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双减”政策是教育格局的大调整,阵痛、困难、挑战不断。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及“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让“双减”政策落地,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从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后延时服务改革等方面,阐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2.
冯翻元 《科教导刊》2023,(11):14-16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家校社协同育人正面临着角色定位变化、育人价值认同差异、教育资源利用不均、协作意识淡薄等困境。为了应对这些困境,学校亟须找到三方实践路径,通过提高三方协作育人意识与能力,家校社共育新模式,树立平等的协作育人观念,建立长期协作战略规划,不断推进协作育人制度化、体系化,以期更好地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3.
张欣微 《科教导刊》2023,(7):149-151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面临新的挑战。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一环。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存在协同育人观念尚未明确统一、协同育人参与主体常有缺失、协同育人质量效率有待提升等问题,制约着育人共同体的建设。宣扬协同育人观念,建立协同育人意识、做好协同育人分工,明确协同育人责任、提升协同育人能力,打好协同育人配合是“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罗敏  梅虹 《四川教育》2022,(10):8-9+12
“双减”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环环相扣、合力共育、协调发力。本文立足“双减”这一时代背景,聚焦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提出了筑牢学校育人“主阵地”、补齐家庭教育“新短板”、构建家社协同“生态圈”的行动路径,旨在为“双减”的落地落实提供行动方向。  相似文献   

5.
家校社协同是助推“双减”政策落地的关键,也是学界探讨的重要议题。家庭、学校、社会是典型的共生系统,基于共生理论视角,从共生理论的三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出发,分析共生理论与家校社协同的适切性,针对当前“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面临的困境搭建起家校社协同共生体系,深入分析三者在协同育人中的共生关系,并进一步提出家校社协同共生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在“双减”的背景下探索建立家校社协同共育的途径,以求达到减负的同时提高教育质量。家校社协同共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建立家庭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树立优良家风、增进家长协同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素质、建立学习型家庭;建立学校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课后服务管理、提高作业管理水平;建立社会教育的途径主要包括:建立国家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监管教育机构、协同调动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7.
“双减”政策的颁布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创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体系,使德育合力最大化,实现高水平教育。文章从德育教育实战出发,结合目前教育现状,提出“双减”背景下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教育的有效策略,增加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成长环境,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双减”政策全面落地,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影响。鉴于此,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协同育人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当前家校协同育人工作中还面临协同意识不强、力度不一、效果不佳等问题,得出家校协同教育虽得到重视、受到关注,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的结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搭建交流平台、突出良法互补、创新考核评价等对策建议,旨在指导当前的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保“双减”政策的有序、高效推行,构建完善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本文在厘清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内涵的基础上,着力从“更新家校协同育人主体观念”“建立长期稳定的家校协同育人组织体系”“搭建丰富有序的家校协同育人平台”“形成高效运转的家校协同育人运行机制”四个方面探究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方略。  相似文献   

10.
家校协同育人是贯彻落实教育改革深化,提升现代学校办学效果以及促进学生发展的着力点。“双减”政策实施背景下,要促进家校共育,提升教育质量,就要摆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定位,使其与学校教育协调一致、互相促进,最终形成合力,进而优化家校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双减”背景下,开展有效的家校协同育人实践,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业成绩,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文章以河北唐县第一小学为研究对象,对该校家校协同育人实践进行深入的探究,针对当前学校在家校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实践策略,以期进一步推动县域小学家校协同育人工作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深入,教育工作者面临新形势,学校应建立“三位一体”的办学体制,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通过“家—校—社”育人模式,可以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教学管理方式,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家—校—社”协调育人方式将逐步从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为多样化的现代教学观念,更加全面地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培养学生自立自强,书写素质教育的新篇章,更好地培育出优秀人才,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基于此,本文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式交叠影响方能取得整体育人的效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双减的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得到广泛关注,协同目标逐渐回归育人,传统样态迫切需要更新,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诸多新样态。但是,家校社协同育人仍然存在协同目标不一致,协同主体缺失,协同资源分散且缺乏流动,协同过程低频率、单向度与缺深度等问题。数字化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重要契机,可以通过促进深度互联、加强资源的明晰共享、形成协同治理的线上平台、推动泛在学习赋能协同育人。政府作为元治理者,需要明确各方职权范围,整合多方教育资源,搭建协同育人线上平台,提供相关培训和开展评估,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数字化转型,并关注协同过程中可能的“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14.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庭与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共同肩负着基础教育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重要任务。运用场域理论,透视家校协同育人过程中的逻辑结构,并从资本、惯习、场域三个角度剖析其中存在的内隐困境,即资本悬殊导致家校互动不良、惯习维系造成角色定位失败和场域入侵导致身体在场不足。通过厘清资本逻辑,明确主体权责,创新家校协同育人新制度;重塑育人惯习、凝聚教育共识,营造家校协同育人新生态;增强场域交融,畅通合作渠道,树立家校协同育人新格局,有效破解家校协同育人的现实障碍。  相似文献   

15.
“双减”政策对于学业负担治理,推动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教育与社会深度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学业负担治理已经不能仅靠单一行为主体来完成,而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为进一步了解“双减”背景下的家校社共育情况,研究者面向全国15个省份的61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双减”背景下的共育情况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的挑战。研究者针对这些挑战给出了相应建议,以促进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17.
“双减”改革推进过程中的家校协同育人,出现了新的变化。一些家长存在“双减”是否会导致学生学力下降的担忧,家长期望“双减”能够一蹴而就,家长对教育期望值较高影响了家校协同育人的效果,一些学校仅就“双减”谈“双减”忽略改革更深层次的要求等成为新的困难与挑战。为有效破解这些问题,优化提升家校协同育人的效果,提出了家长与学校应凝聚共识做“双减”改革的坚定支持者,提升家校协同育人最根本的策略是重建信任,采取多种方法改变家长认知,学校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切实保障优质教育供给等路径建议,以促进“双减”改革行稳致远和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更好实现。  相似文献   

18.
“双减”政策背景下,家校共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探究家校协同的新方法、新内容、新途径,从而践行“双减”,形成教育合力,有效提升“双减”背景下的育人质量。  相似文献   

19.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推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研究运用Nvivo11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92~2022年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国内近三十年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趋势。结果发现,当前研究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阐释、责任边界、国外借鉴、实践探索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价值内涵有待澄清、责任边界有待厘清、经验启示有待整合、在地实践有待创新等不足。未来应进一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体系,拓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视域,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