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验探究是开展化学活动课的一种重要课型和教学方法,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和加深基础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设计一堂既符合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水平,又能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拓展,更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化学活动课,是对教师化学教学能力的检验。这就需要我们周密考虑,认真安排每一活动环节。现以实验探究“CaCO3能否与H2SO4反应”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些做法,愿抛砖引玉,请同仁们指教。  相似文献   

2.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第八章第四节常见的碱一课中 ,介绍NaOH能与CO2 反应 :2NaOH +CO2 =Na2 CO3 +H2 O但没有安排演示实验 ,在以往教学中只能提示学生NaOH与Ca(OH) 2 化学性质相似 ,Ca(OH) 2 与CO2 能反应 ,NaOH也能与CO2 反应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教师讲解没有说服力 ,增加了学生记忆的负担 ,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演示实验 ,使学生对该反应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加深了记忆 ,使学生学后久久不能忘怀 ,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一、实验目的使学生认识NaOH能与CO2 反应。…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常发现学生写出一些似是而非的化学方程式。如何才能正确书写这类化学方程式 ,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造成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将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错误分析如下 :   [方程式一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CaCO3 +H2 SO4CaSO4+CO2 ↑ +H2 O   [分析 ]实验室常用大理石跟酸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若酸用稀H2 SO4时 ,由于反应生成的CaSO4微溶 ,会覆盖到大理石表面而阻止它与酸接触 ,反应很快变慢最终停止进行。因此 ,使用的酸反应后生成的钙盐必须是可溶的。常用的酸是稀盐酸 ,所以 ,实验室制取…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化学中 ,要求在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上掌握一些常见的重要的离子的鉴定 ,像SO2 -4 的鉴定方法。在初中是这样讲的 (试用教材、教改实验试用教材、课本 ) :“在有少量稀H2 SO4 的试管里 ,滴入几滴BaCl2 溶液和稀HNO3,观察发生的现象。 (生成不溶于稀HNO3 的白色沉淀 )H2 SO4 BaCl2 =BaSO4 ↓ 2HCl,此反应可用于检验H2 SO4或由电离时能产生SO2 -4 的化合物。”而高一课本则是 :“在分别盛有H2 SO4 、Na2 SO4 、Na2 CO3 溶液的试管里 ,各滴入少量BaCl2 溶液 ,在 3支试管里都有白色沉…  相似文献   

5.
一、复习要求1 掌握实验室制取O2 、H2 、CO2 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和实验步骤。2 明确实验室制取H2 、CO2 时常含杂质及除去方法。二、主要内容提示1 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比较氧气氢气二氧化碳药品 ①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②高锰酸钾 锌粒和稀硫酸 (或稀盐酸 )稀盐酸和大理石 (或石灰石 )反应原理2KClO3MnO2△ 2KCl 3O2 ↑2KMnO4△ K2 MnO4 MnO2 O2↑Zn H2 SO4=ZnSO4 H2 ↑Zn 2HCl =ZnCl2 H2 ↑CaCO3 2HCl =CaCl2 H2 O CO2↑…  相似文献   

6.
浅谈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华 《化学教学》2000,(6):9-10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在初中阶段开始从实验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设计、改进实验方案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的设计能力在化学实验教学时,不仅要求学会正确使用基本仪器,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而且还应培养学生根据一定教学目的、任务独立地设计实验方案的本领,即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例如:在讲完CO这一节教材后,要求学生完成这样一套题:要得到高纯度的铜,是用H2、还是用C,还是用CO来还原氧化铜,哪种方法最好?这道实验习题比较综合,引导学生从实验装置、控制反应…  相似文献   

7.
1活动目的 硝化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特殊的生产者,能进行硝化作用参与氮素的转化,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通过实验,既可增加学生对硝化细菌的认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活动器材 恒温箱、高压灭菌锅、天平、量杯、玻棒、大试管、三角瓶(250毫升)、显微镜(油镜)、白瓷板、a-萘胺试剂、二苯胺试剂、醋酸、磺胺酸,革兰氏试剂、( NH4)2SO4、NaHPO4、 K2HPO4、 CaCO3、 MnSO4· 4H2O、 MgSO4·7H2O、NaNo2、NaOH(0.1N…  相似文献   

8.
化学就在你身边 .现将初中化学中涉及生产、生活的化学变化作一归纳 .一、涉及的化合反应1 生石灰在潮湿空气中变成粉末 :CaO H2 O =Ca(OH) 22 煤炉里煤的燃烧 :C O2点燃CO2CO2 C 高温2CO2CO O2点燃2CO23 铜器在潮湿的空气中 ,表面会慢慢生成一层铜绿 :2Cu O2 H2 O CO2 =Cu2 (OH) 2 CO34 红色铜导线被火烧后变黑 :2Cu O2△ 2CuO5 用无水硫酸铜检验工业酒精中含有的少量水 :CuSO4 5H2 O =CuSO4·5H2 O二、涉及的分解反应1 化肥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NH4HCO3△ NH3↑ …  相似文献   

9.
王林兆 《化学教学》2002,(3):49-49,26
随着“3 +X”高考模式的逐渐推广 ,某一理科综合试题非常流行 ,详见如下 :不参加化学反应的某物体悬浮在密度为 1 .0 5×1 0 3 kg/m3 的Ba(OH) 2 溶液 ,现逐滴加入密度为1 .2 2×1 0 3 kg/m3 的H2 SO4溶液 ,则物体运动情况如何 ?[例题评价 ]该题中要考查学生运用物质变化(化学 )引起溶液密度变化 ,从而导致浮力变化 (物理 )的理科综合题。[流行答案 ]开始H2 SO4和Ba(OH) 2 反应 ,溶液密度逐渐变小 ,反应完全后 ,溶液密度逐渐变大 ,导致该物体先下沉至到底 ,后又上浮 ,最后处于漂浮。实际现象如何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  相似文献   

10.
我们采用下述方法制取Fe(OH)2,经过反复多次实验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能在较长时间内看到白色沉淀。1、装置和药品Fe屑、稀H2SO4、NaOH溶液、气球、Y型玻管2、操作(1)先将Fe屑和稀硫酸加入b管,两者反应,产生H2。如图1。图1  (2)将b管逆时针旋转120°,利用b管中产生的H2赶走C管中的空气。如图2。(3)将图2顺时针旋转120°,沿a管滴入NaOH溶液于C管,待b管反应较缓慢时,在a管口系上一掐瘪的气球。如图3。图2图3  (4)将图3顺时针旋转60°,b管反应后生成的FeSO4溶液部分进入C管,这样在C管中就能在长时间内…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