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长期实行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进一步完备,但其弊端也空前暴露。科举制度不是教育制度,但它与教育关系密切,对学校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导向、学校教学内容的导向、对学校教学效果的导向等诸多方面。科举考试主宰并控制了学校教育,故明代的学校教育是科举制度导向下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西北农村地区一个县域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小规模学校在西北农村地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经费短缺、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今后需要关注教育效益追求中的价值取向,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财政投入,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3.
《文山学院学报》2016,(4):22-26
由于地处偏远,历史上开发较晚,文山地区至明代始有传统学校教育的萌芽,至清代进入传统学校教育全面发展的时期。官学(府学、县学)、书院、义学等学校机构,至清代已经全部具备,和云南省靠内地区的教育发展实现了趋同,进一步说,至少在教育形态、教育管理、教学内容等方面,清代的文山已经和中原内地差距缩小,完成了教育内地化过程,实现了教育一体化。民国时期,文山紧跟内地发展步伐,完成了传统教育的转型,为新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播州土司文化教育与汉文化有密切联系,南宋时期文教昌盛,明朝初年学校教育随之兴起,儒学教育也达到较高的水平,形成了播州以汉文化和儒家学说为主的文化教育。明代中后期播州文教在土司统治的桎梏中又陷停滞落后。  相似文献   

5.
通过呈现我国西北农村地区女童教育存在的入学率低、失学辍学率高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进而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个维度对西北农村女童教育面临诸多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明末书生误国 ,与明代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有关。明代实行八股取士 ,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扼杀了人才。明代的学校教育又变成了科举制的附庸 ,培养出一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 ,虽然全面发展的方针已提出多年 ,但“智育第一”的观念始终左右着家长和老师 ,吸收明末人才培养的教训 ,迫切需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7.
西北回族地区宗教对学校教育有着负面影响与正面影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清真寺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生源之争、经费之争上.正面影响主要在于清真寺教育还保留着少数民族传统教育的主要内容,对伊斯兰文化的传承和道德教育符合民族地区的需要.影响儿童入寺学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清真寺的条件因素、儿童的主观因素以及社会文化环境因素.为减少宗教对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负面影响,政府应在清真寺管理和学校教育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明代地方教育建设与进士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宣德 《教育学报》2005,1(1):76-89
本从地方教育建设规模和潜在考生数量两方面,对明代地区教育发展与科举成就之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学校与科举在主要职能上的区分,在部分程度上给学校脱离科举的羁绊而获得一定的独立发展空间提供了机会;地方科举成就更多地依赖于地方所能够提供的考生资源,与学校、书院等的数量无直接关系。学校与科举之间的关系也还有重新进行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明末书生误国,与明代书生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有关。明代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才。明代的学校教育又变成了科举制的附庸,培养出一批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书呆子。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虽然全面发展的方针已提出多年,但“智育第一”的观念始终左右着家长和老师,吸收明末人才培养的教训,迫切需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持续开展,其在西北农村地区的作用逐渐凸显。寄宿制学校较为广泛的覆盖范围和相对集中的教育资源为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也存在着资金不足、缺少生活教师、学生膳食营养状况堪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亟待关注等问题。只有立足于西北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切实处理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才能保证这一办学方式更好地为农村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11.
桂剧是广西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代。桂剧的传承教育模式经历了从科班到现代艺术职业教育的转变。1941年,欧阳予倩在桂林主持创办的以教练桂戏为宗旨的广西戏剧改进会附设之戏剧学校,第一次将桂剧教育纳入现代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戏曲学校(今广西艺术学校)、桂林市艺术学校等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成为培养桂剧人才的主要基地,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对于保护传承桂剧,既要培养年轻一代的优秀演员,还要培养年轻一代的观众,需要与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起来,将这一富含地域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2.
作为清代文化史上存续持久、人数众多且影响颇大的著名文教群体的桐城派,因以古文名世而历来被视为文学流派;其实桐城派学者多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与主张,与教育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以"桐城三祖"为代表的早期桐城派学者在清代科举、书院等文教领域开展了积极的教育活动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考察他们的教育主张与实践,不仅有助于丰富对清代教育的全面认识,也有助于从源头上理清近代以来晚期桐城派在传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种种表现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3.
在清末新旧教育更替的特定阶段,判定某所新式学堂是否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不能仅以其名称为标准,更应考察其不同办学层次间的过渡性与继承性;创设于1902年的顺天府学堂具有某些高等教育性质,它与顺天高等学堂一脉相连,是今日河北师范大学的最早源头。顺天府学堂(顺天高等学堂)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在区域中等与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唐末到明清,中国古代地方官学与科举制长期并存,深受科举考试的影响。科举考试使地方官学培养目标与科举选才直接对接,进而在学校科举合流后,又成为促进地方官学发展和普及的基础与力量。特别是地方官学兼有的培养人才和推广教化功能,对促进地方文教兴盛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教育改制的大背景下,清末粤东旧式的韩山书院虽然几经周折,但最终从名实上完成了从书院到学堂的蜕变。今赖保存相对较为完整的清末《岭东日报》等报章与档案,得以揭示其清晰的演变脉络。惠潮嘉巡道褚成博于光绪三十年(1904)四月将道属的韩山书院改办为新式师范学堂,初名为"韩山师范学堂"或"潮州师范学堂",最终官方才定名为"广东省惠潮嘉官立初级师范学堂"。  相似文献   

16.
童子军系一种遍及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及儿童的组织,亦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教育模式。中国初现童子军是在清季末年,系由在沪西童组成。上海华童公学组织童子军虽晚于武昌文华书院两月,但其影响却远在后者之上。华童公学组建童子军明显受了西童影响。以往对童子军概念的界定是不科学的,对文华童子军的影响之评价更是言过其实,而中国童子军传播路径的说法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7.
天津卫学建立之前,民间“少淳朴,官不读书,皆武流”.但到了明正统年间,已是“循循雅饬,进止有序”,这正是儒学教化的结果.本文追述天津文庙(卫学)建筑群体创建、定型的过程,同时介绍了儒学生员、教材、经费、管理、科考等教育状况.其中清代“偃武修文”的提出和“商籍”生员的不断增加,体现了天津城市在从军事卫所到商业都市的演化过程中,其教育的变化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明代广宁中左屯卫儒学、清代锦州府学是锦州地区重要的教学机构,为锦州地区培养了众多人才。文章考证了学校的地址、修建时间、建筑样式、修缮情况、教授及教务管理人员、人才培养、生员参加科举考试与从仕、清代举行释奠礼的情况等。文章对研究辽锦地区区域教育史等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胡瑷是宋初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在他主持下,湖州州学办得有声有色,不仅培养了众多人才,而且成为太学办学的榜样。他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对当时学校教育的改革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宋代以后的学校教育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半个多世纪以来 ,简帛佚籍不断出土问世 ,其中包含有不少重要的教育史料 ,这些史料给中国教育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领域 :第一 ,有望促成《老子》一书现其历史真面目 ,并使先秦黄老道家学派的著作与思想体系渐趋明朗 ,从而极大地推动关于先秦道家教育思想体系的确立与完善 ;第二 ,极大地丰富了研究孔子及其后学八派教育思想的史料 ,使加深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识 ,弥补从孔子到孟子之间儒家教育思想长期存在的研究空白成为可能 ;第三 ,对于明确先秦两汉经学教育的细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四 ,重要字书《仓颉篇》的出土 ,为研究秦汉语文教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