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母亲是一条河,母爱柔情似水;父亲是一座山,父爱恩重如山。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写母亲的诗文浩如烟海,写父亲的诗文也数不胜数。朱自清的《背影》是其中不可多得的经典美文,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动人,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已深深镌刻在作者的脑海里,也深深晃动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天下的父亲千千万,父亲的形象各不同。诗人王单单对  相似文献   

2.
关于《背影》的主题思想,争议颇多。其中的一种意见,认为文章字里行间盈溢着真挚的父子之爱。的确,“背影”是父子深情的凝聚点。所谓父子深情,既有父亲对儿子的爱护,也有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与爱戴。作者选择了一个“背影”,巧妙地把这两方面的爱融汇了起来。从父亲这方来说,在浦口车站与北去求学的儿子分别,从决定不送到终于去送,以及看行李、选座位、托茶房等琐事,已经表现出对儿子的关切与厚爱;然而,慈爱的父亲觉得还不够,还要穿铁道、爬月台,为儿子买几个桔子——那肥胖的身躯、那蹒跚的步履、那笨拙而又艰难的动作,合成了儿子眼中“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是  相似文献   

3.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著名的纪实散文代表作。文中记叙作者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感记,事情虽小,但表现的是人生最常见的父亲爱子之间的真挚情感。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亲情,使我们在任何时间去学习这篇文章,都让人感叹不已,感慨万分。这种感染力,一方面是源于作者对父亲的心底理解和亲情之爱,同时也是与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精雕细琢的语言艺术密切相关。本文试图从文章的构思和语言特点两个方面,浅谈《背影》反映出来的文学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在词典中.背影的意思是一个人的背面形象。既然是背面.那背影一定是模糊而抽象的。但在朱自清眼里.即使两年有余未见.最不能忘的却是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给他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全是因为它凝聚着父子之间的深情与真挚的爱。父亲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的背影.是在家境惨淡、失业谋职、痛苦烦恼的情况下仍不辞辛劳送儿子上车时留下的背影.  相似文献   

5.
《背影》自问世以来,颇受关注,被誉为传统父亲正面形象的标杆。作者朱自清以"背影"为独特视角对文章进行切入,感人至深。关于其的评论不胜枚举,主流是从深沉父爱的角度进行文本探究。对此,笔者却认为《背影》是书写一个成年儿子经过内心矛盾挣扎"懂得爱"的过程。本文将从"我"在望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整个过程内心的矛盾点和父亲离开车站这个场景"我"的复杂情绪这两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6.
董燕子问:“《背影》中,作者为什么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这篇文章的抒情气氛是很浓的,但作者并没有用浓墨重彩去着意渲染。作者在文中把父子之间真挚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的是,作者没有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写,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表现的角度新颖独特。父亲的背影是儿子经常见到的,作者选取的不是平常的背影,而是在祖母去世、父亲失  相似文献   

7.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文章由对父亲的回忆讲起,通过"背影",讲述了父亲在车站为儿子送行这一朴素平常的生活片断,一直以来以其感情的朴实真挚,语言的直白简朴和细致的白描写实手法,打动着一代代的读者。  相似文献   

8.
1925年10月,诗人朱自清在清华园创作了《背影》,同年11月22日发表于《文学周报》第100期。该文一经问世,就载誉恒久,广为流传,品评之语迭出,褒扬之辞不绝。《背影》篇幅不过一千五百字,写的是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水果这样普通不过的生活小事。但是,读着它,你不觉沉浸于文中的父子之间至亲至爱的真情,更叹服于作者的精雕细刻而又归朴返真的艺术功力。一、真挚含蓄的情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背影》一文能达动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9.
父爱之舟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家庭和亲情的文章,而在这些文章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且最为典型的就是朱自清的《背影》。它主要体现了父亲对儿子那深沉而又真挚的爱。描写父爱的文章还有很多,我们为大家选择了由著名画家吴冠中所写的文章《父爱之舟》的一部分,供同学们阅读。这是一篇以梦境形式来回忆父亲的文章,写出了“我”在艰难求学的过程中,父亲给予“我”的无私的爱。本文语言质朴、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背影》和《父子情》两文是作者回忆自己与父亲共同生活情景的纪实性散文。两文通过叙述家庭生活中的平凡琐事,表现出了父子之间那真挚、淳朴、浓烈的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佩、怀念之情。两位父亲的性格、对待孩子的态度,特别是教育和启发孩子的方法不  相似文献   

