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无风之树》不仅清晰地突显了悲凉凝重的文革政治氛围,而且还深刻挖掘了矮人坪人对生存价值的体验,他们只是作为象征的意义代码而存在。在叙事上,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变换视角的独特方法,加强了作品意义的传达;在语言上,作者采用了简单反复化的口语,使作品回归生活,并具有了诗意。  相似文献   

2.
李锐是个具有自觉艺术追求的作家 ,他的《无风之树》即是这种追求的结果。小说不仅展现了一种悲凉透骨的生存体验 ,而且还表现出了对生存价值的追问。作品中的人物是作为象征的意义代码而存在的 ,这与文本要表达的意蕴是相统一的。在叙事上 ,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变换视角的独特方法 ,不仅加强了作品意义的传达 ,而且形式本身也具有了意义。此外 ,作品还具有冷峻凝重的诗意氛围 ,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运用和自然环境的描绘上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文坛,李锐是一个对理论有着浓厚兴趣的作家,他在完成两个长篇《无风之树》、《万里无云》之后开始执著地思考“写作”与“本土中国”这一问题,发表了《语言自觉的意义之一、之二、之三、之四》、《被简化的语言》、《网络时代的“方言”》等一系列文章,在他的引导下,我们又重新去体验、发现语言,重新审视“语言自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间语言写作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风之树》、《檀香刑》、《丑行或浪漫》这三部长篇小说在写作语言上都存在方言进入写作的现象。从每一部小说的语言形式并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它们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突破现代汉语写作的束缚而达到民间语言写作的自觉,从而构建自己想象的民间社会。在想象民间社会的过程中,民间语言写作是完成这种想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李锐《无风之树》的叙事策略与诗意营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风之树>在叙事上是独具特色的,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变换视角的方法,不仅加强了作品意义的传达,而且形式本身也具有了意义,显现出民间话语与文革神话的对抗.叙事技巧的运用还使作品具有了冷峻凝重的诗意氛围,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称叙述的大规模运用、口语化叙述语言与音乐式节律的追求和自然环境的描绘上.  相似文献   

6.
从叙事学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是当前文学赏析的新潮流。运用结构主义方法,从叙事学角度分析李锐小说《无风之树》文本的叙事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思想与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文坛,李锐是一位有着明确的自觉意识,寻求不断超越的作家。20世纪80年代的《厚土》诸篇中高度控制、简洁内敛、井然有序的书面语言及叙述风格成为他难以超越的制高点,而《无风之树》和《万里无云》中的“口语倾述”成为李锐小说创作的一次整体超越。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文坛,李锐是一位有着明确的自觉意识,寻求不断超越的作家。20世纪80年代的《厚土》诸篇中高度控制、简洁内敛、井然有序的书面语言及叙述风格成为他难以超越的制高点,而《无风之树》和《万里无云》中的“口语倾述”成为李锐小说创作的一次整体超越。  相似文献   

9.
民间叙述者是叙述民间社会的主体。《无风之树》、《檀香刑》、《丑行或浪漫》这三部长篇小说在民间叙述的相同目标下有各自的叙事特征。在构建和想象民间社会的过程中,小说不仅从语言风格上以方言写作为自觉,在进行民间叙述和叙事策略的选择上有着民间叙述者的确立和凸显,并通过第一人称叙事和叙事人称的转变完成对民间社会的想象和建构。  相似文献   

10.
郑振铎在《家庭的故事·自序》中说,他是带着“几分的眷恋”来写中国的旧家庭这个“神妙莫测的所在”的。的确如此,在《猫》里,我们透过作家生动具体的描绘,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作家的诗意盎然的生活情趣和对家庭生活的眷恋。而这些,又正是作品的特色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伟大诗人屈原《九歌·河伯》这首诗清新宛丽,缠绵悱恻,在《九歌》中,别具一格,是研究屈原思想、创作方法的珍贵资料。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文献不足,诗意至今未能得到较为明确具体的解释。游国恩先生就曾痛切地感到,从来释《九歌·河伯》者“皆为模糊影响之谈》,绝无明瞭确切之解。” (《论九歌山川之神》)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道诸子的散文是具有浓郁诗意的哲理散文,其中的《论语》、《老子》、《庄子》的诗意色彩尤其浓郁。温柔敦厚的诗人之风潜移默化地熏染了孔子师生的言谈,这使得《论语》中孔子师生的言谈成为诗意的言说。老子对自然社会的诗意思索,凝成了五千言的长篇“哲理诗”。庄子也是一位诗人气质的哲学家,对诗意人生的追寻使得他的著作成为诗意沉思的哲学巨著的同时也成为了带着哲学沉思的文学杰作。  相似文献   

13.
诗意电影重在造境,即营造意境。而费穆就创造了一种具有中国民族文艺特色的诗情结构,这也是对当时的世界电影艺术的重大贡献。其导演的《小城之春》作为中国早期诗意电影的代表映现在银幕上,随着情节流动、情境转移,营造作者心目中的诗情图景。本文以《小城之春》为例,论述了费穆对中国早期诗意电影的探索,重点介绍了《小城之春》诗化电影的特点,通过对此分析希望对中国诗意电影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李锐的小说《无风之树》以其鲜明的语言特点吸引了读者.“口语化倾诉”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了作者对等级化书面语的反抗,对建立“现代汉语主体性”的思考.口语化特点主要体现在重复修辞、人物对话和标点省略三方面.以此来探究李锐创作“回归口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天地间,一树寒梅夺目而来,朵朵梅花在枝头簇簇绽放,装点着这苍茫的天地。这是一本书的装帧,极雅致、极轻盈、极耐人寻味的艺术创意——红梅映雪。它使我在开卷之前便先已体味到了情趣与艺术交融的诗意之美。这便是肖川教授教育随笔系列的第四卷——《教育的情趣与艺术》所带给我的最初印象与感怀。  相似文献   

16.
《二十四诗品》是中国文论史上颇具影响力的文学理论著作。其以自然之"实"写诗品之"虚"的表达形式,使得读者倍感诗意美。而在诗意之后,又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本文主要从《二十四诗品》中的自然观、人生观、宇宙观三个方面挖掘其生态智慧,看《二十四诗品》是如何奏响这曲生态牧歌的。  相似文献   

17.
当代著名作家李锐的作品《无风之树》以第一人称变换视角的叙述方法,描写了在特殊时期一个名为"矮人坪"的村庄两天之内的动荡,写出了李锐对"中国问题"的独特观照。作者坦言在创作过程中曾受到美国著名作家福克纳的影响,着重体现在叙事角度、语言艺术等方面对福克纳r借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说“诗意语文”的源头在孔子那里,这话大概不过分。孔子礼乐仁和的理想正是王崧舟老师的教育追求,《论语》中师生围坐畅聊、抚琴而歌、自由对话、其乐融融的教育方式也正是“诗意语文”向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诗意     
对于我个人来说,"教育的诗意"这一念头,源于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和梁晓声的《论教育的诗性》的启示。对于诗意的理解,却也不能不提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句诗经海德格尔在《海德格尔诗阐释》中加以解释,几乎成为当代人文主义者默念的教条。之  相似文献   

20.
正意象是诗歌构成的基本单位,诗人正是借助意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生命意识、主观的情感。意象探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习当代著名诗人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可借助对语言的涵泳,探寻诗中的意象,触摸树的经脉,即人格之脉、精神之脉。一、《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中的意象在《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一诗中,树,是诗人李瑛钟爱的意象,是他一系列诗歌中的主体意象。首先,李瑛的军人身份,使得他有着浓烈的军旅情怀、军人情结,这使得他总习惯从军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