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河南戏曲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戏曲是经历了长期历史演变,吸收了优良的文学和艺术的精华而形成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具有高度的存在价值和美学价值。河南地方戏曲品种繁多,特点鲜明,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戏曲,产生于地方“土壤”之中,和当地的方言、音乐、舞蹈风情相结合,因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河南地方戏曲品种繁多,在万紫千红的中国地方戏曲之花竞相争艳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动画虽然由外国引入,但中国动画创作长期以来不断地吸收着中国戏曲元素的营养.我国丰富的戏曲文化题材为动画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使得我国动画创作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我国戏曲在表演过程中的服饰和道具也为动画创作过程中角色形象的重塑提供着原料.此外,动画角色的行为可以通过借鉴戏曲演员的动作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角色性格.另一方面,戏曲舞台设置为动画创作过程中的背景设置提供了借鉴,这使得我国动画画面和场景的形式更为多样.将中国戏曲表演过程中丰富且带有韵味的音乐素材融入到动画音效中,有助于动画故事中人物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陈会英 《文教资料》2010,(25):101-102
中国戏曲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准备、形成、完善、提高、变化五个阶段。它的语言风格、结构方式、表现手法也都经历了一个从朴素到典雅、从通俗化到文人化的过程。针对戏曲的不同发展阶段,本文从体制、曲体、剧作题材、作家主体意识等方面对戏曲创作特点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民间歌舞、滑稽戏以及说唱是中国戏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生""旦""净""丑"为戏曲的角色分类:"唱""念""做""打"是戏曲的表现形式。经过历史的洗礼,中国戏曲从不成熟到成熟,它融合了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同样也影响着其他音乐形式的发展。它不仅仅影响着现代音乐创作的题材,还影响着当代音乐创作的风格趋势和结构。本文将对中国戏曲音乐元素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影响和应用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5.
从《扈家庄》剧目授课入手谈当前中专戏曲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革 《文教资料》2010,(19):130-131
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戏曲人创造性的劳动,经过无数次的舞台实践,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在戏曲表演艺术当中,戏曲教育是基础。文章作者在戏曲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言传身教"和学生的大量练习实践,以使学生达到表演传神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崔保亚 《培训与研究》2009,26(7):75-77,92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最早是原始社会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随后经历了先秦、汉魏到初唐的漫长萌芽阶段,终于在唐代中后期得以形成,紧随其后的宋金元时期是戏曲的成熟期,最终迎来了明清时期的空前繁荣以及发展到现在不景气的现状。纵观它产生、发展、繁荣、衰落的历史过程,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原因和戏曲音乐学问题。本文以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秦腔为例,来论述多学科综合的戏曲音乐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最早是原始社会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随后经历了先秦、汉魏到初唐的漫长萌芽阶段,终于在唐代中后期得以形成,紧随其后的宋金元时期是戏曲的成熟期,最终迎来了明清时期的空前繁荣以及发展到现在不景气的现状。纵观它产生、发展、繁荣、衰落的历史过程,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原因和戏曲音乐学问题。本文以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秦腔为例,来论述多学科综合的戏曲音乐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戏曲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却呈现出衰落的趋势。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启示我们,陈腐的内容、僵化的程式是造成当今戏曲衰落的主要原因。面对戏曲衰落的现实,我们应该结合戏曲发展的规律以及现代文化环境来探索戏曲的发展前景。一方面要原封不动地保留戏曲的精粹,让它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世代相传;另一方面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发展新的戏曲样式。这才是中国戏曲未来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方戏曲从戏曲电影到戏曲音乐电视剧经过多次改革发展,戏曲的剧场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丢失,现在废弃方言的争论也非常激烈,但方言乃创腔之本,地方戏方言不可废。丢失方言的中国戏曲只会逐渐模糊乃至丢失自我,而戏曲音乐电视剧中使用普通话也只会破坏了戏曲的美感,戕害了地方戏的神韵,无论从戏曲的演变发展还是从方言对戏曲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来看,地方戏中的方言都是不可废止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戏曲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一条规律性的运动轨迹,即起源于农村而繁荣于城市。然而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却与这条运动轨迹相悖,出现了由城市走向农村的现象。调查资料表明,“戏曲在城镇已基本失去观众”。具体表现是:戏曲在城市里的观众大量减少,剧场很少接待戏曲剧团,戏曲艺术团体的演出活动绝大部分转移到农村进行。  相似文献   

