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言论观点     
总体说来,美国人对于中国并无多少真正的了解。长期以来,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却抱有强烈感情用事的不准确看法,令人痛心的是,这种状态一直存在于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和媒体专家的思想中,而这些人——他们都出身于精英阶级,接受相同的教育,正是美国社会的中坚——最终为美国形成统一的意识形态。美国的媒体及其他国家代言人设定了关于中国的认识、思想以及解释,然后再把这些东西传送给美国民众,民众对这些看法的接受和认同最终将支持统治阶  相似文献   

2.
言论·观点     
《对外大传播》2004,(7):53-53
  相似文献   

3.
言论与观点     
《对外大传播》2008,(2):48-48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2006年2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美经贸论坛”上,提到一份美国摩根斯丹利的统计时,说:“美国人由于使用中国制造的商品,在过去10年给美国节约了6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言论与观点     
《对外大传播》2008,(8):38-41
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我相信一个总是在创造奇迹的国家,一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国家,一个非常喜欢体育运动的国家,没有理由办不好奥运会。奥运会也需要这样的国家来亲自感受它。  相似文献   

5.
言论与观点     
《对外大传播》2008,(4):7-7
华盛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3月23日发表题为《"藏独"势力谎言和野蛮不得人心》的声明说:在中国召开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期间,西藏发生针对新闻单位、商店、银行甚至学校和医院的暴力活动。在国际上,"藏独"势力还采取各种暴力手段冲击中国驻外使领馆,鼓动抵制北京奥运会。由此可见,这些活动事先经过精心策划。"藏独"势力逆潮流而动,理所当然会激起包括海外华侨华人在内的全球炎黄子孙和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人士的极大愤慨。  相似文献   

6.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0,(12):63-63
今年以来,关于公共外交的话题被热议。在不久前召开的“察哈尔公共外交研讨会”上,中外媒体人士围绕会议的主题“传播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09,(11):62-62
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经常会提到两个东西能体现中国文化,一是饺子,二是功夫。问到对中国人的印象,最多的评语就是勤劳苦干。在不少美国国民的心中,中国的形象还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还没有和落后松绑。需要追问的是,我们的开放力度越来越大,对外交流越来越频繁,留学生越派越多,这其中,我们的改变到底缺少了什么?  相似文献   

8.
言论集纳     
美国公共学者、政治经济评论员、跨国公司战略顾问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在2016年8月18日《人民日报》刊发的《需要向世界多讲讲中国故事》一文中认为:不理解中国共产党就无法理解中国。我认为,如果说世界还不甚了解中国共产党,那么共产党就确实应该主动走向世界去讲故事。  相似文献   

9.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1,(11):63-63
从总体上看,中西方之间的误解不仅没有在减少,反而是越来越深。无论是孔子学院还是媒体“走出去”,都具有工具性特征,即中国所说的“外宣”。不过,外宣方面的空洞无物是尽人皆知的,在很多时候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当然。这个责任也并不在外宣部门。在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情况下,中国不可避免要面临一个“对外宣传什么?”的问题,而知识体系的创造责任并不在外宣部门。  相似文献   

10.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3,(11):63-63
外宣工作要着力在创新理念、创新手段和方法上下功夫。要着力在让国外受众愿意听、听得懂、能理解的表达方式上下功夫,增强外宣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识。目前,对外宣传首先要构建和完善源自中国、打动世界的话语体系。这套话语体系在内容上要植根于中国大地,富有中国气息,其次是要寻找中国话语和国际话语的契合点,最后还要进行有效传播,一方面尊重传播规律,注重新闻时效,把握好时、度、效,另一方面要创新对外表述方式,注重人情味和具象化、个性化内容的增加,生动讲述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11.
言论集纳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在2018年7月9日《人民日报》刊发的《同舟共济,精诚合作,齐心协力,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注入强大动力》一文中认为: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  相似文献   

12.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11,(2):63-63
过去渲染“中国威胁论”是一种政治需要,目的是让美国在冷战期间的定位显得正当合法。今天渲染“网络战”威胁同样有政治考虑:有人试图让美国与日俱增的国内间谍、维护政治安全的巨额开支都显得正当合法。  相似文献   

