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判定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产品的性质,可以明确市场和政府对该教育产品的提供责任,以及政府和个人家庭之间对于该类教育培训费用的支付责任。从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突出的外部性特征、教育费用负担原则,以及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偏重于公共性的准公共产品。因此,政府有义务向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价值决定和实现的不确定性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好收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2):112-115
农村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和实现由于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导致农民收入具有不确定性,而且进一步影响到农民个人及其家庭的生存、发展和未来消费。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在促进农民增收、构建和谐社会、加速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置疑的作用。然而,我国自2004年全面实施有组织地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项目以来,傍生了诸多问题和矛盾,分析和解决矛盾,以促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设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劳动力培训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可持续发展与培训效能的提高,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创新予以保障.这些制度包括:培训机构的资格认证制度、"培训包"开发制度、培训经费"商业式拨款"的财政投入制度、行业(企业)积极参与的激励制度、"城乡统筹培训"制度,以及培训工作的归口管理、质量评估和督导检查制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农村仍有 1.5亿富余劳动力。中国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提高对富余劳动力教育培训意义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对农民工实施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6.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势在必行.加入WTO必将给中国的产业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并由此波及劳动力的产业间流动.本文从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变迁及劳动力流动的趋势入手,分析加入WTO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并提出若干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温州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分析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春勉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1-4
开展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对于促进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温州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仍存在诸多问题,但通过明确培训工作的战略地位,形成共同的运作机制以及创新培训模式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为温州经济发展第三次跨越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8.
劳动与劳动力价值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君奎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12(2):13-17
本文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 ,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劳动、劳动力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等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劳动力的价值不仅仅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组成 ,还应包括家庭对其抚养教育的活劳动 ,特别是还包括劳动力自己的活劳动等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9.
陈传伟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9,(6):16-17,40
中部地区在实现崛起的进程中,出现了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良性互动的大好局面。但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其提升任务十分繁重,当前应当从建立长效机制、重视教育培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着力加强。 相似文献
10.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1,(2):64-66
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促进其市民化的重要手段。要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高质量开展,科学确定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定位是前提和基础。确定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与培训的目标定位时,必须从方法论的视角处理好教育与培训目标定位的发展性和终极性、适应性和超越性、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工具性和人文性、必要性和可能性、抽象化和具体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分层培训农村劳动力的职教模式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根据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划分了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并根据不同层次人员培养的需要和职业教育资源本身的层次差异,设计了针对不同层次职业学校的三类培训模式,最后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终身保障系统出发,设计了综合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2.
13.
池淑琴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4):38-41
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关键.加强政策引导,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农业发展新阶段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成因,阐明了解决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MARY SMITH ARNOLD 《Counselor Education & Supervision》1993,33(2):139-147
The author reviews ethnicity in the family therapy training literature. She describes an original exercise that teaches counselors in training the significance of ethnicity to family functioning. 相似文献
16.
郝志远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28-30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原有的就业格局已被打破,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调整相关政策,减轻就正压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竞争;推进制度创新,优化就业模式;拓宽就业渠道,发展乡域经济,是有效缓解农村就业矛盾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晨东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14(4):95-97
当前,农村劳动力普遍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要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教育和培训是根本。 相似文献
18.
大量青壮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客观上改善和提升了乡村生活的质量。但另一方面,青壮年的外出,使得村庄传统被迅速破坏和丢弃,村庄的生产和生活呈现衰败状态,毫无生机。这主要表现在:经济因素扮演重要作用,老年人传统地位下降;女性负担加重,家庭婚育观念发生改变;村务活动流于形式,村庄生活了无生气;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村民行为理性化。 相似文献
19.
晚清以来,中国妇女的家庭劳力被边缘化,这与"工业""制造""生利"等新词汇在晚清不同历史时期译介和传播有关。这些新词汇、新概念持续不断地为晚清士人建构国族需要的经济"公"观念,把集体和个人的劳力引导到生产性劳动,特别是机器制造工业,与整个世界的资本市场循环衔接。这些词汇虽然译介途径不同,但环环相扣,各有侧重。"工业""制造"聚焦于机器工业;"生利"以工业为核心,但又不局限于工业,它将所有的经济活动导向国族,并将个人劳力置于经济"公"观念的审视之下。这些新词汇是促进经济"公"观念兴起的思维工具,却与晚清的历史现实产生一定距离。当探讨晚清的妇女家庭劳力时,"制造""生利"等词汇评价失据,制造了矛盾。 相似文献
20.
史伟 《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5)
运用"协调用力"训练法和两极分化力量训练法对两组运动员进行训练研究,探讨肌肉协调用力训练对高校投掷运动员技术和成绩产生的影响.实践结果表明:肌肉协调用力训练既能发展爆发力,又有利于投掷技术的完善,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和利用身体各部位肌肉的力量,对投掷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显著的影响,适合高校运动员水平低、训练周期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