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俊 《中华武术》2007,(2):54-55
一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瑰宝,具有显著的强身健体、调节情绪的作用,同时也具有神形兼备、内外合一、节奏鲜明的运动特点和民族风格。它体现了东方民族的性格和智慧,其内涵博大精深,是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比拟的。通过这几年太极拳教学的实践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和领会太极拳的运动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教学创新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2.
郑志鸿 《武当》2005,(10):20-22
太极拳由原始的仙道武术,发展成今天的“大众舞蹈”,其普及与推广无疑造福了社会,造福了人类。但是,它作为中国民族的文化,在被社会广泛的流传同时,也被“滥竽充数”,致使今天的太极拳声誉一落千丈,更让那些酷爱传统文化的人们大为惋惜。在健康运动高潮之后,由于达不到那种“健康长寿”的目地,随之而来的必是太极拳运动的低潮期。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普遍现象,在中国各大公园里,太极拳之冷谈,还不及交际舞受青睐,而  相似文献   

3.
廿六、右高探马式 释名:见前‘左高探马式’。 动作有二:(一)收步合手,(二)扑面掌。 解说:右腿收回原地,足尖点地,两臂由外向下落,向怀内抱,两腕相搭,十字手式。 注意、应用:同‘左高探马式’说明。  相似文献   

4.
任孝杰 《武当》2014,(7):18-20
学练任何一家太极拳,都须按境界等级来进行。境界等级不对,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太极拳水平,甚至还会南辕北辙,离太极拳的真髓越来越远。太极拳之理,既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的实修特性,如若不明个中奥义,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许多钟爱此拳之士,穷毕生精力仍不解其中奥秘”。  相似文献   

5.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中国传统哲学、传统养生学、传统医学、传统军事学、传统美学等多维视角来探讨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全面观察了太极拳的理论根源。从而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太极拳独特而珍贵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虽然在很多武术活动中经常穿插相关的武术论坛,但作为以武术文化为主旨的武术活动却少而又少。近期中国武术协会推出的“武术形象大赛”,一亮相便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各种议论纷纷出台——一种是支持,另一种持异议。记者为此专程采访了该项活动组委会副主任余功保先生,请他谈了自己对武术形象大赛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周英南 《武当》2006,(6):11-12
简化太极拳(24式)和88式太极拳是原国家体委运动司分别于1950 年代中期和后期,根据杨式太极拳(杨澄甫大架)组织编写的。这两套拳编写修改后即向全国普及推广。自此,太极拳运动开展日益广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项体育活动。1993 年5月,中国武术研究院和中国武术协会在各派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 42式太极拳,并作为国家规范化竞赛套路推广普及。上述套路,通常称为“国家套路”或“表演、竞赛套路”,以区别于传统套路。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其套路中包含着旋转,屈伸,回环,跳跃,翻腾,静止,平衡及起伏等动作,需要人体各个部位参与运动,从而使人体得到全面发展。太极拳套路中有许多动作,对青少年身体的速度,力量,灵巧,耐力以及柔韧性都是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9.
我自幼学练太极拳,迄今已40余年。虽已年近花甲,然身尚轻,体尚健,显然得益于太极拳的长练不辍。抚今追昔,常怀对我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和对杨式太极拳师门的感激之心。近来,师门长辈嘱我追记往事,引我思绪纷纷,于是,记下了我与杨式太极拳一脉南结缘到列入师门的这段奇事。  相似文献   

10.
韦莉芬 《中华武术》2002,(10):60-60
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自从偶然结识了《中华武术》杂志,我便越来越喜欢上了武术运动。  相似文献   

11.
《中华武术》2007,(1):I0005-I0005
孙式太极拳十六式套路由孙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孙永田先生创编,此套路不仅具有孙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而且具有短小精悍、简单易学的特点。孙式太极拳十六式是为了适应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而提出,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编的。为了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在锻炼过程中只要增加练习的次数即可。  相似文献   

12.
二十四势太极拳是中华武术的瑰宝,具有显著的强身健体、调节情绪、防身自卫的作用,同时也具有神形兼备、内外合一、节奏鲜明的运动特点和民族风格。它体现了东方民族的性格和智慧,其内涵博大精深,是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比拟的。通过这些年二十四  相似文献   

13.
“五一黄金周”期间,我们《中华武术》杂志和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广播电视报社联合推出首期太极拳名家讲堂,消息一经刊出,报名十分涌跃。我们在讲堂开课之前专门采访了报名的部分学员。看看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太极拳怀有怎样的感情,对我们的名家太极拳讲堂报有怎样的期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智慧。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孕育了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使太极拳成为贯穿古代和现代的一种灵魂性的东西,它载负了人类智慧的精华,体现了人类发自内心的自然需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浓缩。  相似文献   

15.
于志钧  于敏 《武当》2003,(5):30-32
中华武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功夫,它给人的观感是“神”而“玄”,俗话说,就是“神乎”,“玄乎”。我们曾看到过一些武术表演,一掌把人打地跳起来,飞出十来米远,打地真漂亮。可是,当人们冷静下来,又觉得“太玄了!”于是就怀疑“这是真的吗?!”西方人大概也是出于这种心境。一位中国医生到美国教授过太极拳。他说: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价值,美国人是接受的,然而他们不相信太极拳能对付  相似文献   

16.
车星辰 《精武》2009,(3):56-57
太极拳.向来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中的独特瑰宝,共至被视为中国武术的象征与代表尤其在改革开放的这些年代,太极拳运动更足蓬勃发展,传遍海内外。随着太极拳的这种运动大潮.我同也棚继涌现出一批批的“太极大师”、“太极掌门”与“太极传人”。令人吃惊与不解的是,现在居然又冒出些“太极拳特级大师”来,真不知这“特级大师”是“特级”在什么地方?  相似文献   

17.
徐才 《体育学刊》2004,11(5):1-1
以继承、发展、健康、休闲为主题的“2003年太极拳国际论坛”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徐才、韩宁、马明达、邱丕相、胡小明、张志勇等中外著名专家学者就太极拳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中国太极拳文化的优势与评价,当代太极拳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设,以及社会关注的中国武术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势名"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进一步规范太极拳"势名"及其英文表述形式的目的,从传播学的视角,考证了太极拳"势名"的文化特 质;阐释了其文字符号的内涵及所表达的动作图景;指出了目前太极拳"势名"英文翻译中的错误,同时,提出了对部 分太极拳"势名"英文表述的商榷意见。旨在从术语概念上,力求太极拳文化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9.
简化太极拳运动以其松、慢、匀、圆的独特风格和良好的锻炼效果,深受不同年龄人群的欢迎。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体育法》的颁布与实施,全民健身活动正在蓬勃开展,太极拳运动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归纳推理等研究方法,以中国传统文化各方面的多维视角浅析二者的联系。如太极拳中的"阴阳""天人合一""和""气"等思想,体现了其修身养性的内涵;太极拳与书法艺术在许多方面有着相通之处;太极拳传统导引吐纳术、经络学说等方面表现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传统养生思想内涵,进而指导人们修身养性、健身活动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