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针对现阶段大学新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不适应问题进行全面总结归纳,阐述了不适应的具体表现,分析了学生不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原因,建议促进中学及大学办学理念以及育人观念的有效衔接,并实现中学和大学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的衔接,同时,从人际关系以及理想信念教育方面促进两者间的完美衔接,解决大学新生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不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2.
调研发现,大学与中学的合作程度、师资力量以及高校招生政策是制约成效的三个关键因素。目前,这三个方面的实施情况均不理想,表现为大中学的合作不够深入、创新人才的培养师资存在困难、高考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拦路虎"。为使大中学衔接培养创新人才取得成效,需联动大学、立足中学,推动大中学的深度合作;中学需借助大学力量培养自身的创新型师资队伍;高校招生政策需给予支持,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大中学贯通机制。  相似文献   

3.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正视学生的知识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学模式、评价体系方面的改革以及教材体系和教师队伍的优化,来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从而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  相似文献   

4.
研究性教学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及交流合作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目前,研究性教学在高校某些学科和专业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给大学英语课程与教学改革提供了参照。开展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的行动研究,分析和总结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是验证其有效性的途径之一。实证研究证明,大学英语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有效的,并能够促进学生自主而又协作地学习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建立相应完整的评价机制,高校应给以相应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拟以问卷调查及访谈形式,对艺体专业新生的大学英语学习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了大学英语与中学英语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基于学习策略指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并通过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训,实现中学英语与艺体专业大学英语的有效衔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高校研究性教学现状调查及其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性教学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它广泛地应用于高校各种学科和专业教育教学实践之中。随着研究性教学的深入开展,人们开始关注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对高校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进行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从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态度、兴趣、动机、体会及实施状况等方面对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度分析,对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开展大有帮助。通过建立研究性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创建研究性教学专业团队、构建研究性教学的支持体系、围绕课程建设构建研究性教学体系等措施可切实实现研究性教学的有效发展,提高其适用性、普遍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7.
总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并为实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衔接与贯通提供建议和对策,尝试构建一套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使小学、中学、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相衔接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探索涉农专业中高职有效衔接,将有助于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农业科技人才。然而由于当前中高职衔接存在的各种问题阻碍了其衔接的进程,在对当前的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已有的衔接模式进行总结梳理的基础上,对涉农专业衔接贯通培养模式进行了剖析,为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先将与大学数学课程衔接的问题分为两类:与基础数学教育的衔接、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衔接.对前者从教学三要素:教材内容、学生学习习惯、教学方法三个方面阐述了新课改后基础数学教育与大学数学课程的衔接问题,发现实现教材内容的衔接较容易,而实现学生学习习惯、教学方法的衔接需要抓住大学生对大学数学课堂的兴趣,这就也涉及到需要重视大学数学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衔接,做好这一衔接工作有利于培养学生日后工作中的创新能力,但这一衔接工作任重道远,本文最后对这一衔接工作的展开做了一个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21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我国中学、大学的教学形势也发生了变化。大一基础化学知识是作为化学专业新生进入大学所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实现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是当前相关教育工作者所研究的问题之一。本论文通过分析归纳大学化学与中学化学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探索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二者衔接的问题,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不良行为频繁出现,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是中学教育的弊端在大学延伸,还是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脱节和断层?面对教育责任,大学教育应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探求破解问题的良方,衔接教育应该是当下大学教育的应对策略。大学教育,应通过学习目标衔接,学习心理衔接,学习方式衔接,通过衔接教育架起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桥梁,使学生心路畅通大学校园,并尽情地释放领袖的潜质。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中职学校与高等院校之间的课程衔接存在以下问题:中职与高校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重复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中职阶段专业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高等院校对学生基本专业能力的要求;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数学、英语等文化基础课程的基础比较薄弱,难以适应高校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等。"3+4"分段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按照七年一体的原则,整体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标准,统筹制定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中职一高校衔接课程设置应整体考虑,从而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王安妮 《海外英语》2023,(4):103-104+124
应社会所需,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火热,各高校纷纷开设此专业为了吸引人才输入。但很多高校商务英语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我国大学商务英语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教学方式不先进,其次,教学质量缺乏保障,最后,学生学习效率低。经过创新研究得出以下策略:应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方式;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这些策略实现大学商务英语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4.
自2014年上海市开始实施职业教育中本贯通培养模式试点以来,首批试点学生已于2017年秋季进入本科院校学习。总结与反思这批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培养方式特点及综合素质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试点培养模式。基于中本贯通培养模式下学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对比分析中本贯通班的课程设置和学生成绩。发现其课程重视德育、注重专业基础知识拓展,并能根据不同教学对象调整培养重点及深度,与相同专业的普通本科培养模式相比更能呼应生源特点。但过程中仍存在课程设置不连贯、考评侧重点不明显、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亟待通过完善课程衔接性、建立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课程内容针对性等措施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15.
吴爱琴 《考试周刊》2008,(9):160-161
大学新生的不适应现象,目前在我国各大院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与其说是个人适应能力的问题,不如说中等教育与高等衔接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部分大学新生的访谈,概括出目前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今后我国改善中学和大学教育衔接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的有效衔接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合格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的衔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德育与中学德育有效衔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采取相应对策,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大学与中学是培养人才的两个既独立又紧密相联的阶段,在大学选才与中学输才上如衔接得法,人才将选得更准,人才的成长将更加顺利。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要有利于更准确地选拔高质量的新生。因此,近几年来,在招生中大学与中学的衔接活动显著增多,并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但是,必须看到,在大学选才与中学输才的衔接上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大学与中学在认识上不衔接。主要表现为大学与中学之间缺乏信任感,大学对中学反映考生的情况不放心,而中学则总结落选考生的教训,见大学的眼色行事,“投其所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我国的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各自为政、互不往来,造成学生厌学和盲目选择专业等一系列问题。中学教育如何实现与大学教育的顺利衔接是教育者共同关注的热门话题,也是我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共同培养优秀人才的教学理念入手,详细论述了只有通过加强双方面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脱节问题,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9.
探索以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为突破口,遵循一体化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一体化设计各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教学标准体系的基本逻辑,衔接贯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面对专业人才贯通培养方案开发路径不清晰、课程体系衔接不到位、实践教学体系对接不紧密的问题,需要实践深入进行基于类型教育的人才需求调研、创新与类型教育相适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类型教育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完善紧密对接类型教育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组建结构化“双师型”高水平专业教师团队的职业本科专业人才贯通培养方案开发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高校在本科、硕士及博士各个培养阶段之间存在相互衔接不够的普遍问题,分析影响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课程设置联系不紧密、研究课题相关性不高、指导团队波动较大、培养体系不健全等突出因素,提出研究型人才分层次培养模式。提出加强专业基础建设、优化课程设置、重组知识结构、增设综合实践环节,衔接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及产学研基地建设,组建稳定的高水平指导团队等一系列措施,强化各个学位阶段的学业衔接和贯通,逐步实现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层次型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