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好的切入能促成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状态,充分调动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6节“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怎样切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笔者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及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好的切入能促成学生学习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状态,充分调动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6节“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怎样切人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笔者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及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四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上好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就像演奏一首畅快淋漓的乐曲,奏者行云流水,听者如痴如醉.而一堂课的开始,恰如一首乐曲的起调,我国演奏《梁祝》的权威小提琴家俞丽娜就特别重视起调的第一个音符的准确性,以致她的演奏至今别人难以超越.而具体到高中数学课堂的导入,我们一线教师不但要重视对课堂导人方法的学习和更新,更应结合教学实际,不断总结反思,提升课堂导入的技巧性,才能与学生一起奏响成功的乐章.  相似文献   

4.
尹素云 《教师》2008,(20):63-63
一篇课文,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即选择哪里作为突破口,这就叫“切入”。作为有“艺术”之称的语文教学,“切入”显得特别重要。众多名家,如魏书生、钱梦龙、于漪等,都很重视“切入”艺术。有人说,切入巧妙,课堂便成功了一半。确实,切入好,不但能创造一种活跃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起到先声夺人的特殊效果。那么,语文教学应如何选择“切入”呢?  相似文献   

5.
1.新课的“起调”,扣人心弦。 1.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在教读《变色龙》一文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变色龙是动物蜥蜴的一种,它的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课文是写这种动物吗?不是,那为什么课文却以“变色龙”为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导学生带着悬念,主动、积极地学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6.
一篇课文 ,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 ,即选择哪里作为突破口 ,这就叫“切入”。作为有“艺术”之称的语文教学 ,“切入”显得特别重要。许多名家 ,如魏书生、钱梦龙、于漪等 ,都很重视“切入”艺术。有人说 ,切入巧妙 ,课堂便成功了一半。确实 ,切入好 ,不但能创造一种活跃的学习气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 ,起到先声夺人的特殊效果。那么 ,语文教学应如何选择“切入”呢 ?一、从题目入手1.改换题目。教师请学生为课文重新拟定一个题目 ,将课文题目改换成自己拟定…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资源是指学生已有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作为教学的起点是教学设计必须尊重的一条基本原则 .教学实践表明 ,教学切入方式的优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个“好的切入方式”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 ,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 ,是实现教学过中数学交流的起因 ,是学生实现创新的基础 .同一个教学内容 ,认识程度、思考角度与经验背景不同 ,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切入方式 ,有的切入方式所反映的教学观念陈旧不可取 ,有的切入方式尽管体现了新课程论的基本理念 ,但不符合学生实际 ,也是不可行的 .那么…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结课语言恰心一首乐曲的“终曲”,其设计与“起调”一样,也是丝毫不容忽视的。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对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掌握知识重点有重大意义。因为越是临近“终场”,学生的注意力越是被情节吸引,从而激起对下一次学习的强烈渴望。如能及时给学生以引导启发,则能让他们的思维进入积极状态,主动地求索知识的真谛。  相似文献   

9.
2013年江西省高考理科数学第21题是一道以函数的图像对称性、二阶周期点即“稳定点”为背景,考查分段函数的性质及导数应用的压轴题,阅卷显示考生第(2)(3)问得分非常不理想,由于第(2)问的背景是新概念型问题——函数的“稳定点”,考查学生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新概念”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突出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数学抽象概括能力和对“新概念”的实际应用能力,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对问题的翻译,转化化归能力要求极高,没有现成的解题套路可选.尤其出现绝对值的干扰,学生的心理紧张,不能对有效信息——“稳定点”提取分析,结果可想而知.本文就函数“稳定点”及“不动点”问题的思维切入进行探析,并反思高三复习教学中应有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2022年版新课标颁布以后,“跨学科”“综合学习”“学科育人”等高频词的出现,以及课程标准中对责任态度的关切体现了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和科学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太阳能汽车”一课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开发新能源”的拓展课,本文结合学生的核心素养内容,从当前社会热点切入,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等。  相似文献   

11.
一堂生动活泼具有魅力的好课,犹如一首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人胜,“终曲”余音绕梁。设计这样的课,需要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入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课程。这是实施创新教学的条件,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2.
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积极的情感,可以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促进脑细胞的活动,从而使学生从记忆仓库中涌现出许多表象,激发出多种多样的新异联想,形成对知识的强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师生思想情感的交流,优化学习心理环境。因此,在教学时,要重视情感的作用,努力实现情感与认知的和谐发展。一、扣人心弦的“起调”——认知的开始:激发情感数学课的“起调”,是指认知的开始,如果上课一开始便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一、设置悬疑,切入课题 1.幻灯片演示关键词:“运动”和“生命在于运动”.2.猜猜看承接学生的发言,根据下列提示猜一项运动:  相似文献   

14.
重视课堂导语、结束语的设计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回味无穷。好的导语能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  相似文献   

15.
新课引入是新课教学的前奏曲。一堂生动活泼、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也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入问题,起着关键眭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教案是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的依据,是使课堂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且能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笔者以为一份优秀教案必须讲究“三度”,即“角度”“梯度”“力度”。一、角度。是指一节课切入的设计。一篇文章从何切入,才能既快又好,才能既省事又有效果,这是教案第一部分设计的重点所在。一般讲究“新颖性”“奇特性”“多样性”。新颖的如:学习《有的人》一文,可以用问题式切入:“人,应当怎样活着?”通过讨论,适时引出课文,这不仅仅从过去的介绍作者的陈式中改了过来,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学有目标,学有兴…  相似文献   

17.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展示语文课堂的情趣与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把教学比作一首乐章,我们追求“起调”扣人心弦,“主弦律”引人入胜和“终曲”余味无穷。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不容忽视。介绍一个故事、一副对联、欣赏一幅插图、设置一个悬念、演示一个实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  相似文献   

18.
挑战性任务是一种“能切入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的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设计挑战性任务,能让学生“玩数学”“做数学”“用数学”和“辨数学”。挑战性任务犹如酵母,能让每位学生的认知经验被唤醒、激活,从而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数学学习旅程,释放学生数学学习潜质。作为教师,要充分应用挑战性任务,驱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一堂生动活泼具有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动听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导课是“起调”,结课是“终曲”。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将知识系统化、条理  相似文献   

20.
1.新课的“起调”,扣人心弦。1.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在教读《变色龙》一文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变色龙是动物蜥蜴的一种,它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课文是写这种动物吗?不是,那为什么课文却以“变色龙”为题,请尉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导学生带着悬念,主动、积极地学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