11.
黄国隆 《现代语文》2008,(7):108-108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在一九二五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饱蘸浓情的笔调,回忆起与父亲惜别的背影。每次读后,都会被字里行间所包含的父子深情所感动,被那最深沉最真挚的亲情所感染。  相似文献   

12.
背影     
角度之一:以“背影”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这篇散文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来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父子深情。“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每次出现都有所不同。以“背影”贯穿全篇,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爱的真挚,都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了。教学过程和方法:一、阅读课文,了解大意;二、划出文中含有“背影”  相似文献   

13.
《背影》写于1925年。记述了作者两年前的一个生活片断,集中描写了父亲在车站送“我”时的“背影”。展示了旧中国动荡年代人民颠沛流离的一个生活侧面,从而表现了父子之间真挚、深切、朴实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相似文献   

14.
致父亲     
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月台送行,语言朴实,却情深意长。到最后,火车启动,父亲还坚守月台,目送儿子远去。作者胸中涌起无限敬爱之情,可始终没有开口说爱,直到多年以后,酝酿出一篇《背影》。面对父亲无声的爱,不如试试写写信,直抒心臆。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重点通过一个独特的表现角度 ,写出父与子之间的一种至真至诚的亲子之爱。二、课文解读作者在这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中 ,选定一个独特的表现角度 ,通过对在车站送别中父亲的背景的精细描写 ,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由父亲对“我”的父子之爱 ,反映了我国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三、教学过程(一 )内容呈现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通过车站送别中父亲的背影这一独特视角 ,理解父子之间的那种至真至诚的感情 ,感受亲子之爱这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二 )设置问题情境 :这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你能结…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关注《背影》一文中的父爱的同时,还要关注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作者在《背影》中通过对父亲生活的描写观照了自己的生活,而生活的不易让他更好地理解了父亲。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亲的背影,也是自己的背影,更是千万个父亲的背影。  相似文献   

17.
<正>一、教材分析《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描述了一种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本文的刻画角度与一般的作品有所差别,注重描绘的是背影,利用背影这一细节将父爱描述得淋漓尽致,构思非常精巧。二、设计理念文章的核心是围绕"背影"叙述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四次背影,从背影中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教学采用的是互动的形式,首先让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接着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渲染课堂氛围,设计探究性的学习目标,最后  相似文献   

18.
目光     
董一诺 《新读写》2012,(3):21-21
作者通过目光解读母亲的爱,与读者一起分享了一个透过目光传递母爱的故事。喜欢开头的描写,有点《背影》的手法,对于母爱的真挚与感动在字里行间尽显无遗。  相似文献   

19.
《背影》一文中,通篇不见一个“爱”字,却写出了一首圣爱之歌。文中四次写到背影,四次写自己流泪,写了父亲说的六句话,语言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真挚地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恩与怀念。1917年冬天,朱自清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接到噩耗的朱自清与父亲回到扬州奔丧,满目的凄凉使他禁不住潸然泪下:往日家中气派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板桥手迹早已不见了踪影;花厅墙上零落的挂着几幅清人字画,一张竹帘;满院的枯枝败叶,一片狼藉,一派凄惨之景。丧事完毕后,朱自清和父亲一起坐火车北上,在南京车站父子别离,于是便有了《背影》中那感人…  相似文献   

20.
<正>作品《目送》开篇中,写了作者儿子华安第一次上小学,当他背着书包进学校时,在那纷乱的人群中,作者依然能够清楚地看见儿子的背影,就仿佛一百个婴儿在啼哭,也能清楚地分辨出自己孩子的哭声。短短数行,没有提到一个"爱"字,但言语之间却将母亲对孩子的爱,烘托得淋漓尽致。后来写到华安16岁赴美做交换生机场送别,上大学在街边等车的身影,父亲送作者到大学任教,作者赶往医院看望父亲,以及火葬场与父亲最后的凝望,这每一次的目送都是爱的传递,爱的表达。爱的表现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