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车贯 《新闻传播》2010,(3):42-42
面对日益多元化的社会诉求,以及城市电视台之间白热化的竞争,一种区别于传统新闻模式而一改常规常态的民生新闻,凭借自身独具的新闻视角和新闻语态,渐渐地在电视新闻界崭露头角。同时,它的兴起也为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有人提出了民生新闻的出现是中国电视发展的第三次革命,但还有人提出民生新闻的出现将推翻原有的新闻理念。民生新闻在中国社会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课题了。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一则新闻在前一秒会令公众驻足围观,后一秒就可能因其真实性受到质疑而令人唏嘘不已。2015年十大反转新闻的出现让人感到无所适从。之所以被人称之为"新闻反转剧"并不是因为它报道了新闻真相,而是随之而来的让人们无法预料的一出多幕的新闻发展趋势会变得扭曲,甚至颠覆着伊始的报道,吸引着舆论的一次又一次的沸腾。本文以15年发生的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为例,来详细剖析新闻反转剧的成因,并据此寻求方法来捍卫新闻真实,杜绝"新闻反转剧"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3.
谢魁 《新闻世界》2012,(3):65-66
从报纸、广播、电视到网络的出现,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媒介自身处于不断地进化之中。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会给信息传播内容、方式、效果带来巨大变革。手机报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意味着又一次的媒体转型。手机报与传统媒体相比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使得它能够迅速勃兴。新兴媒介的出现使得军事新闻传播迎来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如何利用手机报增强军事新闻的传播效果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4.
2009年8月1日,中央电视台沿袭了几十年老面孔的名牌新闻栏目《新闻联播》在众说纷纭的议论声中作了部分调整。尽管央视方面并不承认这是一次改版,但细心的观众还是发现,与老面孔相比,新版《新闻联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领导人的会议新闻,增加了各地民生新闻、国际新闻,并加入本台短评。尤其在调整初期,《新闻联播》曾有几天破天荒地未出现一条会议新闻,整个版面风格比过去轻快了不少,但又不失庄重沉稳。  相似文献   

5.
新闻图片是反映正在发生中的新闻事件的瞬间视觉新闻。由于受新闻现场的条件制约,拍摄者往往难以把新闻现场完美地表现出来。怎样弥补这一缺憾?需要在编辑过程中进行二次再加工,通过艺术地剪裁来弥补视觉新闻的“先天不足”。剪裁图片,不是简单地将图片切割,而是通过二次再构图,对画面的主题、视觉点进行再提炼。在整个编辑流程,  相似文献   

6.
董清 《传媒观察》2015,(1):68-69
全媒体时代的来临,给人们带来了信息资讯的极大丰富,新闻的来源、渠道、内容、传播等都在日新月异地变化,各种虚假新闻在不断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新闻的真实性作为新闻曾经的最为基本的属性,又一次次拷问新闻人的良知。本文从虚假新闻现象入手,结合笔者的创作实践,提出了在新闻报道的采、编、写过程中保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西方新闻发言人制度起因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吴建 《新闻界》2005,(1):102-103
2005年是我国正式推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第22个年头。从中央到地方。一次次新闻发布会的举行,一个个新闻发言人的露面,也让这一制度为人们所熟知。但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制度却鲜有人知。  相似文献   

8.
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历程中,新闻表现形式发生过两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在80年代中期,经济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巨浪,新闻媒介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为经济改革鼓与呼的责任,但长期以来习惯了的传统新闻思维定势和写作模式已难以完整地、充分地反映当时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巨大变化,于是在“穷则思变”的探索与实践中,新闻采写的题材和体裁实现了由单一型、平面化、信息少,到多侧面、立体化、信息密集型的转变,出现了大量的深度报道。此次变革最重要的成果还在于,对传统新闻业务的思维模式和写作模式所进行的调整、完善、变革…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专业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各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限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学科发育不够成熟的地方,这里不作详细叙述和论证,本仅就传统新闻人才培养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缺失)做一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严格地说,新闻时评就是作者对当前发生的新闻事实或者新闻中表现出来的甚至隐藏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作者由此新闻归纳、整理出新的观点。简单地说,它就是作者就一件事情、一个问题或者针对几件事情、几个问题进行的评说,它是过去常说的新闻评论的分支或延伸。近几年,新闻时评作为一种新兴的新闻文体,备受国内诸媒体的追捧。有人甚至评价说,新闻时评的出现乃至当前的中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江城日报·星期天》作为一张以报道社会新闻为主的综合性周报,  相似文献   

