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三”和“四”,三岁孩童都知道它们的意 思,为何要拿出来做文章呢,岂非废话连篇?其 实不然。 “三”是数目二加一后所得,是个基数,一 二三的“三”,这是最基本的意思,不必举例了。 古人创造汉字时,划上三道,就认识到它的意 思了。  相似文献   

2.
春秋三传:《春秋》是由孔子编定的.被称为儒家经典。春秋三传就是关于《春秋》的三部解经之作,即《左传》、《公羊传》、《谷粱传》。建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东汉班氏三兄妹:班固、班超、班昭。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即苏氏三父子。中国现代文学三巨匠:鲁迅、茅盾、郭沫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  相似文献   

3.
说“三”道“四”,奥妙无穷。先说“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婚礼常行三鞠躬。致哀静默三分钟。  相似文献   

4.
春秋三传:《春秋》是由孔子编定的,被称为儒家经典。春秋三传就是关于《春秋》的三部解经之作,即《左传》、《公羊传》、《谷粱传》。建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东汉班氏三兄妹:班固、班超、班昭。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即苏氏三父  相似文献   

5.
春秋三传:《春秋》是由孔子编定的,被称为儒家经典。春秋三传就是关于《春秋》的三部解经之作,即《左传》、《公羊传》、《谷粱传》。  相似文献   

6.
华明 《现代语文》2004,(5):42-42
春秋三传:《春秋》是由孔子编定的,被称为儒家经典。春秋三传就是关于《春秋》的三部解经之作,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建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东汉班氏三兄妹:班固、班超、班昭。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甫的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即苏氏三父子。南宋四家:杨万里、尤袤、范成大、陆游。元曲四大家:关…  相似文献   

7.
8.
《史记》上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一”是数的起始,这好理解,但为何“三”为成数,“十”是终极呢?相传周文王所作的《周易》中以“一”表示天,象征天空浑然一体;以“一一”表示地,象征地面分为水域和陆地两部分。所以有“天一,地二”的说法。天地相合即为整个自然界,那么,一加二得出的“三”,也就成为一个整体的记事符号了。因此,“三”除了作为确数“3”以外,常用它来概括事物的多数。如:“三思而后行”,“三人行,必有我  相似文献   

9.
10.
说"三"道"四"     
“三”和“四”作为基本的数目字,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语言。就说成语吧,你统计过含有“三”或“四”的有多少吗? “三”:三心二意、两面三刀、三头六臂……“四”:四面楚歌、五湖四海、四大皆空……“三”和“四”:不三不四、朝三暮四、丢三落四……由此可见它们在我们的语言里的运用是多么广泛! “一”为单, “二”为双, “三”为“众”。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三”很自然地由确数变为约数,有了“几个”或“多次”的意思。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人”意思是“几个人”:大禹治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中, “三过”就是多次经过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有学生问,为什么能说“不三不四”,不能说“不五不六”。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说"三"道"四"     
"三"和"四"是普通数字,但它们不仅具有一般的数学和语言学意义,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三"和"四"与我国古今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认真挖掘其文化内涵,对弘扬民族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三”与“四”再普通不过,似乎没什么叮说的。其实不然。细细考究,从“三”与“四”切入,看以“三”与“四”开头的词语,我们会发现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走一圈,能够长许多见识。  相似文献   

14.
“领导”这个词儿。大概是后起的,因此,它不为《词源》所录。相对而言,“领袖”一词就要古得多。早在《晋书·魏舒传》中就有这样的话:“文帝深器重之,每朝会坐罢,目送之曰: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在《晋书》中还有“后进领袖有裴秀”的说法。先进领袖后进,这样“领袖”这个词儿就用开了。屈指一算,也用了一千五、六百年了,其词义至今也没大变。而“领导”的含义就丰富得多了,它的后起,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相似文献   

15.
“青”与“白”是很重要的颜色词。为“五色”(青黄赤白黑)之一,它们在汉语中很活跃,显示出了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6.
别看“左”和“右”书写简易,意义明了,似乎翻不出什么新花样。其实不然,一旦出现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就象鱼儿得水,充满活力,富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其含义广泛,用法灵活,变化多端,耐人寻味。现以小语教材为例,试析之。一、作名词,表示方位,是“靠左(右)的一边”之意。 (1)他右手握着笔,左手轻轻地拨了拨灯芯……(第五册《八角楼上》) (2)他躲到毛驴左边,狼就扑到左边,躲到毛驴右边,狼又扑到右边。(第六册  相似文献   

17.
谭虎 《山东教育》2004,(11):63-63
教育改革必须以“理念”更新为前提。然而教育理念的更新一则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二则因着传统文化的束缚,显得沉重而艰难。诸多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常常令我们置身其中浑然不觉而又难以摆脱,或许与我们对“教”与“育”这两个字的内涵认识偏颇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8.
年轻的老师向我请教,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要我说清道理很难,我只给他们讲两件自己经历过的事—————小时候我常到街坊的打铁铺去玩。一日,打铁师傅让徒弟独自操作锻打一个刀具铁件。徒弟剪取一大截铁坯,在炉中一次次将其炼红,又一次次在铁砧上将炼红的铁件锤打,好不容易才砸出个刀具的模样来,但坯比刀具要大数倍。师傅见了,忙止住徒弟上扬铁锤的手说:“你忘了我们这行手艺的窍门了吗?打铁留短呀,才省时省力。这样大的铁坯什么时候才能打成刀具?”徒弟恍然大悟,立即将铁坯重新炼红,再将其切小,恰到好处,加工起来又省时…  相似文献   

19.
“软”和“硬”是一组常见的反义词,前者指柔和、软弱;后者指坚定、刚强。如“软木-硬木”“柔软-坚强”“软棉花-硬汉子”等。但近年来,却产生了诸如“硬件-软件”“硬环境-软环境”“硬指标-软指标”“硬新闻-软新闻”“硬科学-软科学”“硬武器-软武器”“硬着陆-软着陆”等一系列的新词语,使一般读者难以知晓其真正的涵义。这是因为“软”和“硬”这两个词,在词义内涵上产生了许多新的义项,通过引申,其词语的外延大幅度地扩大,且进入了诸多新的领域,显示出具有构成新词语的活跃能力。例如,在计算机术语中,有“硬件-软件”“硬盘-软盘”…  相似文献   

20.
~~说“来”道“去”@鲁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