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水棺床墓年代定为北周至隋初较为合理;天水棺床墓及出土石棺床与北朝隋初入华粟特人墓葬、石葬具差异明显,墓主人可能不是入华粟特人,其族属需要进一步探讨;据文献记载,北周鲜卑贵族宇文广葬于上邽(今天水市秦州区),南北朝诗人庾信为宇文广撰写的《墓志铭》与天水棺床墓、屏风画多处吻合,棺床屏风画与庾信《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中的8首诗作高度契合,为深入研究天水墓葬的族属、墓主人身份和屏风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宁夏固原出土的入华粟特人史姓家族墓葬为我们认识北周隋唐之际的民族融合、丝路交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史诃耽墓志所反映的中书省外事职能,探讨其所承担的外事任务及翻译人员在中书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亚粟特人大量移居中国后,并不是全部从事商业贸易活动,居住在西域地区和河西走廊的粟特移民,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农业种植,承担政府的赋役,还进行畜牧业生产,在安史之乱以前,这些粟特居民的农牧业活动充分反映出入华粟特移民生产生活的多样性,安史之乱以后,粟特居民所从事的农牧业活动也已经与当地社会经济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敦煌莫高窟晚唐第156窟张议潮出行图与汉代墓葬画像石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是经由7世纪中期粟特阿夫拉西阿卜壁画上的一些共同元素观察到的。尽管这些以狩猎和过桥场景为代表的共同元素只出现在晚唐时期的敦煌,但其图像源流可以上溯到中国汉代的墓葬艺术。阿夫拉西阿卜壁画的中国场景中,粟特艺术家可能也复制了一些中国元素,并根据他们自己的审美趣味进行了改动。本文通过对帝王狩猎和过桥场景的分析,论述敦煌壁画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中亚壁画在突显王权或颂扬权贵涵义上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
《河西学院学报》2019,(4):54-60
中古时期凉州武威安氏家族在唐朝时达到鼎盛,从李唐建国到朱温灭唐,这个家族中的的安修仁、安兴贵、安元寿、安忠敬、李抱玉、李抱真以及李振等人在唐王朝200多年的历史尤其是政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得这个家族成为入华粟特人中最为知名的家族之一。安氏家族的政治成功与家族汉化进程密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后期在固原发掘的李贤、字文猛、田弘等高官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从文化融合的视角再现了北朝原州独特的历史地位与文化风貌.而固原南郊史氏家族墓地的发掘,大量反映中西文化交流与中亚风格的遗物,印证了基地的主人是流寓中国境内的中亚粟特侨民,即中国史籍所载“昭武九姓”之一的史系家族.使人们对流寓中国的粟特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也为粟特人东迁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7.
正意大利学者康马泰著、毛铭译《唐风吹拂撒马尔罕:粟特艺术与中国、波斯、印度、拜占庭》2016年11月由漓江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康马泰结合主持中亚布哈拉古城考古的挖掘实践及多年研究的心血之作。全书分为四卷:《粟特艺术与中国》《粟特艺术与波斯》《粟特艺术与印度》《粟特艺术与拜占庭》。关于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上的唐代端午节、中国北朝墓葬中的粟特艺术、粟特信仰与佛教、印度教神祇的关系等,书中都有精彩论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康马泰于1989年首先考证出撒马尔罕大使厅壁画西墙内涵,并对这些关于唐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沈睿文著《中古中国祆教信仰与丧葬》于2019年10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分别对吉美博物馆所藏石重床、天水石马坪石棺床、北周史君石堂、安伽墓、青州傅家画像石、Miho美术馆石棺床、安菩墓、太原金胜村唐墓等极具代表性的材料进行综合研究,新甄辨出太原金胜村唐墓以及固原南塬等墓葬中的粟特、祆教元素,阐释了中古中国粟特裔祆教徒丧葬的多样性、多元化及  相似文献   

9.
墓葬石雕作为水族墓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殊的视觉因素和表现形式都反映了水族宗教、民俗、信仰的视觉习惯。而本文关注的是水族墓葬石雕中极为特别的一个类型: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有些是独立的圆雕,有的是浮雕中的一个图像,虽然散落在墓葬的各个角落,但如果串连起来放入特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就能够发现蕴含其中的隐含图像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
崔峰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6):124-128
在陆续发现的一批北齐墓葬中,我们可以看粟特文化曾经对中原地区产生过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也发生在同时代的佛教艺术中。在遗存的北齐石窟以及青州、临朐等地出土的北齐佛教造像中都曾受到粟特文化的影响。北齐造像新样式就是结合了当时绘画风格变化而来的,这种画风变化与西域粟特画风的传入是密切相关的。当时的北齐皇室内部就有“尚胡”的风气。  相似文献   

