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课后有一道练习,题为“门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贾雨村在见面之初一连问了他哪些话?为什么要一再询问?他果真是不知‘何故’、不知‘何为’吗?”略过“门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单说贾雨村。贾雨村在与门子见面之初问了“方才何故不令发签?”和“何为‘护官符’?”这么两句话。至于“他果真是不知‘何故’、不知‘何为’吗?”这一问题,教参的答案是这样的:“他一再询问,意在借机打探,了解其中‘真情’。对‘护官符’是明知故问,可见其狡猾。”笔者认为此答案中的“明知故问,可见其狡猾”的理解过于生硬,有失偏…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本刊2006年第3期刊发过拙文《〈蒙求〉的作者究竟是那个李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疏漏一例》,文中指出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有的地方说(《蒙求》作者是“唐李瀚”,有的地方又说是“晋李瀚”,互相矛盾。“这两个李瀚籍贯不同,年辈又相差甚远。最早提及《蒙求》作者的李匡义既是唐末人,那么《蒙求》的作者只能是‘唐李瀚’,而决不是‘晋李瀚’或‘晋翰林学士李瀚’。”这些笔者现在还是这样看的。但是由于当时看的资料有限,认定《蒙求》作者是唐末人,现在却应该修正了——他是盛唐人。  相似文献   

3.
一(四)班有个小朋友叫“罗兰”,我想:世界上发明第一枚邮票的人不是叫罗兰·希尔吗?我把这告诉了她。我还问她:“你觉得是‘罗兰’好听,还是‘希尔’好听呢?”罗兰想了一下,说:“还是‘罗兰’好听一点,因为是我妈妈给我取的。”我说:“我叫你罗兰·希尔好吗?”她笑了。回到家里,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你搞错了。英国人的姓名和我们中国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把姓放在后面,名字放在前面。‘罗兰’是他的名字,‘希尔’是他的姓。不过,台湾有个女作家也叫‘罗兰’。”哇,一下子冒出了三个“罗兰”,真有意思。我的名…  相似文献   

4.
杂文,既富于理性,又充满情趣,因此,在杂文中运用的修辞艺术必须突出一个“活”字,使语言“激浊扬清”。 比如用“析字”的手法,可以望文而巧释其义,借题发挥,切中时弊。如:“会字是‘人’字底下加个‘云’,就是说一些人凑在一起说话。然而‘会夕(繁写为‘舍’)字由繁而简,会议却由简而繁了,岂非怪事?”  相似文献   

5.
关于蘑菇的对话儿子:“爸爸,蘑菇是长在很湿的地方吧?”爸爸:“对,长在经常下雨的地方。儿子:“……”(提示:长在经常下雨的地方使蘑菇怎么样了呢?)活鸟儿子指着书上的一个“鸣”字问父亲:“爸爸,这个字读什么?”“鸟字。”父亲很肯定地说。“‘鸟’字怎么有个‘口’字旁呢?”儿子表示怀疑。父亲解释说:“……”(提示:父亲怎样回答“鸟”有“口”这个问题才能创出“笑”果呢?记住,别忘了要结合题目哟。)做好事父亲:“你今天做好事了没有?”儿子:“做了,爸,我和另外四个孩子帮助了一位老奶奶横过马路。”父亲:“为…  相似文献   

6.
“‘如果我是雨,我要去没有水的地方。’我还要对那里的人说,‘我来了。我要在他们伸过来的碗里盛满水。’”这是印度少女苏密特拉的文章。地球上总共有60亿人口,其中有12亿人口每天的收入不足1美元。他们大部分都是旱灾、战争和贫困的受害者。  相似文献   

7.
截至 1999年底,全国“两基”达标的县(市、区)已有 2430个,人口覆盖率达 80%。那么,在大多数县(市、区)“两基”达标后, 21世纪初和今后一个时期,“两基”还是不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下一步“两基”工作应如何深入开展?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将‘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 2000年‘两基’目标的实现和达标后…  相似文献   

8.
对于形近字“虚”和“虑” ,平时运用时 ,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将“虚”、“虑”用错 ,经常把“虚心”写成了“虑心”。区分这两个字 ,我从字形分析入手 ,先在黑板上板书这两个字 ,问学生 :“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立刻回答 :“部首都是‘虎’字头。”然后 ,我指着“虚”字启发学生 :你们平时在做作业时 ,遇到不懂的难题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 :“要虚心请教老师或同学。”“对 ,要记住‘虚心’的‘虚’里面是个‘作业’的‘业’字。”我慢慢地说。接着又指着“虑”字 ,对学生说 :“这个字里面有个用心的‘心’字 ,那么 ,在课堂上当老…  相似文献   

9.
下午作文课后,几个学习积极分子来到办公室找我。我请他们坐下,问:“学习作文,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我们几个都是知道努力的,每次作文都能写一大篇。老师的评语在‘内容具体’后面,常常加上‘语句平谈’、‘语言表达力不强’什么的。”———“为这个,我们的作文得‘优’难。”———“老师,您给说说,怎样才能提高语言表达力呢?”我点点头,初步明白了他们的来意。“《再见了,亲人》一课学过了吧?请问文中写了三个什么样的故事?”几个人分头说,复述得不错。“这篇课文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几个人争着说,人人说得准…  相似文献   

10.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析》一文(载《语文知识》1993年第12期)的作者,对该句的语义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几点:一、此句的“者”字,“不是传统的‘的人’、‘的事’、‘的地方’等,而是表示假设的语助词,译为‘假如有人……”’二、“句中的‘之,却  相似文献   

