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龙路  周媛 《阅读与鉴赏》2006,(12):53-54
“互文”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在连贯的语言里使本应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各出现一个而省去另一个。它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探讨了古汉语中的虚词的互文,它不同与我们常见的把一个完整的意义拆开、分置;形式上是在连贯的语言里本当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去一个,解释时要把两个词语合起来讲的那种“互文”,而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交替使用同义词的另一类“互文”,虽然它们名称相同,但含义、形式、作用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本文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仅在虚词范围简要的探讨了这种互文的产生原因,虚词互文一般会在那些语言环境中出现、虚词互文的作用、以及如何判断虚词互文。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讨了古汉语中的虚词的互文,它不同与我们常见的把一个完整的意义拆开、分置;形式上是在连贯的语言里本当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去一个,解释时要把两个词语合起来讲的那种”互文”,而是为了避免行文的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交替使用同义词的另一类”互文”,虽然它们名称相同,但含义、形式、作用却有着根本的不同。本文主要运用了例证法,仅在虚词范围简要的探讨了这种互文的产生原因,虚词互文一般会在那些语言环境中出现、虚词互文的作用、以及如何判断虚词互文。  相似文献   

4.
“互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它是一种修辞方法。所谓“互文”,就是句子中两个词的词义互相解释或句子中两个成分(或两个句子)的意义互相补充的意思,注释家们称之为“互文见义”。它有两种类  相似文献   

5.
“互文”与“对文”是古文中常见的两种语言形式.正因为“互文”与“对文”在古代书面语言中的大量存在,故而后人往往利用这一语言特征来解决阅读古书中的某些疑难问题.它被作为一种训诂方法提出来,主要是利用词、词组和句子的对应关系,来解决古书中的释义、校勘等方面的问题.据此,文童拟就“互文”与“对文”在训诂方面的运用问题,试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互文”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掌握了这种修辞考法,对于词义解释和古文翻译都大有裨益。所谓“互文”,就是为了避免语言的重复、单调,增强某种表达效果,在连贯性的语句中,将本应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语,分开安排在上下句中或一句的上下段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可见,互文是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句子完整意思的修辞方法。互文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也能产生一种韵律美,使文章语句工整,语言交相辉映,可收到耐人寻味、表意委婉、“文省而意存”的表达效果。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意思是…  相似文献   

7.
“互文”作为修辞学术语,始见于唐代贾公彦的《仪礼注疏》。他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日:‘互文’”。这是我国典籍中最常见到的互文的定义。审贾氏之言,“互文”之谓至唐时已被广大学林中人所公允了。作为古汉语的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礼记·礼运》中“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经传释词》就说“用亦由也,互文耳。”并把“互文”归为训诂学的“互训”。实质是避行文而在同一语境中换用成同义词,即所谓“同义互训”,例子最明显的莫过“弹其地之出、竭其庐以入”中的“弹”和“竭”。为什么要抽换词面呢?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得好,不  相似文献   

8.
孙传松 《语文知识》2002,(10):29-29
互文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由于成语多数源于古书成句、历史典故、古代寓言,与古汉语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所以互文现象在常用成语中比比皆是。 唐朝贾公彦说,互文“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举”是提出、出现的意思。“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就是本来应该上下文都“两边”并举的事物,上文却只出现“一边”,而省去下文所提出的“一边”;  相似文献   

9.
古人作文,大量使用修辞方法。其中“互文”和“并提”是两种较为常见而又易于混淆的修辞方法。了解并掌握这两种修辞方法,有助于我们提高古文阅读的能力。一互文的特点和用法互文也叫互言、互辞、互见、互  相似文献   

10.
梁瑞新 《成才之路》2011,(25):35-35
在教学《岳阳楼记》这一课时,有一位学生提出疑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该怎样理解?这就涉及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互文。何为互文呢?"互文"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的一种修辞手法,即在连贯的语言里使本应连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各出现一个而省去另一个。它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所以有必要对其表达效果和翻译方法加以分析,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这种特殊修辞。  相似文献   

11.
互文,是互文见义的意思,又名“互言”、“互词”、“互相备”等,往往两事并举,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为求文句统一,音韵和谐而分开写。古人云:互文者,“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文各出现一个,又各省去一个。唐代贾公彦《仪礼注疏》云:“凡言互文,是二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概括起来,互文在结构形式上有以下几种类型。1、短语互文,就是指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12.
互文,是互文见义的意思,又名“互言”、“互词”、“互相备”等,往往两事并举,互相渗透,互相说明,意义上是合指、兼顾的,为求文句统一,音韵和谐而分开写。古人云:互文者,“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本来要合在一起说的两个词,上下文各出现一个,又各省去一个。唐代贾公彦《仪礼注疏》云:“凡言互文,是二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概括起来,互文在结构形式上有以下几种类型。l、短语互文,就是指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互相补充。如“奇山异水”(吴均《与朱元思书》)、“追亡逐北”(贾谊《过秦论》)、“朝歌夜弦…  相似文献   

13.
“互文”,又叫“互辞”、“互言”、“互训”、“互文对举”、“互文见义”,是古代文学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其基本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相互补充唐代贾公彦《礼记注疏》云:“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也就是说,一个完整  相似文献   

14.
浅论互文与变文山西\史晓川互文,是古汉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唐人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说:“凡言‘互文’者,是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故云‘互文’。”清人俞樾在《古书疑义举例》中也指出:“古人之文,有参互而见义者。”由此可见,互文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并...  相似文献   

15.
互文、合叙和避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三种修辞方法,也是极易混淆的三种修辞方法,阅读理解时要注意比较、分辨。在此试作分类举例、粗略分析比较。一、互文“互文”一称“互文见义”,就是一句里前后两个词语或上下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在意义上互相照应、互相补充的一种...  相似文献   

16.
“互文”,又称“互言”、“互体”、“互文见义”。它是指古代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深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  相似文献   

17.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相似文献   

18.
“互文”,又称“互辞”、“互言”、“互用”、“互见”、“互体”或“互文见义”。它是指古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  相似文献   

19.
“互文”和“合说”是文言文中两种常见的修辞格,而同学们往往对它们感到迷惑不解。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他们的翻译规律。这两种修辞并不难识别。  相似文献   

20.
“互文”,又称“互言”、“互体”、“互文见义”。它是指古代诗文中前后词语在意义上互相交错,互相深透,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单句互见和对句互见。单句互见,即一个句子里某些词语的互见。例如:①“心折骨惊。”(江淹《别赋》)“心”、“骨”是互文,即“心骨折,心骨惊。”②“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远酒家。”(杜牧《泊秦淮》)“烟”、“月”是互文,即烟气和月光同时笼罩着河水和沙地。③“旧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白居易《长恨歌》)“太液”、“未央”是互文,即太液、未央的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