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九三年初,我回到芝加哥,打算把修了一半的艺术硕士修完。一九九二年秋天在旧金山完了婚,也算个"有家室之人",本该尽本  相似文献   

2.
一九九三年初,我回到芝加哥,打算把修了一半的艺术硕士修完。一九九二年秋天在旧金山完了婚,也算个“有家室之人”,本该尽本分做妻子,至于回校读书,心里自然不很坦然,因此把自己读书期间的财经预算主动压得很低。朋友托朋友,找到一处房租低廉的居室。据说它最令  相似文献   

3.
品读《安娜·卡列尼娜》,我特别欣赏安娜的简朴之美。年轻的姑娘吉堤为了和安娜争美,参加舞会前打扮了一整天,穿上最华贵的衣服,连衣裙的每个褶皱都考虑过了,以外稳操胜券。  相似文献   

4.
列夫.托尔斯泰对人的心理的把握已经触及人类灵魂的深处,他在创作中不断剖析着人物和自己的灵魂。我们从其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对安娜心理的分析可以见出他对人的心理的把握深度。全文试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去探讨安娜的悲剧命运,认为无意识中的死亡情结是导致其悲剧命运的不容忽视的因素,并认为作者本人的死亡无意识对安娜命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以往对安娜形象多是从社会角度、宗教角度、家庭观念角度来分析和界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托尔斯泰文艺理论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因素。事实上,托尔斯泰的文艺思想和创作既包含着现实主义精神,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6.
沈毅 《现代语文》2009,(12):122-123
安娜的悲剧不仅让托尔斯泰神伤,也让各国读者心绪难平。这是一位聪慧、美丽、善良、执著而又敢于抗争的女子。她有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可是却嫁给了头脑僵化、思想保守、虚伪成性的“官僚机器”卡列宁。与弗龙斯基的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生活的追求,也一步步促使其走向悲剧的边缘。她的悲剧既不是基于性格的个人悲剧,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婚姻家庭悲剧,而是一个源于社会的家庭悲剧和源于家庭的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7.
《觉醒》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角艾德娜和安娜的悲剧成因有不少异同之处。分析比较了她俩对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心态和行为,以探讨她们悲剧成因的异同点。对她们的比教给现代女性以较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研究者在谈到安娜与苔丝时,往往较注重探讨造成其悲剧的种种因素。在此想展示给读者的只是她们处于两难境地的心灵轨迹。忆古思今,唯愿现实中的生命能早日摆脱夹缝中的困扰,并真心祝愿生命之树常青。  相似文献   

9.
肖慧 《考试周刊》2007,(31):113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与曹禺笔下的繁漪在其各自不幸的家庭中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作为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安娜与繁漪都是家庭中的最不幸者;作为争取真正爱情生活的"勇士",安娜与繁漪又都是对旧秩序的最积极的破坏者。二人如"前驱"和"后继"闪闪发光于世界人物长廊中,引人探究。  相似文献   

10.
安娜的悲剧,以往学界都归结为外在原因:一是丈夫卡列宁的虚伪与冷酷;二是情人伏伦斯基的戏弄与抛弃;三是上流社会的无情迫害。其实不然,真正促使安娜卧轨自杀的是她背负的"红字"——内心道德的自觉,良知的觉悟。在灵与肉的搏斗中,安娜最终不堪忍受道德自觉的痛苦,良知觉悟的折磨。她卧轨是一种自觉的选择:世界上有比爱情更重要的,是罪孽、负罪感。  相似文献   

11.
我的安娜     
1时间会把我们的妄念,一点一点地从心底抽空。在很年轻的时候,那时我大概20岁,我每天都唱歌,因为还期许有一天可以唱歌给全世界听。再大一点儿,我每隔一段时间会唱歌,悄悄地,关上门只唱给自己听。现在,我许久许久没有唱过歌了,唱歌这件事好像在我的生命中从来没有存在过。我每天行色匆匆,忙忙碌碌,和客户去歌厅,偶尔会拿起话筒,但,那不是唱歌,  相似文献   

12.
安娜和繁漪,同样有着优裕生活、高贵门第的可爱而又可悲的异国姐妹,精神生活的极度贫乏只得依靠物质生活的富足来补偿,在卡列宁与周朴园营造的所谓理想王国里,她们囚禁了为“妻子”所应有的人格和尊严。然而在渥伦斯基和周萍异曲同工的虚假爱情的表白面前,放逐了自己“做女人”的思想和灵魂。敢于冲破家庭的羁绊,寻求自身的幸福,不谋而合了女性个性解放的基本要求:尽管终是以惨重的代价换得了结局的悲惨,然而她们却以人生的疯狂铺设了一条女性个性解放的坎坷之路!  相似文献   

13.
放学了,安娜哭着跑进屋子。 “班车上一个大女孩拽我的头发。”安娜向妈妈哭诉。 “那你是怎么做的呢?”她妈妈问。  相似文献   

14.
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和曹禺笔下的繁漪这两个艺术形象虽然出于两个不同的国度却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是她们存在的相同的男权社会和女性自身的缺陷导致了她们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一个女性形象安娜.玛丽娅进行细致文本解读,对这一女性形象身上具有的"安娜"和"马利亚"两种矛盾气质冲突的深入分析,展示了一个女性在面对情欲和道德时,在面对"本我"自然欲求和"超我"理性时,所经历的——从灵魂的禁锢,到激情的释放,最终重又复归死寂——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6.
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著名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女主人公.以往对安娜形象多是从社会角度、宗教角度、家庭观念角度来分析和界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托尔斯泰文艺理论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因素.事实上,托尔斯泰的文艺思想和创作既包含着现实主义精神,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因素.  相似文献   

17.
安娜的悲剧,多数文章将其归结为丈夫卡列宁的虚伪,情人伏伦斯基的薄情,安娜内心深处渴望爱情与背叛家庭、抛弃丈夫和儿子之间的尖锐矛盾。如果从另一个角度,即对安娜的出身、文化素养、家庭生活、社会活动进行分析,则安娜的悲剧在于她无所事事的生活,对自己的角色不满,在社会生活中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是一个“多余的人”。  相似文献   

18.
安娜、蘩漪、娜拉悲剧命运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娜、蘩漪、娜拉在家庭这块阵地上为争取自身的独立自由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安娜、蘩漪追求的是爱情,娜拉追求的是人格独立,然而,她们最终都不可避免地走向同一悲剧结局。这说明女性的解放不仅要依赖社会历史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女性自身的独立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外国文学中两个著名的女性形象进行了具体、详尽的分析与比较.  相似文献   

20.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塑造了象圣经中的夏娃一样的安娜,她原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由为获取真爱走上了反叛上层社会的道路,被逐出了她赖以生存的“伊甸园”,她的苦难从此开始,终于死于非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