11.
课堂上,该学习生字“掰”了。认读字音、识记字形、分析字义,我正按部就班地边引导边讲解,学生马小华忽然站起来问:“老师,‘掰’有反义词吗?”是啊,“掰”有反义词吗?说实在的,我还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为避免尴尬,我稳了稳情绪,又把皮球踢给了马小华:“你说呢?”“我想‘掰’应该有反义词。”马小华扑闪着眼睛说。“哦?说来听听。”此时我已无力控制课堂,只能任其发展了。“‘掰’的反义词与‘掰’的结构相似,两边各有一个‘手’字,中间应该是‘分’的反义词‘合’字,它表示双手合拢的意思。”马小华边说边做了一个两手并…  相似文献   

12.
开心乐园     
问 路一对父女在大街上散步,一位乘车的先生从此路过,向那对父女问道:“请告诉我,我现在是在什么地方?”女儿忙说:“多奇怪,您不是正在自己的车里吗?”◎供稿/苏婉蓉广西百色市福利院居民楼二楼左(533000)高兴的虚字眼一位先生给学生讲《论语》,讲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时说:“‘子’,孔子;‘曰’,说;‘学’,学习;‘而’,虚字眼;‘时’,时常;‘习’,温习;‘之’,虚字眼;‘说’,高兴;‘乎’,虚字眼。”讲完先生问道:“你们听懂了吗?”“懂了!”学生回答。先生指着一位学生说:“那你连起…  相似文献   

13.
字谜     
有个古字谜十分奇妙,为三人对话。“子路曰:‘是也!’颜回曰:‘非也!’孔子曰:‘若是也,直在其中也!’”孔子和他的两位弟子的对话,很符合各自的身份,且表现出不同的性格。子路率尔马虎,粗心大意,容易把字认错。颜渊严肃认真,认字要仔细得多。孔夫子是大圣人、大教育家,不仅能区分错别字,而且能予以纠正,不愧为人师。请问,孔子师生三人认的这个究竟是什么字?(答案在本期找)本期“字谜”答案:孔子师生三人说的是个“也”字,你猜到了吧?字谜@薛桂坤  相似文献   

14.
一天放学,儿子阴沉着脸回到家,第六感觉告诉我,他一定受到什么委屈,虽然是中学生了,可还是那么幼稚,脸说变就变,仿佛是个晴雨表,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又遇到什么烦心的事儿了?”我问。“妈,你说气人不气人,今天我去扛纯净水桶,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这不挺好,两个人扛水桶既省力又相互照应。”“你的想法怎么和我一样幼稚呀?他可不是你想像中那么好,这回我可认清他的‘丑恶嘴脸’啦!”“没那么严重吧?!怎么,要搞‘阶级斗争’啊?”我开玩笑地逗他。“太卑鄙了,要不是别人提醒我,我还蒙在鼓里呢!”“究竟…  相似文献   

15.
金爱华 《现代语文》2006,(7):114-114
据《人民日报》2006年3月16日报道:“学生花钱买版面发表论文,甚至公开剽窃,请人‘操刀’,导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这类学术腐败,在高校屡有上演。”另据《体坛周报》2006年3月25日报道:“最佳射手‘迷失’十二码,三丢点球托尼不再操刀。”前一个“操刀”是指代替别人写文章。后一个是指主罚点球。那么“操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6.
女儿中午放学回家,给我出了道脑筋“急转弯”:“你刚把门打开,突然看见一堆牛粪,是报警还是大吃一惊?”“当然大吃一惊了。”“好呀,大吃一‘斤’?”“不,是报警。”“也行,你把牛粪‘抱紧’吧。”女儿一阵大笑,但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  相似文献   

17.
巴士卡里雅曾经说过:“教师首先不是教师,而是人,有爱心的人。”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使学生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必须有爱生之情,审时度势地运用教育机智进行艺术调节。一个学生在朗读课文《就义诗》时,把“还有后来人”误读成了“还有后人来”。大家听了都哄笑起来,而任课教师却神态自若。她从容不迫地问:“同学们,你们笑什么?这位同学念的意思并没有错呀?”经她这么一说,教室里静了下来。她接着说:“‘还有后来人’意思是‘还有接班人’;‘还有后人来’意思是‘还有人接班’。”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教师又亲切地说:“当然…  相似文献   

18.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心想:“瞎写吧,不仅会误人子弟,还会招来学生的嘲笑。翻书吧,又怕耽误时间,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板书,看老师写的‘蔺’字正确吗?”我刚一写完,教室里就沸腾了。“老师,写错了!”“那谁来教教老师?”“上边是个‘艹’,下边是‘门’。‘门’里面是个‘住’多一横。”同学们争着发言,一笔一画教得甚是认真,好像生怕教不会我这个老师似的。我认真地写着,很快,一个大大的、工工整整的“蔺”字就诞生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连声说:“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可以当我的老师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出胜利的微笑。我看大家意犹未尽。又使出一招:“‘廉颇’这两个字更不好写。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教教大家呀?”话音未落,同学们就急匆匆地打开课本找“廉颇”去了。很快,一只只小手就接二连三地举起来了……  相似文献   

19.
“‘习惯’是什么?”“‘习惯’何以值得‘特别关注”’?许多家长对这样的问题,好像都已经有所了解,但不一定都能抓住根本和要害,而对于家长应该如何“关注”孩子的“习惯”问题?不少的人正在大伤脑筋。在这个课题上,认识问题依然重要,实际运作更加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0.
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有学生问:“诗中是说下‘扬州’。诗题为什么却说成去‘广陵’呢?‘广陵’和‘扬州’是同一个地方么?诗中‘之’和‘下’都是‘到’的意思吗?”面对学生的这些疑问,笔者在课堂上并不能作出明确回答。下课之后,查阅了各种资料,发现教材与教学参考书对此问题都没有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