11.
清代《西厢记》人物批评,是中国古典戏曲学从曲学体系向叙事学和剧学体系转向之后的产物,反映了戏曲文学人物中心观念与人物批评意识的自觉。在批评过程中呈现以"神韵"写意、以"情理"写照和关注人物形象体系中不同性格互动关系等诸种批评标准多元并存的态势,充分反映了清代戏曲人物论的审美追求和所达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2.
歌剧《屈原》创造性地把西洋歌剧创作手法与我国传统音乐融合,在人物塑造方面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性效果,探索出了中国歌剧发展的一条新路。《屈原》将戏剧因素和音乐因素完美结合,成功塑造了婵娟这一女性角色,展现了她不畏强权,始终跟随屈原追求光明与正义的人生蜕变历程。  相似文献   

13.
陈燕 《闽江学院学报》2009,30(4):109-112
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巧妙地将<茉莉花>等具有中国五声调式的"中国旋律"运用其中.在真实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双重话语环境下,普契尼根据音乐的需要、人物表演的需要对选定的中国音乐元素进行了选择性的审美化创作,十分明确地确定了其在歌剧中象征与隐喻的审美作用.<图兰朵>中真正中国本土音乐与作曲家本人独特音乐语言的完美糅合,对中西方音乐的融合以及歌剧声乐的教学和演唱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戏曲体裁的独特性即舞台时间空间的处理方式及其虚拟表现手法两方面论述了戏曲舞台布景虚拟性的重要作用,戏曲的本质是排斥写实布景的,戏曲舞台布景的虚拟表现手法给戏曲带来了自由,解放了戏曲舞台。  相似文献   

15.
青阳腔是安徽第一代影响全国的大剧种,在中国戏曲声腔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传播乃至衰落的历史,折射出中华民族审美及文化心理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文章从青阳腔的形成、艺术特点、发展阶段及历史地位等四个方面对青阳腔的兴衰流变作一考察和论述。  相似文献   

16.
欧洲歌剧自诞生以来,影响着世界歌剧的发展,作为起步较晚的中国歌剧,在借鉴与吸取欧洲传统歌剧经验的基础上,歌剧创作者们不断丰富着我国歌剧的艺术形式,将更多的中国风格与民族元素融入了歌剧的创作当中,力图追求欧洲传统歌剧与我国歌剧的完美融合。随着时间的流逝,歌剧题材的选择与音乐的创作也开始注重时代性的体现,流行元素越来越多地被用在歌剧创作中,但是与传统的经典歌剧相比,新歌剧还需要时间的考验,歌剧发展的道路上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中国歌剧创作还需要更多人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探索戏剧是由来已久的话剧与戏曲整合运动的延伸。探索戏剧重视对民族古典戏曲传统的继承、吸收和利用,这首先表现在对戏曲艺术的精神内核——深刻雕镂民族生活、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这一根本特性的继承上,还表现在展示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着意诗化追求,富有民间性、通俗性、娱乐性上。探索戏剧对戏曲艺术形式方面的继承主要表现在:承认舞台的假定性本质,回归戏曲本性;继承戏曲的写意传统,使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写意话剧”亮相当代菊坛;继承戏曲原本就有的综合性特征,实现新的艺术综合。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歌剧的民族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题材与主题的民族化、人物与语言的民族化、形式与风格的民族化三大理论层面,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成功之路。20世纪40年代初的《上海之歌》《大地之歌》《秋子》等作品,在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特点、演唱特点、表演特点等方面起了先行作用。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步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并对后来中国的民族歌剧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曲家金湘1987年创作的歌剧《原野》的音乐创作以人物为出发点,戏剧性呈现为手段,在主题设计、和声及配器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既汲取了欧洲大歌剧的表现方式,又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具有很强的戏剧性、民族性及时代性,深刻揭示了剧中人性的扭曲压抑、爱恨情仇。  相似文献   

20.
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发展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舞蹈在世界舞林之中独树一帜,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与中国戏曲艺术密切相关中国戏曲艺术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展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审美观,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形成、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