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瞿秋白关于中国文化革命的设计路线大抵经过三个阶段或者说三个程序:文学革命——文腔革命——文字革命.他认为"五四"新文学革命半途而废,是不成功的,留下的成果与遗产仍有清理与批判的必要.瞿秋白的从文腔革命到文字革命的最后阶段,就是要发动一场新的文化革命运动,打倒一切文言余孽的权威,包括旧小说式的旧白话文,"五四"式的假白话文,造就几万万民众所迫切需要的、真正言文一致的现代中国文,那就是罗马字母化的"新中国文".即是说新中国的文学革命最终目的是完全废止汉字与文言,采用罗马字母的拼音制度.瞿秋白认为,这种罗马字母化的"新中国文"容易学习,能够运用,而且可以用于高深的文化学术生活.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说史略》作为现代中国小说史的奠基之作,探讨其发生机制对还原现代中国小说史的早期建立历程将极具意义。从《史略》的符号化表达及鲁迅的符号化行为看,"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史略》编纂时最重要的历史语境与文化主体,促使鲁迅从编纂伊始及后续修订依此建构以"口语体"、"白话小说"、"俚语著书"为话语核心的知识结构及表达范式。这种编纂机制在"平民文学"、"民间趣味"等思想的进一步作用下,已有文化主体选择的意味,使《史略》得以有效地分析古代小说的起源、衍变及特征,进而影响其话语选择、思想主体、评价体系的建构。通过这种发生机制,《史略》最终建立了一套具备操作性的带有典范意义的中国小说史书写模式,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无论是以白话诗派为代表的白话诗,还是承接唐宋白话小说传统的明清小说,又或是价值突出的白话文论、精彩纷呈的白话词曲文、明清两代的白话文革命,这些都说明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白话文学资源。然而,一切历史都是话语权斗争和掌控的历史,中国古代白话文学的发展便清楚地体现着文言与现代白话双重话语霸权的压抑。正是在这种影响下,中国古代白话文学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样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变得名不正言不顺。若从话语斗争的维度重新考察中国古代白话文学,不仅能够还原文学史的真实状况、为中国古代白话文学正名,还可以对残缺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做出相应的反思,完善我们自身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据史实以立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黄遵宪》读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黄遵宪》,是郑子瑜先生1985年5月1日在北京纪念“五四”运动7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长篇论文,现收录于《郑子瑜学术论著自选集》。全文论述了晚清爱国诗人黄遵宪在建设中国新文学方面的历史地位及其在思想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的开路作用,并梳理了黄学研究的脉络,在剖析多家成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的创见。现专就文学革命中的文体革新问题,抒发个人的一点读后感。关于我国现代文体革新问题的研究,历来多重在“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并以之作为文学革命的起点。对于晚清时期所预行的“新派诗”,“新文体”,因其变革的不完…  相似文献   

5.
《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上,它是鲁迅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鲁迅以文学的形式展现封建社会的精神病态,颠覆封建礼教的精神压制,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这是文学的转身,也是历史的转身,由此产生了中国文学新的形式和内容。黑格尔说,艺术家为一个理念,必须找到具体的形象。历史就是这样的艺术家,这一次它的变局带来的不再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而是《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野草》《雷雨》。历史不仅是通往文学的途径,更是通往作家以及作家心灵的途径,这正如残雪笔下的"垂直的阅读";而文学又是历史的时光机,它将历史的片段重现于当下。  相似文献   

6.
<正>陈平原教授近日在北大举办的纪念五四大会上,发表题为《危机时刻的阅读、思考和表述——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主题讲演。他指出,就"五四"谈"五四"是不得要领的。我们需要拉长视线,来追溯晚清以降"新文化"逐步积聚能量,到最终破茧而出的过程。说到章太炎与五四,诚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观察家、参与者曹聚仁所言,章太炎是新文学运动的"不祧之祖"。~((1))然而,作为祖师爷的章太炎,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在某些侧面上显而易见,在另一些层面上却颇隐而  相似文献   

7.
旧体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学和中华民族文学的重要构成,然而自清末民初起接踵而至的社会转型、国家政治体制变革,再加上中西方从科技到文化的剧烈碰撞,在中国学术界很快形成"西学至上"的主流思潮,开启了西方文化挟裹下颇为激进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检讨模式,也因此影响到文学史的书写,造成如今大部分现当代文学史残缺的现状。实际上从"五四"以来旧体诗词并没有销声匿迹,它不仅拥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群和作品,更贯穿于现当代文学进程中,影响着白话新诗的发展。将参与现当代文学史进程的旧体诗词重新纳入其中才能恢复我国历史与文学史的本来面貌和完整性,还原客观存在的、被遮蔽的文学现象,这对于今后我国文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凡尔赛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语言模式,反映了网络语言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本文基于会话含义理论,通过对"凡尔赛文学"的文案进行语料分析,探讨"凡尔赛文学"使用者在表达交际意图的过程中,违反合作原则,形成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差异,最终实现炫耀交际意图的实现路径,旨在为"凡尔赛文学"这种新的语言模式提供理论解释,进而为提高不断发展着的网络语言形式以及日常言语交际的表达能力和效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论苏雪林与五四新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 言五四后中国现代文坛才真正有女性文学的崛起,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作为五四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苏雪林是应该在现代文学史中占一席重要地位的——这不仅因为她勤于耕耘,成就斐然,作品产生过较广泛的影响,而且新文学的许多重大节目,她都参与或经历过,是五四新文学的见证人。冰心说:“记得五四时代,我们的前辈有袁昌英和陈衡哲先生,与我同时的有黄庐隐、苏雪林和冯沅君1。”而今,这一大批文学先驱者都相继谢世,但她们的文学天才与不朽作品中张扬的时代精神,使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发出异常夺目的光辉。尤其是跨越两个世纪的文…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现当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文学史上相应地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各种体裁的文学理论。乡土文学理论作为现当代文学史上颇有意义的研究对象,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民间想象的"五四"时期的乡土文学,是对现代文学的突出贡献,值得探寻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一部通史性著作,是作者个性化研究的成果,其中鲁迅形象建构鲜明地体现了顾彬的世界文学视野和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顾彬以文本细读的分析方法,透视鲁迅作品中"呼喊者""呐喊""漫游者""影子"等意象的具体内涵,赋予鲁迅世界性要素,并挖掘出鲁迅精神世界的紧张与张力。顾彬以"思想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双重研究视角构建鲁迅形象,一方面认为作为思想者的鲁迅超越了"对中国的执迷"而具有世界性,另一方面认为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在白话小说中将自己打造为"不可靠的叙述者"体现了精神世界的矛盾与复杂。  相似文献   

