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川 《江苏教育》2016,(4):16-19
由于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特殊性,职校师生在认知、价值、意义、交往、实践等方面与传统的普通教育或精英教育迥然不同。职业学校的教学活动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还要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师生之间的理解性、交互性和平等性。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与师生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间性扬弃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二分模式,强调多极主体间的理解和融合。主体间性哲学要求突破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模式,建立理解和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鹏 《教育探索》2011,(1):123-124
师生主体间性的缺失影响着学校德育的功能,是造成学校德育实效性差的重要原因通过生命关怀、回归生活、对话理解和有效交往等途径,构建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是增强学校德育的有效性、突破学校德育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5.
师生关系:走向身体间性——师生主体间性的本体论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身体现象学理论看,师生在教学中的相遇首先是身体的相遇,身体是介入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过程处于身体之中。同时,教学过程也是身体—主体从情感出发,借助于身体的实践,实现身体从自然性向文化性生成的"人化"过程,展现了身体—主体"我—我"的主体间性关系。身体间性的师生关系不是一种理论知识的建构,也不是一种技术知识的塑造,而是一种实践知识的机智表现,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养成反思的习惯。  相似文献   

6.
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师生关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的认识局限于主体性框架中,无法走出"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误区.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主体间性教育提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两者构成了"主体一主体"或"主体-中介-主体"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对传统师生关系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7.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既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知识经济的来临使主体性的教育陷入了困境,其弊端暴露无遗。文章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考察知识经济时代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认为我国的师生关系应该走向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哲学转型,主体间性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代哲学探讨的焦点之一。现今,随着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借助于主体间性,为职业教育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教育是近几年来我国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新的生长点,它从交往对话角度解决了主体性教育研究面临的困境,是对主体性教育的超越,目前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领域正在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相当密切亦非常复杂,文章主要针对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交互关系进行研究,将目光投射于师生间的交互活动,从而为准确把握师生关系,准确把握体育教学活动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近代的教育理论不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具有不可低估的历史意义.但是随着学生主体性的不断发展,学生出现了以为我为中心,漠视其他社会群体的问题.使得教育理论面临着困境.为了让学生不但重视“为我”,更要重视“为他”,需要构建一种新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建构现代德育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从关系向度开启了审视德育师生关系的新视角,是对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超越。主体间性蕴涵着德育师生关系的三个基本价值维度:主体间性蕴涵着平等沟通,有利于生成具有正确理念的德育师生关系路径;主体间性蕴涵着理解尊重,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德育师生关系评估范式;主体间性蕴涵着交互发展,有利于实现本真的德育师生关系的意义互构。  相似文献   

12.
从客观主义到建构主义思想转型中,知识正在发生质变.客观主义的知识传统,使师生关系沦为一种技术、秩序与服从的关系;然而,师生关系在建构主义的知识视野中,却是一种共生、对话与理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是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主动性、针对性、时效性的客观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中要注意突出地位平等,把握双向互动,教育内容应贴近现实生活,彰显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
高职体育教学中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包括情感因素、地位差别因素、利益追逐因素以及交往时间因素。并提出了促进师生关系的具体措施: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爱岗敬业,关心并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好地"贴近"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等。  相似文献   

15.
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及其疏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师生关系构成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中“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包含两个最基本的层面:人——人关系层面(人际关系)与教师——学生关系层面(角色际关系)。前者是最基本的层面,后者基于前者而构筑。现代教育恰恰试图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固定”下来,这虽然保证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秩序,但却使得这种关系变得“冷冰冰的”、“毫无感情的”,它同样导致了师生关系中爱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对高职教育领域的师生关系研究对于提升学校文化水平,建立和谐的学校文化,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教育目的的哲学思考出发,回溯历史,观照现在,结合基于学习领域理论的课程改革要求,分析现阶段师生关系。提出重构设想。  相似文献   

17.
教育行政伦理范式转型与师生关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行政伦理有自身价值诉求,以公益性、宽容性、公平性为本质内涵构成,其效度的实现与教育在公共行政中的地位从属成直接关联。近代以来,教育行政伦理范式相继经历了“前现代性”、自治性、公益性、“后现代性”的转变,师生关系亦相应地呈现不同形态,主导权在学生和老师间徘徊。在个体权利被日益重视的当下,基于教育行政伦理发展的趋势,师生关系的建构成为必须正视和面对的问题,将两者看成平等的主体,构建“主一主”型和“友一友”型的师生关系不啻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德育视域中主体间性的研究是我国主体性德育研究的新视角,它不仅深受哲学主体性思想的影响,也是当前德育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主体间性德育观的理论支撑、德育走向主体间性的必然性以及德育走向主体间性的基本途径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主体间性及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对世界的过度占有和工具理性的泛滥使人的主体性走向了极端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论,为了实现与客观世界关系的平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人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教育也受此影响,在教育目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手段各方面都发生了变革。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化历程中教育转型与发展历程表明,发展与社会生产密切结合的现代教育正是中国的发展与强盛乃至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而职业教育的兴起及其对传统教育的改造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发展职业教育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