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认知语言学主张通过语言分析来研究人类思维过程及认知策略。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语言是认知的表征,英语语法研究中存在着两个基本概念:有界与无界,有界与无界这对概念是在认知领域内进行的。普通名词分为有界名词和无界名词两类,英语中的数范畴是区别有界名词与无界名词的一种语法手段。有界名词有单数和复数,无界名词为不可数名词,限定词在约制名词的数量和范围时就会产生不同的情况,掌握有界与无界概念,会增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3.
原型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成分,而通感则属于修辞学的范畴。本文通过对这两方面的论述从而说明语言的界性与认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体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汉语程度范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事物性状程度的认知差异必然在语言中体现出来,形成语言上的程度范畴.程度范畴的本质是性状、动作等在数量上的差别,因此,程度范畴是量范畴的一种.汉语程度范畴的语表形式复杂多样,主要是通过词汇手段实现的;汉语程度范畴对句法具有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完句性和规约性是其不同于印欧语的根本特征;一些典型程度词(如程度副词)都是由形容词或动词虚化而来的,程度范畴始终在走语法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一个动词核心”的句法限制与动词的语法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个动词核心”的句法限制规则不但决定一个共时的句法结构,而且还对汉语的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一个连动的句法结构中,由于受该规则的限制,只有一个动词居核心地位,其他动词都是次要动词,从历史上看,动词的语法化就发生在次要动词位。在“一个动词核心”规则的作用下,动词的语法化引起一系列的句法和语义后果,比如句法结构的解体和重建、形式表达因素的增加、动词时间性语义特征的消失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简单地回顾了范畴理论的发展,其中包括经典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范畴化理论和非范畴化理论的基本发展变化,其次阐明了人类范畴观的发展规律.简要地论述了范畴化和非范畴化的关系,最后从汉语的音、词、词组、句子等层面论证了非范畴化现象及论述语言非范畴化产生的动因。  相似文献   

7.
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又称混合语。在语言接触频繁的地区,为了交流,人们需要学会一种通用语,洋泾浜语就这样产生了。由于洋泾浜语功能有限,不够完善,于是在洋泾浜语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较完备的语言——克里奥尔语。洋泾浜语和克里奥尔语是语言在接触与碰撞中形成的新产物,因此,语言的接触与适应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化的接触与适应的过程。本文将从文化适应视角来阐述语言的洋泾浜化与克里奥尔化。  相似文献   

8.
在学界对汉语双音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双音化的句法语序效应:双音化动词(组)削弱了动性,宾语基本能够提前为话题,增强了汉语话题优先性类型特征;动词性双音化在历时发展中凝固了过程义和结果义,作格性增强,使汉语的词类交叉更为明显;动词性双音化蕴含一定的体意义,使汉语体系统更加完备;动词性双音化加强了汉语基本语言单位的可分析性。  相似文献   

9.
函数可积性的理论在微积分教程中既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概念多,定理多,证明过程十分复杂。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化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一把是一个常用的数量结构,但在现代汉语中,它还可以充当副词,用来修饰动作用时之短、速度之快.研究发现,一把的这种副词用法是由其数量结构的用法经过非范畴化认知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学生在英语作文中屡见不鲜的句号使用错误现象,对中英文句界划分标准与句号使用的原则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揭示两者表象的异同,并比较促使实现这一语法化的机制与深层机理,找到英汉语法化的普遍共同之处,从而丰富与补充英汉语的比较研究,并希望能帮助广大英语学习者理解英语句子与中文句子的不同含义,真正学会如何使用英文句号。  相似文献   

12.
考虑非线性系统x′=A(t)x+f(t,x)有界解的存在性,其中线性系统x′=A(t)x满足指数型二分性.在f(t,x)关于x不满足Lipschitz条件的情况下,应用Leray-Shauder不动点定理和Arzela-Ascoli定理给出一个有界连续解存在的充分条件.即若f(t,x)∶R×Rn→Rn连续;存在常数m>0及R+=[0,∞)上的连续递增函数g(t)满足limt→∞(g(t))/t=0,使得|f(t,x)|≤m+g(|x|),(t,x)∈R×Rn,则该系统x′=A(t)x+f(t,x)存在有界连续解.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分析“V在”的句法特征及其语法化过程。首先论证了现代汉语中的“V在NL”属于动宾短语,其中的“V在”是动补短语,NL是处所宾语,“在”属于附着成分;然后描述了近代汉语里V和“在”的发展融合过程。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中的中动现象一直都是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至今也难以达成一个共识。首先关于是否存在中动句这一说就很有争议,有人认为存在中动句,并有其独特的句式和语义特征,另外则有人认为中动句就是普通句式,不存在需要独立划分出中动句的需要。在前面一种说法的前提下,学者们对中动句动词定性,以及中动句结构的界定也都还没有形成一个定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非范畴化角度来研究中动句,鉴于中动句的复杂性,我认为单用一种方法是不足以解释其本质的,所以在分析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原型范畴理论,以求得一点突破。  相似文献   

15.
动词性成分充当宾语时,动词性成分的词类划分,语法界众说纷纭。范畴由一组特征形成,而范畴成员却并不体现所有这些特征,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从英汉比较角度看,英汉动词性成分充当宾语时的词类在整体上都是名词性的,但又带有不同于纯粹名词的特点,它属于非典型宾语词类。非典型宾语词类充当宾语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从跨语言角度看,英汉两种语言里,典型宾语的位置在谓词之后,典型及物句法结构模式是主谓宾,它所接示的语序也表现为典型语序。但在非典型及物句式语序上,汉语则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这内在原因和汉语重意念的文化内涵相关联。  相似文献   

16.
凌剑春 《文教资料》2007,(12):96-97
原型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经典范畴理论形成鲜明对立。本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化理论来解释语义模糊现象,从认知的角度证明作为一种心理现象的语义具有模糊性。原型范畴化理论可为研究模糊语义问题提供一种认知层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的“词界革新”虽然对于拓展调的内容、丰富词的艺术手法、增强词的表现力等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这却是以削弱乃至消亡词的“合乐性”这一基本特征为代价的。对辛弃疾的“词界革新”的评价应实事求是,无须任意拔高。  相似文献   

18.
以有界存在为假设的师生关系容易导致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产生距离感和界限感,造成师生情感的疏离和学生工作的困惑。与之不同,生成性对话注重过程,强调关系,通过师生共同的问题探究和意义创造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辅导员需要通过打破师生的传统边界、建立师生实践共同体、转变工作的方式方法等途径建构生成性对话,助推大学生潜能和兴趣的生成,保障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持续,促进大学生情感和过程的丰富。  相似文献   

19.
在汉语史上,一些句法结构由于其中的语法性成分功能的衰退而变成了词。现代汉语中的一部分N+V状中复合词有些就是古代汉语中名词做状语的短语的词汇化结果。而句法中状语的顺序又影响到N+V状中复合词不同类型的词汇化进程和数量。  相似文献   

20.
词类偏移是词类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是语言中介现象的体现。正如所有中介现象均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样,词类偏移可能实现词类的彻底转变,也可能永远处于偏移的状态。类概念使词类的偏移有了可能性,同时也制约着它的任意偏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