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振宁教授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世界著名科学家,他和李政道教授合作在1956年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次年这项发现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诺贝尔奖历史上从发现到获奖时间最短的一次.杨振宁教授在理论物理方面建树颇多,宇称不守恒理论只是其中之一,他的另一项杰作是杨一米尔斯场理论.对于这一理论业外人士可能知道不多,  相似文献   

2.
杨振宁教授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世界著名科学家 ,他和李政道教授合作在 1956年发现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次年这项发现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是诺贝尔奖历史上从发现到获奖时间最短的一次 .杨振宁教授在理论物理方面建树颇多 ,宇称不守恒理论只是其中之一 ,他的另一项杰作是杨 -米尔斯场理论 .对于这一理论业外人士可能知道不多 ,其实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一点也不亚于他和李政道教授发现的宇称不守恒 ,因此美国政府在 1994年授予杨振宁教授鲍尔奖 ,这是全美奖金最高的一项科学奖 ,除了 2 5万美元的奖金外 ,还有一枚 2 .5尺高的金质…  相似文献   

3.
从1955年开始到196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一共合写了32篇论文。李政道曾经写过:“杨振宁和我的合作,和当时物理的发展十分契合,并且反映了当时的精神。我们的合作紧密而且成果丰硕,是既竞争又和谐。我们共同的工作激发出我们最佳的能力。结果远比我们各自分开来工作的总和要好得多。”杨振宁也曾经说他和李政道合作是令人羡妒的。1956年他们两人合作写了一篇论文,对于物理学家一向深信不疑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在弱作用中的有效性提出质疑。这篇论文造成了科学概念上的一次革命,也使他们成为头两个得到诺贝尔奖的华人。那一年…  相似文献   

4.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分合纠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物理科学的历史上,像杨振宁、李政道这样成功的合作关系,是十分罕见的。遗憾的是,他们密切美好而又相互竞争的科学合作,以及他们两人亲密的友谊,终究未能持久,以至于彻底决裂。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两人的分手?由江才健撰写的《杨振宁传》以翔实的材料对此问题作了探究和披露。1953年秋,杨振宁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停留一年,和密尔斯合写了一篇奠定杨振宁一代物理学大师地位的论文。李政道认识到杨振宁1954年和密尔斯所发表的那一篇论文的  相似文献   

5.
在2001年“新世纪科技论坛”上,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就科学与人生、教育与成才,发表了自己充满智慧与哲理的精彩讲话,博得与会者潮水般的热烈掌声和一致好评。在人才培养方面他的许多独特见解很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极具现实指导意义。如: “让孩子到国外读二三流的大学不如在国内读一流大学。”这些年,杨振宁教授回国的次数很多。他看到,许多家长急于将孩子送出国,  相似文献   

6.
一天,杨振宁在香港出外办事,搭了一辆计程车。司机是一位中年女士。路上,他们便攀谈起来。 “啊,你的普通话讲得很好!”杨振宁在听到女士一口流利标准的北京话后不禁赞扬她。 “我五十年代在北京念的中学,是后来移居香港的。先生,您是从事什么工作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 的小 孩 儿相 比美 国 的 小孩 儿 要 较 为安 静 ,所 以 中 国的 教 师 鼓 励孩 子 向多 方向 发展 ,注 意兴 趣广 一 些,这 是 有利 的。”这是 诺贝 尔 物理 学奖 得 主、现 在清 华大学 定 居并 任教 的 杨振 宁在 谈 到中 美两 国 学生 差异 时所 说 的。 已 届古 稀 之 年 的杨 振 宁 5 月 17 日 在 北 京 教育 学 院 与 中小 学 校 长 和骨 干 教 师进 行了 对话 。解 放前 曾 在国 内 担 任过 中 学 教 师的 杨 振 宁 ,对 儿童 的 教 育 问题 饶 有兴 趣。以 后 他在 美国 生活 时 ,也着 意 观察 美国 的 教育 。他 看到 ,美…  相似文献   

8.
杨振宁1942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得学士学位,1944年得硕士学位,1945年圣诞节前后到了芝加哥,1946年1月正式报名进芝大当研究生,1957年和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出版一年多的英文本《杨振宁论文选集》(Selected Papers 1945—1980 with Commentary),全书五八五页,前头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小孩儿相比美国的小孩儿要较为安静,所以中国的教师鼓励孩子向多方向发展,注意兴趣广一些,这是有利的。”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现在清华大学定居并任教的杨振宁在谈到中美两国学生差异时所说的。已届古稀之年的杨振宁5月17日在北京教育学院与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了对话。解放前曾在国内担任过中学教师的杨振宁,对儿童的教育问题饶有兴趣。以后他在美国生活时,也着意观察美国的教育。他看到,美国的小孩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好动,上了初中和高中,这里动一动,那里动一动的学生非常多,他认为这样的好处是接触的东西多,但也有坏…  相似文献   

10.
2012年4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做客中国农业大学名家论坛。演讲完毕后,学校安排了提问环节。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杨振宁都一一耐心地给予了回答。轮到坐在中间位置的一位女生提问时,因为那位女生手中没有麦克风,  相似文献   

11.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执教33个春秋后于上周末退休.近200名科学家从世界各地赶来欢送这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据纽约《侨报》5月24日报道,庆祝杨振宁教授退休并为新命名的“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揭幕的仪式5月...  相似文献   

12.
董桥 《中文自修》2011,(Z1):28-30
在每一个创作的领域里,品味加上学力、性情和机缘,决定了风格的高低,也决定了贡献的大小。杨振宁1942年在昆明西南联大得学士学位,1944年得硕士学位,1945年圣诞节前  相似文献   

13.
欣心 《山东教育》2004,(34):63-63
“中国的小孩儿相比美国的小孩儿要较为安静,所以中国的教师鼓励孩子向多方向发展,注意兴趣广一些,这是有利的。”这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现在清华大学定居并任教的杨振宁在谈到中美两国学生差异时所说的。  相似文献   

14.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相似文献   

15.
16.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  相似文献   

17.
继上次杨振宁和翁帆的婚姻之后,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一次乃是因为他关于“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这一番话。他列举的主要理由是,清华大学一年级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努力,连“三角方程式”都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不仅断言中国大学教育很成功,对社会贡献很大,而且认为“中国对学生的中学时代基础教育是成功的”。杨振宁的话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另一位享有国际声望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有关大学教育的看法,他说:“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  相似文献   

18.
1992年仲夏的一个下午,由北京飞至合肥的班机徐徐降落在骆岗机场。一位精神矍烁的老人步下弦梯,他,就是当代世界科坛巨子杨振宁博士。他这次回来,是应邀出席在京举行的中国当代物理学家联谊座谈会的。会议一结束,他便飞到故乡合肥。杨振宁出生于合肥,他的童年曾在合肥度过。在他10个月时,父亲杨武之先生去美留学,由母亲罗孟华女  相似文献   

19.
20.
“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深究对称意,胆识云霄冲。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千古三旋律,循循谈笑中。耄(mào)耋(dié)新事业,东篱归根翁”。2004年11月,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山东大学做报告,就是从自己写的这首《归根》诗开始的。在演讲台上,他满怀深情地说:“假如100年以后要讨论20世纪对人类历史最有影响的事是什么,我认为第一是人类利用科技大大增强了生产力,第二就是,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1938年,他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5年,他到芝加哥大学留学,追随物理学大师费米进行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