13.
在媒体融合时代,媒体对不同国家间民众的相互认知和情感互动产生着重要作用,也承担着特殊责任。《人民中国》从创刊到见证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关键节点,以独特的视角和重要版面展示了时代发展演进过程中大国博弈因素和日本政府因素对“以民促官”“官民互动”直至实现邦交正常化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既坚持原则又积极灵活掌握主动开展对日工作的主要脉络,为新形势下开展对日公共外交尤其是“媒体外交”寻找可资借鉴的方法与智慧。  相似文献   

14.
言论集纳     
中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在2016年4月1日《人民日报》刊发的《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一文中认为:应在理论与舆论互动中打造"表达共同体"。理论的沉默意味着舆论的失责失范,舆论的空转意味着理论的失声失真。这就要求新闻舆论工作在练好业务真功的同时,还要练好思想内功.  相似文献   

15.
言论集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赵晓航在《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发表的《数据时代的国家品牌传播》一文中认为:在国家品牌传播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国家品牌构建的特殊性,凸显国家品牌传播的认同属性、数据的知识属性和传播主体的国家利益属性。综合考虑品牌传播互联网平台的特殊性,考虑品牌构建与形象建设的特殊性,避免走入商业流量陷阱。  相似文献   

16.
言论集纳     
《对外大传播》2020,(5):79-79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求是》2020年第8期发表的《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在全球抗疫合作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认为:中国战胜疫情,依靠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以及中国政府科学透明、周密有力的防控举措,依靠的是14亿多同胞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艰苦努力以及世界各国患难与共、守望相助的真诚支持。中国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历史也必将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文化学刊》2010,(2):191-191
《文化学刊》“光明网博客文化言论略览”栏目开设至今,起到搭建学术平台、共筑学术桥梁的重要作用。本栏作为透视光明网博客的微型窗口,虽不能包罗万象,囊括所有,但却竭尽全力集精华之所在,对最新、最热、最有深度、广度和引起广泛共鸣的博文通过摘录、述评推介给本刊的广大读者,同时,也欢迎“博友”们将适宜的文章直接投寄本刊。  相似文献   

18.
谭震 《对外大传播》2006,(10):40-41
2004年,本刊就人权问题专访了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并邀请他作为2004年第4期的封面人物。卸任后的吴建民,出任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2005年,本刊连载了由吴建民主编的《交流学十四讲》。对此,很多对外传播领域中的资深人士对我们说,《对外大传播》为读者推介这样的好书,意义很大。很多从事对外交往工作的读者也向我们反映说,每期看到此书的连载,都有满足之感,里面讲的内容对于指导实际工作很有帮助。前不久,吴建民与夫人施燕华共同写就的《在法国的外交生涯》,为读者揭去了很多蒙在中国外交上的神秘面纱。得知吴建民又将有新作面世,我们充满着期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言论集纳     
正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郑永年在2014年6月3日发表于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美国在获得亚洲还是失去亚博洲鳌?亚》一洲文论中坛认为2:0美12国年年会闭幕年的工作,并全面宣布"重返亚洲",意在避免亚洲落入作;对2011年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这是美国的长期战略意图。实现这一战略的现突出的8个成员方法和策略很重要。如果方法和策略失误,就会走向反面。如江西省出版集团公果从美国的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20.
《参考消息》今年6月22日转载了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由旅美资深时事评论员司马达撰写的一篇题为《纪思道的中国观》的文章。纪思道是美国《纽约时报》资深记者,曾先后任驻香港、北京和东京的首席记者,对中国和亚洲问题颇为了解。司马达的文章对纪思道的中国观及其演变,作了介绍和分析。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他写了如下的概括:“纪思道既非中国的敌人,大概他也不认为自己是亲中国的朋友。他的可取之处是观察中国从事实出发,既不缩小,也不夸大,只求从事实中得出结论。从他对中国事务的客观报道与评论中,中国也应该得出某种结论,让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