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所学校的管理离不开文化。制度讲求规范,是刚性的"硬管理",即以制度为"规矩",成就师生"方圆";文化讲求氛围,属柔性的"软管理",即以文化为精神,创建和谐校园,学校管理贵在刚柔相济,阴阳交行,民族中学尤其要如此,只有这样,才达"上善若水"之功效。作为学校领导,应清楚地意识到,教育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孕育  相似文献   

2.
作家和书法作为历史文化的"中间物",其文化功能无疑是多方面的。本文即以此为主要视角,来观照鲁迅与中国书法文化的关联和融合,解析鲁迅书法文化活动作为其文化创造行为所具有的诸多文化功能,即文化载体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文化交际功能、文化共生功能、文化纪念功能等。作为文化象征性人物,鲁迅不仅代表着"新文化的方向",而且他对书法文化的创化也代表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这对当今文化素养不高的作家文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文化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雅军 《历史教学》2005,(12):28-34
世界历史观念不仅与民族文化反省密切相连,更直接影响着该国民的自我定位及前瞻未来的方向与行动力.明治时代,日本人的世界历史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一是以"万国史为世界史";二是"以欧洲史为世界史";三是通过"东洋史的构建",赋予世界历史观念新的内涵.在前两个阶段中,日本人侧重民族文化反省及进取精神;后一阶段则表明日本企图在亚洲及世界国际关系格局中为自己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4.
内藤湖南东洋史研究各论说间密切配合,形成一种清晰可辨的论说结构。其历史观以"东洋文化"的建构为基础,在"东洋文化"的场域里,肯定中国文化的价值;描绘中国和日本历史发展的部分特征从而提出"文化中心移动说";以促进"东洋文化"发展的视角论证日本"天职"的历史正当性;着眼于"东洋文化"变迁大势提出"东洋史时代三区分说"和"宋代近世说"。内藤以历史学方法在不同层面为其现实主张建构论证体系,是其人其说的显然特点。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代,由于印度佛教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被"佛教化",隋唐以后,通过强化传统文化根本、文化对话与融合,实现了"佛教文化中国化"。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中国传统文化被"西方化",借鉴隋唐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以传统文化为根基,通过异质文化的对话与融合,就能实现从"中国文化西方化"到"西方文化中国化"的转折。在文学理论建设上,也能实现从"中国文论西方化"到"西方文论中国化"的转折,从而建构中国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课堂人文精神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三境界:一境界是"教知识";二境界是"教方法";三境界是"求融合",即求知识、方法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使学生在  相似文献   

7.
当今日本的法律制度是在融合了多种外来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日本法律原属中华法系,明治维新后通过移植以德国法为主的大陆法,迅速"西化";二战后又通过接受以美国法为主的英美法的影响,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混合型法律文化.其法律近代化的成功经验,对当代东西法律文化的融合,对我国当代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岭南传统文化为例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备哲学思想建设功能、政治思想建设功能和道德建设传承功能等。在哲学方面,陈献章、湛若水创立的岭南江门学派倡导以"自然为宗";在政治方面,康有为、孙中山建设"小康"、"为公";在道德方面,慧能、葛洪的"善修";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哲学的、政治的、道德的积极启示。通过对此功能主义取向的研究,必然会推动岭南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研究走向深入,彰显文化理性。  相似文献   

9.
崔志钰 《职教论坛》2015,(2):28-30,91
制度文化是校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企制度文化深度融合的基本策略就是通过"转基因"实现校企制度文化的交叉融合;通过"点对点"对接,实现校企制度文化的"两两牵手";通过相互"内心体验",变有形的制度为无形的心灵法则;通过"制度重构",实现主体间的深度参与。  相似文献   

