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苏·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整个文学创作呈现出后殖民时代的独特文化景观.奈保尔本人既是后殖民时代的生存者,又是书写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既独特又典型的文化品格.奈保尔作为后殖民时代的个案能较为突出地反映后殖民时代移民群体的生存共性.  相似文献   

2.
维·苏·奈保尔是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整个文学创作呈现出后殖民时代的独特文化景观。奈保尔本人既是后殖民时代的生存者,又是书写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一种既独特又典型的文化品格。奈保尔作为后殖民时代的个案能较为突出地反映后殖民时代移民群体的生存共性。  相似文献   

3.
在后殖民时代的社会背景下,形象学中的"异国"形象研究应该扩展为"异质文化形象"研究。后殖民主义作家所接受的文化已不单纯是母国文化,他们笔下的母国形象既不属于自塑的传统形象学,也不属于他塑的异国形象范畴,而属于异质文化形象。它的意义在于能够反映出后殖民文化的混杂性、矛盾性,是作者文化身份和文化立场的体现,是后殖民文化混杂的结晶。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理论在中国并不限于狭义的文化领域,而是和世界民族独立、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思潮等具有血缘纽带的联系,中国学界对后殖民理论的关注更倾向于为本民族文化生存危机的焦虑和警惕。后殖民理论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启示在于揭示了西方殖民主义从军事、政治向文化转移的政治阴谋,警醒发展中国家审慎吸收外来文化。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民族文化的自身特点,又使得该理论在中国的实践遇到新的难题和困惑,其具体体现在文化结构的四个层面上。因此,我们对于后殖民文化理论自身又需要保持必要的反思和质疑。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得教育的交流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频繁和剧烈,在交流的过程中涉及文化的涵化。从文化涵化的视角审视现实的教育,会发现我们的教育已经被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民族特色丧失殆尽。因此,全球化时代的教育就是后殖民教育,或是后殖民社会在教育上的缩影。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有利于真正意义上的去殖民化,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进而达到事实上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文化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政治批评理论 ,本文通过《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这两本里程碑式著作 ,分析了美国学者赛义德有关“东方主义”和“文化批评”的理论 ,认为赛义德的理论建树奠定了后殖民文化理论的基础 ,但也存在一些理论上的“盲见” ,因此不能忽视其理论中缺乏一致性和启示性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中国政府虽然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殖民统治所形成的后殖民主义文化对其的影响和控制也随之终结。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历程,使香港形成了一种边缘文化,一种失根文化,呈现出突出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的特点。后殖民文化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存在是中华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警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8.
文化殖民是政治殖民和经济殖民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拓展。在资本进行全球扩张的不同阶段,殖民的主要形式也在发生改变。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文化全球化显然带有强烈的文化殖民色彩。文化殖民采取知识与权力的融合,进行理性伪装下的知识生成,造就"内殖民"的文化陷阱。后殖民理论虽然对东方主义这一文化殖民理论进行了批判,但批判的软弱性决定了其必然要被后殖民国家所超越。后殖民国家要想防范西方国家的文化殖民,除了要完善话语防御策略,还要切换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视角。  相似文献   

9.
解读黄玉雪的《华女阿五》可见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和艺术及积极认同主流文化的方式已主动融入到美国主流社会。黄玉雪的文化认同方式对后殖民时代华裔的书写策略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作为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辜鸿铭以其特立独行,狂悖古怪而得名,其奇闻逸事、趣说怪谈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为此,拟从后殖民理论角度浅析其文化保守主义,以对其作出简单之评价。  相似文献   

11.
萨义德的《东方学》是后殖民理论的开山之作。作品不仅表现了萨义德对东方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在后殖民时代,对于中国现实有多方面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换语作家是后殖民时代里一个特殊的群体。同为换语作家的艾特玛托夫与拉什迪都在新母语民族文化的影响下超越了本民族传统的宗教文化,形成了表面相似而实质不同的宗教观。由于他们发挥了不同的文化功用,一个成了本民族的先知,一个却被同胞视为魔鬼。他们的不同境遇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是针对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权力话语关系的研究。本文以世界后殖民格局为背景,参照中国文化传播的窘境,从后殖民视阚探究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具体应对措施,旨在为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4.
"文化身份"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要问题,是理解诸如佳娅特丽·斯皮瓦克、霍米·巴巴等后殖民批评家理论的切入点,也是解读像萨尔曼·拉什迪、V·S·奈保尔等后殖民作家作品时不可回避的问题.他们的多重文化身份预设了其对"身份"问题的关注.而对于伍尔夫这样的经典现代主义作家而言,"身份"问题同样重要.简单地将伍尔夫的创作归于现代主义高雅文化的代表无法揭示其作品纵深的文化取向.伍尔夫在创作精英文学的同时,创作了大量的通俗文学,她的文学创作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同时表明她"身份"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5.
后殖民理论思想来源复杂,关注和反抗一切权力话语是其理论所指。后殖民理论登陆中国后,催生了中国式的后殖民批评。有必要探讨中国后殖民批评中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是在西方强势文化面前必须坚守自己的阐释权;他者是一个镜像,应把殖民话语与纯粹知识分开;全球化提供了本土文化创造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处于多元文化和多民族混合的"第三空间"下,阿尔迈耶固守本质性的白人身份,拒绝融入马来社会,但实际上其为白人社会所抛弃,沦为文化无根者,最终文化定位失败,人生以自杀收尾。相反,土著人阿尔迈耶太太诉诸"模拟"和"文化重新编码"策略,且其反抗活动几乎同时在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进行,达到灵活抵抗白人文化的目的。其对白人文化和土著文化的杂糅和灵活利用,最终使她文化定位成功并得以生存。二者不同的文化定位策略,导致了不同的个人命运和文化归宿。基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分析二者文化身份定位问题,为后殖民语境中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主流群体和边缘化群体如何正确地反思其在"第三空间"中的文化身份定位提供思考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为切入点,分析狄更斯的代表作《远大前程》中人物命运与文化帝国主义建构的共生关系,揭示文化帝国主义如何参与殖民地文化的建构,其过程中的复杂性和隐蔽性为从文化的角度来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个案。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论述了后殖民理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警示意义。即警示当前西方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威胁、警示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示中国通俗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心理等。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论述了后殖民理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警示意义。即警示当前西方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威胁、警示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示中国通俗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心理等。  相似文献   

20.
后殖民理论旨在揭示西方的东方学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产物.本文采用文化分析的后殖民范式,揭示国际知识系统中的话语权力分配及中国大学教师文化殖民倾向的表现样态,提出中国大学教师须在主体与他者的互动、比较中实现身份认同,确认文化身份,而文化觉醒、文化批判和文化引领是中国大学教师身份认同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