12.
正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走出去"成为重要外交战略之一,如何实现文学的有效传播成为当下研究的焦点。《三体》系列的出现,不仅让科幻重回大众视野,也使中国当代科幻文学在海外赢得了赞誉。《三体》作为第一部获得科幻界"星云奖"和"雨果奖"提名,并最终将"雨果奖"纳入囊中的亚洲长篇科幻小说,其首次在海外主流出版社出版的英译本译介效果及其译介过程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具有启示性,值得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伦理与逻辑起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与传统的文学在"史"的意义上是粘连在一起的,作为现代学科的分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并与现代学科的文学理论完成了衔接.后来的学者可以从容地检阅一部中国文学理论史发展演化的脉络轨迹,努力用"五四"以后的现代文学理论概念、范畴、术语、体系来作相应的诠释与考察,引导出新的历史思维内容.这无疑是今天中国文学理论学科建设与体系设计的一项艰巨繁重的学术工程.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国学热"的兴起,文化保守主义势力掀起了一场传统文化复兴运动。他们将矛头指向五四运动的新文化以及作为五四旗手的鲁迅。他们怀疑、曲解鲁迅的文化选择,将其定义为一个被时代所淘汰的文化激进主义者,力图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能力与"永恒价值"。本文即以此观点为批判对象,一方面探讨当代中国文化杂居现象及其背后的传统文化机理,另一方面论证鲁迅精神在当代价值危机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1920-1945”台湾新文学运动与文学发展之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新文学运动是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直接影响和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具有和“五四”新文学运动基本相同的内容、性质和特点 ,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新文学以其鲜明的反殖、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自由民主、个性解放的批判现实主义内容、文学语言的多样性、浓郁的地域特色 ,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五四”精神的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爱国救亡运动,又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封建思想启蒙运动,它在救亡和启蒙两个方面都立下了不可抹灭的光辉业绩。“五四”之后,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人们关于“五四”运动的传统认识和传统评价。新时期以来,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思维观念的更新,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评价“五四”运动。特别在“五四”运动七十周年之际,学术界、教育界乃至政界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许多报刊杂志出了专号,围绕“五四”精神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反思和探讨,各种观点或直接对立,或间接互补,反映了“五四”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里,我们仅就学术文化界人士关于“五四”精神的讨论及其“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情况作一述评和总结,以显示新时期“五四”反思的脉络和轨迹。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中国神话研究,从世纪之初摆脱了千百年来沿袭的对经学、史学、文学的附庸地位,经过一批留学归来的学者的艰辛努力,终于铸造出中国神话学的现代品格,使中国现代神话学成为世界神话学的重要内容。经过五四歌谣学等民俗学运动的准备、奠基,我国神话学出现二三...  相似文献   

18.
古代典籍中既有"温馨"的说法,又有"温黁"的说法,两个词意义相同。今天"温馨"一词几乎无人不晓,但知道有"温黁"一词的人并不多。历史上的情况则刚好相反,"温黁"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温馨"。"温馨"大约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才流行开来的。"温黁"与"温馨"的盛衰跟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密不可分。文言写作追求典雅古奥,选用"温黁"要比使用"温馨"显得更为典雅,更有学问。白话写作讲究通俗易懂,大多数人不认识的"黁"字很难融入白话,所以文人们选用一望而知的"温馨",这就促成了"温馨"一枝独秀的结果。另外,"黁"是个没有理据的字,当是""之形误。  相似文献   

19.
《九云记》是据朝鲜小说《九云梦》增演而成的汉文白话小说,又曾吸纳数十部中国小说的内容,在东亚古小说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其作者的国籍问题曾引发激烈讨论,为"1998年文坛十大论争"之一,然囿于材料,迄无定论。利用新见《九云楼》抄本可重作探讨,首先回应中国小说论者的三大力证:《碧芦集》等文献记载歧见迭出,难成定论;小说的中国色彩因袭自中国小说并衍生出种种漏隙;不同来源文本白话语言优劣悬殊,作者并不娴于白话。其次从有关中国地理描述的反常讹误与朝鲜视角,词汇语法使用的非中文母语痕迹与朝鲜指向等认定:《九云记》作者是朝鲜人。  相似文献   

20.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一书中,海德格尔建议把德语中的道路“Weg”与道家的“道”相对应。《庄子》中“道”作为形而上的存在,不可言传,不用语言显露自身,与语言疏离。海德格尔所说的“道”,特指文学书写的运思和表述,与语言结缘。《庄子》用于文学书写的卮言以“道”为依托,是对“道”的顺应。海德格尔则认为文学书写的语言是对大道召唤的回应。在“道”与语言关系方面的持论,《庄子》与海德格尔殊途同归。《庄子》的寓言和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的诗意因素,都是象征性的表现方式,具有暗示性。象征义与象征物之间的本质关联,反映出两位哲人对思想表达媒介深层认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