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学考"应运而生,在实施"学考"过程中,出现"学考"标准缺失,定位不明确,考试科目不统一,考试结果缺乏公信力等问题。为了使"学考"达成预期目标,必须强化"学考"的国家级考试地位,制定全国统一的学业考试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同时要加强考试立法,强化政府组织管理职责。让"学考"走出目前的困境,从而推动新课程和高考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2.
一、学业水平考试全科覆盖为防止学生严重偏科,体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在高三仍需继续学习1.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科覆盖,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郑富芝:全科覆盖主要为防止学生严重偏科。为尽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除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3科以等级呈现成绩外,其他科目只考必修内容,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教学要求,成绩合格即可。每门课程学完即考,分散备考时间和门数,减轻集中备考压力。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以来,在职教界乃至全社会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实践证明,学业水平考试有利于促进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观的改变,对中职学校教风、学风的转变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发挥了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杨延 《上海教育》2005,(4B):37-39
分流考、毕业考、“0水准”考,还要学校排名——  相似文献   

5.
立足研究型教学,考虑靠考试约束学生听课已失效,为考试的教学也不符合思想教育课目的以及时代因素、学生学习新特点,实行"知行统一考试"模式。把考试与考核、知考与行考统一,时间定位法考试与项目定位法考核结合。把考试、参与评价、态度评价、创新发现评价、实践成果评价成绩综合,把"教、学、做、考"融于教学全过程,注重考核"做"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是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重点之一。"合格考"作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功能。在梳理"合格考"产生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合格考"的定位,提出发挥"合格考"一考多用功能的建议:一是将"合格考"成绩作为高职院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服务分类考试;二是加强对"合格考"的命题研究,保障试题质量;三是为考生提供具有诊断功能的成绩报告单,为选学选考提供参考;四是将"合格考"数据作为高中教学质量监测的重要参考,服务教育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7.
中央民族学院新生入校时外语水平差别很大,不少学生在中学时没有学过英语。这类学生编成的班,我们称之为“零点班”,占新生中学习英语人数的30%,其余在中学学过3——6年英语,有英语高考成绩,他们入校后参加北京市统一分级考试,并根据成绩分为预备一级、预备二级、一级,分别学习大学英语(文理科本科用)系列教材。根据分级考试中央民族学院90、91、92级学生中达到一级标准的人数分别占分级考试人数的5%、32%、14%,绝大部分新生处  相似文献   

8.
曲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最近几周发生的事使我很苦恼。上个月学校组织了一次考试,这次考试是学校专门为分班而考,由于我的成绩始终是中等,所以这次没有被分入好班。每天看着好班的同学骄傲的样子,我心里别提多难受了。可  相似文献   

9.
一、语文教学所处的尴尬地位 1、对语文学科的轻视 社会、学校对语文学科的轻视。从理论上说,语文学科理应得到重视,但事实上,轻视语文学科的现象比比皆是。中考时出现同分现象,就参照学生的数学和英语成绩决定录取什么学校;特色班招生考试、重点学校提前招收考试往往只考数学和英语。  相似文献   

10.
<正>当复旦大学大刀阔斧进行自主招生改革,"学业水平考试"这几个字突然成了热词,所有即将踏上高考路的小伙伴都在窥探在这个动作背后的信号——今后,"学考"会不会成为另一场高考?复旦大学宣布,自2015年起将在上海探索在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中引入上海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其中,2015年要求考生在8门学业考试中至少取得7个A,2016年则要求考生在10门学业考  相似文献   

11.
陆一 《教育研究》2021,42(9):81-92
通过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历程的结构分析,揭示学业竞争大众化现象的形成,以及近20年间高考功能的应势之变.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由于存在前置的社会性分流,作为英才选拔"指挥棒"的考试不至于成为大众上学的"紧箍咒"."报名率"超过50%意味着前置的社会性分流消失——高考竞争大众化,这是当前高考改革的深层动因.因此,改革成败取决于能否恰当地为学业竞争设置边界,扭转教育系统在急剧扩张中因无序扩容而造成"一"遏制"多"、"平凡"遏制"拔尖"的双重压抑局面.若能建起兼容"英才选拔纵向分层"和"大众升学多元适配"两种功能定位的考试升学系统,将能够实现中国教育治理能力的跃升.  相似文献   

