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决儿童课后服务现实困境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加拿大安大略省课后服务在解决父母平衡工作与儿童放学后教育、促进教育平等、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安大略省对服务主体、服务内容、资金来源、服务评估进行规范,整体呈现出政策法规趋于完善,注重服务监管评估;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多方主体协同育人;课后项目灵活多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教育机会均衡化,保障儿童教育平等的特征。鉴于此,我国开展课后服务应完善课后服务政策法规,制定课后服务指南;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缩小课后服务教育差距;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构建课后服务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2.
我国课后服务政策经历了不断地发展变化,主要呈现出以下演进特征:革新服务功能,突出育人和教育公平的价值导向;筑牢服务保障,彰显公平性与普惠性;丰富服务内容,凸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仍存在服务对象范围有限、资源配置失衡、质量评估机制不完善等现实困境,应通过构建课后补救体系、合理配置课后服务资源、优化课后服务质量评估机制等路径推进课后服务政策不断更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尹雅丽  马早明 《中学教育》2022,(2):90-101+112
课后服务作为我国“双减”政策的有机组成,旨在有效推进基础教育从政策到实践层面的深刻变革。课后服务的制度学视角涵盖价值功能、主体认同、社会困因三大维度,课后服务的生态学视角包含政府补给、学校支持、“校-社”协同三大要素。从制度学与生态学双重视角出发,深入考察日韩课后服务从历史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的流变与发展。比较梳理结果,两国课后服务在制度路径与实施路径上呈现出同构性与差异性,对教育公共性、教育公平、教育质量进行了探索与权衡。为实现“双减”政策的价值导向,我国可适度借鉴日韩经验,规避其风险,亮明课后服务的法律、职能属性以回归教育公共性,构建课后服务体系、发挥教育补偿功能以筑牢教育公平,拓宽社会资源渠道、丰富师资供给链条以提升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历程、问题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课后服务旨在缓解学生课后学业管理困境.课后服务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以看管与监护为主的起始萌芽期、以三种服务模式为主的独立探索期和以地方特色发展为主的整合规范期.课后服务存在经费来源方式受限、相关主体权责不明和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进一步扩大资金来源,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整合利用多种资源;明确相关主体权责利益,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兼顾安全与教育服务,为课后服务提供坚实有力保障;健全服务工作机制,加强监督管理,购买社会服务,提供优质资源.  相似文献   

5.
美国的课后服务起步较早,在发展过程中把不断创新治理与全整规划相结合,促进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美国课后服务治理的动因源自纾解工薪家庭学生放学后看管压力,降低学生自我照顾风险,缩小学生放学后成长差距,提升学生社会情感技能与社会责任感。其特点呈现出遵循递归原则、以“有效”与“协同”为价值取向、以实践证据为基础明晰质量指标等特点。美国课后服务运行的治理对我国以系统思维为导向,整体规划课后服务;以多中心治理为行动逻辑,构建课后服务新生态;以教育智库为依托,探索课后服务政策决策与实践的新出路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美国课后服务作为长期实施的教育措施,积累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经验,但存在难以克服的问题和挑战。以美国课后联盟多年的调查报告为数据,总结美国课后服务在满意度、内容形式和条件保障等方面的实施成效,并客观呈现其在未满足率、不公平现象和成本费用等方面的运行阻碍。通过总结成效和剖析问题,为我国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启发,从而实现我国课后服务的长期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对县城乡三所小学课后延时服务供给的比较分析,发现县域学校课后延时服务供给的困境主要表现为师资困境、资源困境、观念困境和系统困境。基于服务学习理论,为解决课后延时服务困境,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学校与家庭应协同合作开展课后延时服务与社区教育,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组织多方协同参与的社区教育组织机构,加强县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以推进课后延时服务的社会化供给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课后服务是为学生课后活动提供的服务,由政府经费补贴、学校酌情收费、教师获取适当劳酬的课后服务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课后服务不仅具有解决小学“三点半难题”的本体价值,还具有预防校园欺凌、践行素质教育、保证教育公平的育人价值和增加人民幸福感、缓解社会矛盾的发展价值。我国已形成了学校、学校家委会、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和社区主导的四种课后服务基本方式,也存在部分地区未开展课后服务、服务性质定位不明确、服务主体权责不明、服务的教育功能彰显不够、课后服务配套缺失等问题。改进课后服务还需明确定性收费、建立公正合理的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重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遵循自愿原则的同时对亟需服务群体给予优先保障,严格教育目标取向不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加强课后服务过程管理与课后服务质量评估,健全课后服务统筹配套管理制度、整体联动化解课后服务难题。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在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促进教育公平和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从进一步充分发挥课后服务的作用和功能来看,在质量保障、师资保障、经费保障及校外教育服务机构参与机制等方面还存在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加快出台国家课后服务质量标准和建立完善监督评估机制,加强课后服务师资数量、结构和质量建设,推动建立完善课后服务成本分担制度,加快建立完善购买课后服务公开招标制度。  相似文献   

