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磊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5)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歧视现象严重,而其形成原因却复杂多样,主要涉及到历史传统、宏观经济形势、制度及观念因素等。本文分析得出:政府作为一个强大且有威信的行为主体,可以通过取消歧视制度、建立劳动力信息体系和促进经济良性增长等方式,有效减除农村劳动力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2.
王磊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23(3):33-36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歧视现象严重,而其形成原因却复杂多样,主要涉及到历史传统、宏观经济形势、制度及观念因素等。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只有政府作为一个强大且有威信的行为主体,可以通过取消歧视制度、建立劳动力信息体系和促进经济良性增长等方式,有效减除农村劳动力就业歧视现象。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性别歧视、相貌歧视、户籍歧视、疾病歧视甚至学历歧视、方言歧视等形形色色的就业歧视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劳动力过剩造成市场“供过于求”、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原因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而导致的,为此需采取相应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 相似文献
4.
陆俊杰 《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2):16-18
当前,劳动力市场对职校生的歧视是客观存在的,其背景和原因也相当复杂.既有来自人们思想观念的,也有来自国家教育政策的,还有来自国家管理的.这种歧视的消除非一日之功,一方面国家和政府要为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作政策和制度方面的改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自身要不断改进自己,给歧视以正面的回应. 相似文献
5.
张向东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21(1):94-9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人口大量进城打工成为最具社会经济影响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农村劳动力的一次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一次转移,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产业升级和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新阶段,必须积极创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想,推进城乡统筹,积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进行了分析:一、农村劳动力的一次转移简析;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由农耕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必然;三、政府和全社会要大力推进和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二次转移。 相似文献
6.
论职业教育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学农 《福建职业与成人教育》2005,(6):2-5
本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问题。深入分析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原因,详细论述了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出发展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一系列政策性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将发生转移.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技能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作用不可忽视.文章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培训如何服务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几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方式,并提出了相应的转移建议. 相似文献
8.
谭宏军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2(4):70-71
充分利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扩大劳务输出,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当前农民自身素质、就业环境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农民转移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解决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题,必须提高农民的从业技能,拓宽就业空间,优化就业环境,完善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9.
江苏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成荣 《职教通讯(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23-26
促进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时期赋予江苏职业教育新的历史使命,它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统筹,面向本地、本省、全国乃至国际劳动力市场,积极承担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工程,并把它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全局、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长远战略加以规划和实施.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许多地方,农村教育是非常脆弱的,不仅与城市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还存在着诸多政策性的歧视及人为的歧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12.
汉语称谓词语反映了严重的女性歧视。文章从男性中心制的亲属称谓,贬女称谓词和尊男称谓词三个方面比较全面的整理了反映女性歧视的汉语称谓词语,以期促进新时期男女平等。 相似文献
13.
乡村政治研究一直是学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由村民自治所开启的中国乡村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始终伴随着村落家族与村民自治的博弈。将村民自治看作一个突生的制度变量,从农民个体这一微观层面出发,探讨这些个体行动的聚合所形塑出的家族关系、社区关系及村落社区的政治或权力结构,以企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国家、村落、村民之间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14.
15.
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彦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18(7):84-87
历史是前进的,社会是发展的,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性劳动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对生产性劳动的性质的认识不应该拘泥于物质生产领域,认为只要能够满足社会物质化的需要,能直接或间接提供某种使用价值(实物或非实物)并用于交换的劳动就是生产性劳动。我们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对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给我国传统家庭养老带来了困境。文章结合相关调查研究结果分析了这一现象对家庭养老的影响,并提出农村家庭养老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18.
汉语性别语言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明霞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1):141-142
在使用同一种民族语言或地域方言的社会里,由于性别不同而在语言上产生差异的情况屡见不鲜。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阐述了当前性别语言的研究状况,汉语中性别差异的表现及造成差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西递、宏村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西递、宏村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古村落,有不同的适合自己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模式。即使是同一个旅游企业,采用不同的运营机制也会带来不同的效益。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要注意把握好长远规划、社区参与、协调好各方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是国家为了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发展而制订的一个宏观目标。最终目的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共同富裕。要想使农民富裕,根本出路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但是农民文化水平较低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最大障碍。因此,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有效的培训成为必须;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培训资源,开展有效的转移劳动力培训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