12.
最近,我们遇到一位朋友,这位朋友是小学毕业班的班主任,刚刚和他的学生们一起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毕业考试的竞争。他颇有感触地告诉我们:这种考试,简直就是在考教师。考试前,各科教师常常为争夺复习时间而弄得彼此不愉快;考试后,从学校领导到每位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关注的是各班进入重点中学的升学率和各科成绩的排名等。大多数毕业班的教师在考试期间都精神高度紧张,甚至晚上做梦都梦见在为学生拼命复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生源学生"动物药理"课程教考分离考核成绩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主招生班学生成绩明显差于统招班和对口单招班成绩,而统招班和对口单招班成绩差异不显著。通过原因分析,提出课程教学改革对策,旨在为同类高职院校"动物药理"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实践科目与文化科目考试作为检验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 ,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但二者作为不同方式的考试 ,又有着明显区别 :首先 ,出发点不同。文化科目考试在于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研 ;而实践科目考试在于以考促建、以考促配、以考促用。过去由于忽视实践学科教学 ,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和实践脱节 ,教师常常是“四个一”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科书 ) ,教师教的死 ,学生学的死 ,一张试卷定终身 ,考什么 ,教什么 ,学什么 ,高分…  相似文献   

15.
单独考试招生是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多样化选拔机制的一种形式,为成绩相对较弱而其他方面有特长的高中学生提供了顺利进入高职院校的机会,学生入校后与统招生享受同等待遇。然而,高职学校对单招学生的学习指导相对滞后,缺乏针对该类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通过对高职院校单招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提出单招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在现阶段促进中专教育质量提高的过程中,严格考试仍然一个重要环节。近两年来,我们按照学校教学改革的统一部署实行了教考分离,然而教考分离的关键在于考什么及怎样考。现谈自己的认识和建议。 一、英语考试的类别及其考法分析 英语考试大致分为成绩考试和水平考试两类。学校英语教学中进行的考试都是成绩考试,其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在一个教学阶段里的学习成绩。即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否理解了教材的某部分内容。而水平考试的目的是检查考生在运用英语能力上和语言知识的掌握上是否合格或达到的水平。如各级学校的入学考试,出国人员英语水平考试,职称晋升英语考试,各种英语竞赛考试及有些用人单位招聘英语人才的英语考试都属于这一类。水平考试命题不照顾考生学习英语期限的长短,曾用什么教材,考的是综合能力。成绩考试一般参照教材、教学大纲、甚至教学方法,它包括学期考试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单元考试及随堂考试。我们英语教师在学生学完某课或某单元后往往要进行一次针对性的小型考试。这种测试形式多样,有听写填空、围绕课文口头或笔头回答问题、翻译,内容虽不太难但针对性强,题量适中要求控制在十五分种内完成。期中期末考试则是非任课教师出题,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以大纲为指导  相似文献   

17.
贺涛 《课外阅读》2011,(9):321-321
首先要作两点解释:一是什么是分流班;二是为什么当前还有分流班。“分流班”就是很多学校对刚进初中的学生都进行过入学考试并根据学生成绩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这里所指的“分流班”就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所组成的班级。对于现在还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分流到底是否科学合理,我们在此不作探讨。但它毕竟是很多地方普遍存在的现象,更是我们老师个体无法改变的现实。在这里,对那些幸运成为“分流班”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谈谈自己的一些教育管理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改革考试与评价制度。 一、改革考试观念 对考试要确定两个观点,即对现实存在进行测量的观点和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观点。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考试,必须关注人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分数。素质教育不赞成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惟一标准,更不赞成把学生考试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校长、学校工作业绩的惟一标志。改革考试观念,要扭转“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的倾向。要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更要重视学生素质发展的差异性。既要让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达到一定的…  相似文献   

19.
<正>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情况,也靠考试,俗话说:"小考天天有,大考三六九",在古代还真有这情况。如在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叫"日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多种。具体考试日期,各个朝代乃至各个学校都不同。如元代的上元县(今南京市内)便对小学考试时间作出具体规定。据《庙学典礼·行省坐下监察御史申明学校规式》,上元小学的考试日期,固定安排在每月的初三、十六两天。而且,考试相当严格,出题和监考要分两班人。  相似文献   

20.
香港推行课程改革已多年,香港教育局提倡的“评核促进学习”(assessment for learning)的理念成为学校评核活动的指导思想,无论校内测验及考试,还是公开考试的评核方法及模式,都深受影响。过去,评估一个学生完成中小学教育的学习表现乃根据学生在指定试场及时段的公开考试的成绩而论。时至今天,“一试定生死”已成为历史口号,公开考试的试场亦已扩展至任何一所学校,考试时段亦已散布在学习过程中的任何时候,因此,评核活动变得非常重要。评核活动可以以不同形式或模式进行,亦可在不同时候施行,其中最常见、亦最普遍的莫过于学校的测验及考试。与此同时,作为反馈学与教的标准化统一测验亦不断出现,于是要求统一化、公平公正、减少教师评分差异等议题,便更不容忽视。本文将对如何编制一个科学化、合乎客观标准、符合统一化及公平公正的原则的测验、考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