11.
吴玉群 《东南传播》2013,(3):127-128
真实、客观和公正地进行新闻报道,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质。然而,大量虚假新闻的出现,直接侵蚀了新闻的基本价值,更败坏了媒体的公信力。由于其潜在的危害性,"隐性"造假新闻在诸多虚假新闻中的危害性位居前列。  相似文献   

12.
对电视民生新闻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生新闻是近来中国电视界颇为热门的一个名词,全国各地方电视台都在竞相开办此类节目,并将其作为新闻改革的方向和提高收视率的新的增长点。正如著名学者李幸在其《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中国电视正在经历第三次革命,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各地方台都出现了一种叫民生新闻的东西。这种民生  相似文献   

13.
姜兵 《青年记者》2007,(8):57-57
“民生新闻”近年来大量涌现并广受欢迎。民生新闻不是作为一种新的新闻类型而出现的,它不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之外的新的新闻体裁,其报道范围并不仅仅限于社会新闻领域,已拓展至时政、经济:等多个新闻领域。民生新闻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观念而出现的,并已形成为一种思潮,成为一种全新的新闻实践方式,对传统的新闻观念产生了全面的冲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闻媒体对百姓生活的关注,民生新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中。作为一种全新的新闻状态,民生新闻是对新闻从理论到实践的创新和丰富,其写作特点和规律与传统新闻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Web2.0时代,受众拥有着自主生产与传播信息的平台,每一次新媒体革新的出现都推动着公民新闻一次进步。2010年是中国的微博元年,微博不仅成为新闻事件传播的平台,其本身也成为事件的一部分,推动着事态的发展。本文选择乐清村委会主任死亡事件为例,分析微博时代公民新闻的生产过程,及其呈现出的新特点,并对微博公民新闻这一新兴平台当前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6.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客观报道。纵观当今任何一个新闻单位,不管它有多么先进的传播技术,拥有多么庞大的采编队伍,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新闻捕捉到手。有时,一个新闻的出现,当你发现时,它早就成“旧闻”了;有时,新闻的发生是一个渐进式的发展过程,这一渐进就是一年或更长的时间,你在报道时又不可避免地渐进成了“旧闻”,那么,如何让这些“旧闻”成为新闻呢?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找一个读者想了解的新闻由头。  相似文献   

17.
李启高 《新闻窗》2014,(5):92-92
一、新媒体对广播新闻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更好地满足了受众对新闻快捷、迅速的需求。特别是网络新闻,受众对新闻的内容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受众在网络上获得的新闻也更加具有新鲜性。在网络媒体上,受众能根据新闻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网络新闻有着更强的互动性,另外一个层面能充分体现受众的话语权以及民意表达权。但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新闻行业内容资源也在不断丰富。传统媒体新闻消息的获得只能依赖记者自身去发现,或者通过受众的电话爆料。  相似文献   

18.
研究娱乐新闻的社会化倾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近几年来,发生在中国文化、娱乐新闻报道领域的两次转变是不能被忽视的:第一次是转折性的,媒体不约而同地使用“娱乐新闻”代替了“文化新闻”的称谓,彻底颠覆了这个传统新闻品种的严肃含义,俨然与政治、经济、科技、体育、社会新闻相并列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第二次转变  相似文献   

19.
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栏目第一次把新闻故事化的理念引进新闻报道,一度改变电视新闻在观众心目中的官方、呆板形象。这之后,用故事化的手法去表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理念在中国得到迅速走红。但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整个媒介新闻报道中开始出现一种滥用故事化的趋势和倾向,我们应该加以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20.
新闻背景运用得好,可以使新闻价值增值,增强报道的宣传效果。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恰当地、巧妙地运用新闻背景,就能有力地阐明报道的主题,增强报道的说服力。 1999年7月26日新华社电讯稿发表了我采写的《长江口外出现一块新生岛屿》全文只有400字,但较好地运用了新闻背景: 新华社南京7月26日电 位于启东长江与黄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