10.
高质量课后服务供给是实现高质量基础教育的关键,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集体行动,多元协同。高质量课后服务供给应遵循多元利益主体需求协同、多元行动主体利益关联、多元供给主体外部保障的行动逻辑。然而,目前课后服务行动目标离散、协同动力不足、合作生态文化缺失等现实问题严重制约着多元供给主体的协同行动,弱化了合作育人效力。树立集体行动愿景、建立协调机制以及强化制度保障是走出课后服务多元现实困境的关键出口,最终形成高效的课后服务多元协同供给局面,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课后服务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主体参与协同完成的教育活动,协同体系的构建是课后服务落实的关键。文章从多理论维度审视课后服务主体协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观念上明确家校社的职责;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在制度上明确政府质量评估、配套制度和服务收费制度建设;基于三螺旋理论在机制上探索分别以家校社为主导构建协同育人路径。  相似文献   

12.
以学校为主要载体组织和开展的课后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提升基础教育综合育人能力和促进未成年人核心素养建构的重要抓手。目前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以学校传统的学科课程服务为主要形式,以动员校内资源为课后服务平台建设基本思路,而家长和社会等相关主体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持者,并未深度参与到课后服务体系当中。因此,为了有效促进多主体协同参与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形成“学校+家长+社会”的课后服务体系,需要围绕当前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家长和社会组织参与机制不健全、经费供给和准入制度设计缺位、主体行为监督和外部资源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设计和供给相应的政策支持,为新时代高质量学校课后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多维支持。  相似文献   

13.
乡村学校课后服务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当下乡村学校课后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课后服务内容的贫乏、课后服务指导的薄弱、课后服务力量的分散三个方面。为提高乡村教师课后服务的质量,本研究从文化回应的视角提出挖掘乡土文化的课后服务资源、提升乡村教师文化回应的素养、构建家校社协同课后服务体系三个方面的对策,切实促进乡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乡村学校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面对课后服务存在的现实困难,中学主动求变,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在双方主体“需要”与“被需要”的协同合作中,创造性地构建并实施了“高校-中学”课后服务协同建设模式的实践样本。该模式一举打破了课后服务所需课程、师资及质量的掣肘,在“四个变化”转型中提升课后服务能力,满足了“双减”下中学对高质量课后服务专业课程与资源的需求,引领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提升教研水平;创新师范专业教育实践模式,彰显师范文化特色,为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创新“高校-中学”课后服务协同模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是稳健推动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是构建教育良好生态的重要举措,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然而,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仍面临课后服务制度规范亟待完善,课后服务人员权责有待厘清,课后服务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等现实难题。面向未来,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应优化完善制度规范,夯实稳固政策根基;明确多元主体权责,形成教育治理格局;建立健全服务体制机制,提升支撑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课后服务是落实“双减”政策预定意图的关键,而教师作为课后服务教育活动的支撑性要素,其服务素养结构水平对推进课后服务至关重要。在梳理学术领域关于对课后服务研究聚焦点的基础上,发现缺乏对教师在多重社会背景下服务素养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后服务实施主体对职业分工重构和角色转变的逻辑转换。鉴于此,立足于数字技术重构教育生态、优化教育流程的时代境遇下,从资源配置、学习空间、师资梯队三维度澄明教师服务素养发展的内生机理,并着眼于技术理性与教育人文性双向融合的教育理念探究优化教师课后服务素养的实践向路,以推进课后服务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和有力支撑,也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教育发展目标。从国际经验看,各国以教育公平支撑教育强国的主要行动包括,保障公共教育投入,维护基础教育事业的公益属性;推动教育标准化,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实施倾斜性政策保障边缘和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拓展公共教育服务范围向课后和课外延伸;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教育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  相似文献   

18.
曹雄伟 《江苏教育》2023,(15):36-39
课后服务的实施与开展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一环,发掘课后服务资源已成为区域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常州市武进区通过研判课后服务系统的供给需求,设计区域课后服务育人矩阵,精准把握服务内容、资源、主体之间的关系,构建课后服务资源平台的供给匹配优化课后服务的实施策略,以期为区域课后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及育人生态的构建提供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19.
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短板与不足。“双减”格局下,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课后服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成为了新的目标导向。课后服务与其他环节相联动,教育信息化2.0也给我国课后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特提出制定和完善课后服务实施细则、建立健全课后服务体制机制、加强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因地制宜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推动课后服务均衡发展、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作为转变学校育人方式、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力举措,其质量提升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劳动教育与课后服务在目标追求、内容形式等方面相契合,将课后服务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有利于优化课后服务的育人目标、丰富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拓宽课后服务的实践场域。基于此,通过改进课后服务目标及评价标准、挖掘课后服务的时空资源、统整课后服务的活动内容、转变课后服务的活动形式等实践策略使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成为现实,从而构建高质量课后服务实践体系,扎实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