必备的条件,还不能以“经济中心”称谓。  相似文献   

10.
随着新课程新课标的实施,在历史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中“质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方法,本文就“质疑”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和“质疑”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近来史学界对明末农民战争中李岩这个人物的评价,开展了讨论.去年《历史研究》第四期曾发表曹贵林的《李岩述论》一文,今年《文汇报》连续发表了杨宽的《论李岩》(6月30日)、樊树志的《李岩是不是农民革命家》(7月22日),刘精诚、赵克尧的《怎样评价李岩?》(8月19日),袁定中、罗明的《李岩在明末农民战争中的是非问题》(9月28日),《光明日报》也发表了易鸣、史撰的《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李岩?》(10月20日).这些文章对李岩是不是农民革命家;他在明末农民  相似文献   

12.
江保成 《湖北教育》2004,(19):28-30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要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1~3年级学段,《标准》就已提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给予定性评价。”可见,学生能够很好地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是新课程理念所特别强调的,  相似文献   

13.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面临较多困难,存在诸多问题。不思改革,谈不上发展。为此,本文作者就农村教育课题组近年来深入云南农村调查研究,针对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所引发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指出,要打破目前城乡二元结构对“三农”的影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不应该单纯强调为“三农”服务,而是应该与城市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4.
培养问题意识提高质疑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醒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相似文献   

15.
赵薇的“日本军旗装”事件,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她两次向全国人民作了公开道歉。在检讨中一再表白“自己很不了解那段历史”,尽管不少人对此嗤之以鼻,我却宁信其真。因为它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不少年轻人尽管学历很高,但自身历史素质却非常低。造成这一问题的  相似文献   

16.
质疑名著     
首先申明,文中“名著”并非普遍意义上的名著,而是特指教育部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推荐给中学生的经典名著30种。笔者也不否认这些名著本身是人类的瑰宝,艺术的珍品。文中的“质疑”是针对选者的标准和角度而言的。 质疑之一:是以道德标准还是艺术标准为主来选择所荐名著?以托尔斯泰的《复活》为例,《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作品,虽然有对国家制度、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猛烈批判,表现了列宁所称道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但同时也充斥着“托尔斯泰主义” 的说教,如“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 等等,这种说教在…  相似文献   

17.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变“被动接爱”为“主动探究”。  相似文献   

18.
质疑     
这是一个“重估一切价值”的时代。我们愈加明白“课程”所讲的一切,不过是特定的历史条件制约下所给出的可能的解释.我们要关心的是怎样保证任何东西(无论是偏见还是先入之见)不妨碍思维本身。质疑的基本姿态是“反向思维”,即对万事万物作“反抗式思考”,目的在于避免思考本身陷入单向思考模式(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而最终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质疑使人避免盲目与盲从,避免被驯服与奴役,质疑使课堂成为寻找真理,发现真理,分享真理的首要地方。在今天这个时代,更需要用“另一种声音执勤”,更需要肯定“个人真理”的价值,更需要在大一…  相似文献   

19.
论错杀李岩     
关于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史家对李自成所犯骄傲错误及“流寇主义”等,评论甚多,但对其错杀李岩、李牟问题,却或有意回避,或轻描淡写。而历史告诉我们,李自成在抗清战争的关键时刻,错杀李岩兄弟,留下这件火并冤案,后果极其严重。关于这一事件,有关历史资料的记载,虽略有差异,但《明史》和《绥寇纪略》、《平寇志》、《明史纪事本末》、《见闻随笔》、《鹿樵纪闻》、《守郧纪略》、《国榷》、《怀陵流寇始终录》、《明季北略》、《小腆纪年附考》以及《陕西通志》、《米脂县志》等书皆一致肯定:李岩兄弟是李自成以莫须有的罪名授意牛金星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杀害的。  相似文献   

20.
<正> 明末农民大起义中,杞县举人李岩与桐城士子汪兆龄,分任两大主力的重要谋士。史界论李者多,评汪者少。本文拟对二者作微观比较,不当之处,敬冀指正。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人们创造历史,但是只有当他们正确地认识他们所碰到的现成条件的时候,只有当他们懂得怎样改变这些条件的时候,他们才能创造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