10.
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但它自古以来的文化构成却并不单一,在古代日本积极吸收来自大陆的中华文化,在近代则大力引进西方文化。二战后日本重新兴起了对日本文化进行定位的浪潮,著名学者加藤周一将日本文化定义为"杂种文化",即本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互混合不可分割的一种状态。基于加藤周一和丸山真男等日本著名思想家的文化论,分析出日本"杂种文化"最主要的特点是日本自古以来一直都是在本国固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选择的摄取外来文化(功利性),并将其改造为适合本国发展的东西。同时研究日本文化的发展方式也有助于促进本国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7,(2):19-20
耶律楚材是一位汉化很深的契丹族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多民族碰撞融合的特殊历史时期,其特殊的家世和经历使他具有混融交织的多元文化身份,在诗歌创作上,耶律楚材主张"反对浮华,崇尚古雅","追求壮阔,崇尚刚健",其诗学观亦具有胡汉并重、多元融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应加强学校文化与行业文化的渗透和融合。文章以纺织高职院校为例,在分析"校行"文化融合主要内涵、重要意义的基础上,针对纺织行业文化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校行"文化融合的途径,即在校园精神培育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校本教材编写上、学生品质塑造上、校园环境建设上体现"校行"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3.
"产教融合"具有职业性、区域性、层次性、互动性和共赢性等主要特征,其基本要求是人才供需融合、人才培养融合、社会服务融合和文化育人融合。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可概括为"五位对接",即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区域产业、行业、企业进行人才培养要素对接。"对接"促进"融合","融合"深化"对接",必将有力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新亚学规》的考察可知,该学规主要探讨了"职业"与"事业"、"知识"与"人格"、"课程"与"师长"、"求学"与"做人"、"专门"与"博通"这五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分别涉及大学学习的目标、内容、资源、原则、方法五个方面.上述探讨蕴含着一种独特的大学学习理念,即大学生应该以成就"事业"作为自己进大学的目标,故而其在大学期间应该既要求取"知识",又要修养"人格";既要重视"课程",又要重视"师长";既要注重"求学",又要注重"做人";既要注重"专门",又要注重"博通".《新亚学规》所推崇的学习理念值得大学生们参考,对于高校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模式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隋唐时期,丽江塔城是茶马古道的重镇,唐代曾经设立过神川都督府。这里曾经有过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最早的铁索桥——"神川铁桥";这里曾经是南诏王国与吐蕃之间的地理分界线。千百年来,在古纳西文化与吐蕃文化交汇的丽江塔城流传着古老的"勒巴舞",形成了独特的勒巴文化。勒巴文化是以勒巴舞为主要文化元素,包括民族服饰、勒巴鼓、舞蹈角色、口承文化、体态文化、技艺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宗教文化等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勒巴舞的全国唯一性以及古纳西文化与吐蕃文化交汇融合的典型性,使勒巴文化更具历史价值、美学价值、人类学价值和民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正一、以学生为中心是语言学习本质的体现信息技术,是指基于信息的技术,是用来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总和.信息技术,从信息哲学角度看,具有"中介性",是人系统与外界信息系统的"接口";从系统角度看,具有"过程性",是以信息为基础、以信息方法为指导、以(狭义)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逻辑体系;从功能角度看,具有"智能性",是全部信息过程形成的智能整体;从文化角度看,具有"亚文化"性,表现为文化存在和一般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7.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个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具体而言就是帮助受教育者"理解并遵从社会文化伦理规范",并且"掌握一定的社会生产生活技能",简言之即"明道"与"修业"。在教育方法上,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灌输既定的"质料"即儒家文化伦理规范,表现为老师对学生单向度的"传道"与"授业";而现代教育则注重"形式"即注重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化伦理规范的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表现为老师与学生双向度的"明道"与"修业"。当前教育沿用的是传统的"灌输"方式,没有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儒家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的管理者,因此,特别重视"道"的教育,形成了"重道轻器"的不良传统;当前的教育矫枉过正,走到了"轻道重器"的另一个极端,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当前社会伦理道德风气的腐化堕落。现代教育应该追求"明道"与"修业"的并重,即注重"公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平衡发展。当前教育承袭了传统"精英教育"与"权威教育"的基本模式,有很多方面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需要进行系统性的改革,例如在教育策略上必须充分尊重现代教育的独立性特征;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做到两手都要硬,既要注意"明道",又要注意"修业",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尤其要注意"明道";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教育评价上应该摒弃单一的书面知识"考试"模式,而以教育目的为依归,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合情合理地设计评价方案。  相似文献   

18.
刘蓓 《机械职业教育》2021,(6):39-41,46
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将促进形成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文化特征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新时代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系建设要体现"四个服务",要基于中华文化和"产教融合",建设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文化育人体系,服务于"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新元号"令和"出自日本古籍《万叶集》"初春令月,气淑风和",但这句诗本身也化用了东汉张衡的《归田赋》:"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以及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正显示出日本的元号与汉文化不可分割的关系。以汉字为载体的元号制度传入日本后渐渐与日本独特的政治文化相互融合,在元号汉字的选择上逐渐带有日本独有的特色。日本元号中的汉字使用情况正反映出汉字与日本文化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杨晓 《高校教育管理》2007,1(3):36-39,43
在流亡日本期间,梁启超对中国国民性的认识发生了转变.梁启超的国民教育思想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将国家主义作为第一义,却又正面切入了个人的问题;其次,针对中国国情强调"以新守旧","以内化外","导奴隶就国民";再次,以改革教育来改造国民性,以改造国民性来改造国家,具有文化启蒙的浓厚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