11.
粟特人是中亚历史上著名的商业民族 ,特别在唐代 ,在以丝绸之路为中心的对外商业活动中 ,粟特人是一支最主要的力量。本文主要利用吐鲁番文书资料 ,对粟特商人在朝贡贸易和互市贸易中所起的作用、粟特商人进入唐帝国的实际状况、粟特商人的活动范围、粟特商人在唐帝国的身份地位以及唐朝政府对外来粟特商人的政策等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参考了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生活在古代中亚的粟特人在鄂尔浑回鹘汗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宗教信仰、文字等方面对维吾尔人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粟特妇女生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粟特妇女生活很活跃,她们信仰佛教并参与建窟施舍等活动,经济上从事商业和手工业、农业等社会经济活动;粟特人还积极与敦煌地区的汉族及其它民族通婚,对于敦煌社会风气变化产生过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唐末藩镇割据的状况下,沙陀作为一支政治力量异军突起,并在唐末五代政治生活中表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沙陀人中,就有许多粟特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在六胡州判叛乱之后而逐渐融入沙陀的,最初他们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于沙陀之中,此后这一部落逐渐演变为一地方行政机构,并最后消失,这一过程,体现出粟特人的沙陀化及最终与沙陀的融为一体,在五代后期,随着沙陀的汉化,这些粟特人也进一步融合于汉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15.
<正><国宝档案>彩绘散乐浮雕属性:墓葬墙面装饰时期:五代规格:长136cm/高82cm藏馆:河北省博物馆我是一座被埋藏千年的彩绘散乐浮雕,与我一同被埋葬的还有关于十三位姑娘的记忆。1995年,我在曲阳被考古学家发现,后来辗转来到了河北博物馆。我看到无数人在我面前驻足凝望,只是,他们都会问一句,浮雕上的姑娘们是谁?为何双眼紧闭?我替姑娘们高兴的同时又替她们惋惜,我依然记得工匠们刻画她们的那一天。  相似文献   

16.
滕磊 《家教指南》2006,(5):89-93
琐罗亚斯德教乃世界五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一度成为萨珊波斯、大夏和粟特城邦的主要宗教,在伊朗及中亚各地广为流行.至少在魏晋时期,琐罗亚斯德教就传入中国,隋唐时期曾与景教、摩尼教并称"三夷教",又称祆教、火祆教或拜火教.本文依据近年入华祆教研究的新进展,通过中西亚祆教寺院的比较,试图找出在华袄教寺院(祆祠)的一些特征,如位置、型制结构,内部设置火坛、悬挂素书、供奉神龛等,以期对中国的祆教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李并成  解梅 《家教指南》2006,(6):109-115
荣新江、冯培红先生于《历史研究》2001年1期同时刊出大作,均认为归义军曹氏统治者为粟特后裔.这一结论有商榷的必要.考之史籍早在秦汉之际中原曹姓就已入居敦煌,其子孙又在河西一带枝叶分布.据《曹通神道碑》等,唐初谯郡曹通家族又因官居于瓜州,且屡立军功,荫及子孙,遂成为瓜沙颇为显赫的大族.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很可能为其族属.此外从归义军曹氏之婚姻关系、曹氏统治时期粟特后裔的地位及其影响等分析,都无法证明曹氏为粟特后裔.莫高窟一些洞窟中绘有曹议金的大幅供养画像和题记,画面上曹议金丝毫没有胡人相貌特征,完全为汉族面貌.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以中亚各地发现的纳骨器为比较材料,推断莫高窟第158窟涅(般)/(木)图中弟子们顶礼膜拜的箱形物就是粟特人祭葬祆教徒时所用的纳骨器.证明了在中唐时期,至少在一部分祆教徒之间仍然遵从着粟特人的丧葬习俗.同时以新发现的第196窟甬道南壁的"甘州萨保"题记为研究材料,推断元代至清代之间的敦煌周边仍然有粟特人的聚落.  相似文献   

19.
以不同产地及品种的葡萄和大枣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对其中的铁元素含量进行检测,并对不同贮藏条件下食品的铁元素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实验表明:新疆地区生产的大枣和葡萄的铁元素含量要高于其他地区,新疆和田地区生产的大枣在8个产地的样品中铁元素含量排名第一,为149.74μg/g,新疆吐鲁番地区生产的葡萄在7个不同产地的样品中铁元素含量最高,为80.09μg/g;枣和葡萄的皮中的铁元素含量要明显高于果肉中的含量;常温贮存的大枣和葡萄与冷藏贮存的相比,铁元素含量的损失率分别为9.49%和12.69%.  相似文献   

20.
2002年,四川南部地区泸县石室墓葬中发掘出大量南宋时期的石刻浮雕画像,这些石刻浮雕画像雕刻内容中,“椅子”造型样式丰富,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在全国范围内极为罕见,为我们提供了南宋椅子造型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