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思是说,教育学生,不到他想把问题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你教他一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方,例如教他东方,不能由东方推知南方,西方,北方,便不再教他新的东西了。 孔子这段话所强调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必须有教和学两个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从教的角度来说,教师是主体,他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否平等地对待每一…  相似文献   

3.
“愤”、“悱”辨凤台县八里塘小学刘运彩孔子在论述启发性教学时曾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偶不以三偶反,则不复也。”(见《论语·述尔》)有些教师将这里的“愤”理解为“愤怒”、“气愤”,即“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笔者认为,这种理解是错的,它违背了孔子...  相似文献   

4.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于认识上的矛盾性。当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认识需要与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一个义一个的“愤悱”状态,不断满足其学习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5.
谈“愤、悱”情境的创设河南鹤壁二中(458000)陈林在生物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力措施。而启发式教学的最关键、最典型的方法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设“愤、悱”情境。“愤”和...  相似文献   

6.
打铁要看准火候,教学要抓住契机。什么是教学契机?孔子在论述启发性教学时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可给我们以启示。 所谓“愤”,是指学生对于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而又没有搞通的心理状态。教师抓住学生这种心理状态进行教学,就是抓住了教学的最佳契机,教学效果必佳。例如,“分数除以整数”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把6/7米铁丝平均  相似文献   

7.
孔夫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启发式”教学的出处。但后人对孔子所说的“愤”和“悱”究竟是什么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颇有争议。其中以朱熹的解释影响最大,逐渐也就形成一种权威性的解释了。朱熹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就是说,教学必须首先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心里想知道可又一下子弄不懂,口上想表达可又一下子说不清楚。不到这个时候,就不教给他。  相似文献   

8.
启发教学来源于孔子的“愤”、“悱”说,如今已成为中小学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当今语文教学语境下,“愤”与“悱”的内涵有了新的延伸。把握学生“愤”、“悱”的度的原则关键在于判断学生的心态和能力;“愤”、“悱”不足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愤”、“悱”恰好时运用灵活的启发方法;“愤”、“悱”过度时注意对学生的评价引导。  相似文献   

9.
<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启发式教学的出处。但后人对孔子所说的愤和悱的意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颇有争议。朱熹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就是说,教学必须首先使学生进入一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心里想知道可又一下子弄不懂,口上想表达可又一下子说不清楚。不到这个时候,就不教给他。学生的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  相似文献   

10.
杨震东 《求学》2004,(7):6-8
考场中,遇到了复杂的题目如何应对,这恐怕是让很多同学畏惧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意思是,老师教学要得法:不到学生因愤激而决心努力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  相似文献   

12.
胡元香 《考试周刊》2011,(58):137-137
点拔是穿透云雾的一缕阳光。点拨最讲究的是时机,点拨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捕捉心态良机的着眼点放在心理活动的“转化”上,艺术地把学生引入一种境地,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提到启发式教育,人们常常引用孔子的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何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东汉郑玄的解释是:“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重点是笔者加的,下同) 宋儒也有人认为:“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发,则沛然矣。”他们都强调一个“待”字。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最难的是教出个性。但是,只有教出个性,才能学有成效,学有所得,学有兴趣。”(特级教师于漪语)杨瑞华老师这次指导学生口述作文,其个性就在于:努力为学生创造“愤”、“悱”的境界,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观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表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孔子曾经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一堂课中,我们应该适当地创设一些“愤”“、悱”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促使学生的思维从被动转为主动。  相似文献   

16.
启发学生思维,是当前各科教师的热门话题。但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启发,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呢?孔子早就提出了启发思维的教学原则,这就是“心愤口悱”和、“举一反三”。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七》中具体论述了他提出的教学原则: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对孔子这段教学的精辟论述  相似文献   

17.
曾峰南 《学苑教育》2022,(35):24-26
打造高效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兴趣,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引领学生在思维碰撞下深度探究数学知识内容。教师从利用体悟发现、抓住认知冲突、组织质疑释疑、启动学习反思等角度切入,搭建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应用学习平台,诱导学生进入“愤悱”的学习思维状态,增强学生数学思维实践感知体验,启动学生数学课堂深度学习思维程序,构建数学课堂“思维场”。  相似文献   

18.
梁桂 《广西教育》2004,(1B):24-25
“愤”“悱”源于孔子的《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当学生学习时,不到苦思不解要求解答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中有了体会想说而又说不出口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实质就是恰到火候的启发,它要求教师不能坐等学生的“愤”“悱”,而是要充分调动  相似文献   

19.
如何充分发掘习题课在“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方面的潜在功能,切实提高习题课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广大教师日益关注并致力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笔者认为,习题教学中问题本身得以解决固然重要,但着眼于问题之外的思路、方法以及技巧等更加重要。而学生能否着眼于问题之外,有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1.引导灵活思考。思维能力是各种学习能力的核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特别是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灵活思维。解答物理问题,如果单纯用一种思维方式思考,常会陷入困境。这时教师应…  相似文献   

20.
“愤”“悱”源于孔子的《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当学生学习时,不到苦思不解要求解答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中有了体会想说而又说不出口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实质就是恰到火候的启发,它要求教师不能坐等学生的“愤”“悱”,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启动全部思维。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创设“愤”“悱”情境呢?一、巧设导语,以导创境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可以启智导学,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导语要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