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识范敬宜     
与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相识,是因为一篇稿件。 那天,我应约来到人民日报社,欲按编辑部的要求将那篇通讯《时代呼唤这样的青年——记山东省菏泽地区张寨乡计生工作者侯志明、尹国备》压缩到1500字。我反复掂量,觉得篇幅太短了,难以展示两位基层计生工作者路遇车祸机智救人、口吸血痰、拒收酬金的高尚行为,以及被高尚行为所  相似文献   

2.
范敬宜题词     
  相似文献   

3.
李洪启 《传媒》2002,(4):41-42
新闻界不乏入道文学艺术家殿堂的记者编辑,但集诗、书、画于一身又造诣精深的人却难觅。原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范敬宜同志就是这样一位精于诗书画的老记者。新近,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书画集册。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位“老新闻”数十年来在艺术道路上不懈追求的人生足迹。 《范敬宜诗书画》集册共收入诗、词、散曲57首,书法手迹13篇,画作27幅。翻览全书,所收诗词散曲不少是思接千里,情韵相生,久读不厌的佳作,如长诗《世情画理两悟彻》、《七律·告别〈人民日报〉》,词《浪淘沙》(记事),散曲《双  相似文献   

4.
4月23日,一纸讣告送到我的手中,定睛一看,先是一惊,而后呆坐在办公桌前,茫然不知所措,任凭泪水顺着面颊流淌……。原来,我大学和研究生时期的恩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院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顾问温济泽老人,走完了他坦荡而坎坷的85岁人生,4月16日与世长辞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因为就在元月上旬,温老(多年来他的学生们都这样尊称他)还给我打来电话,说收到了我寄给他的新春贺卡,很高兴,因忙,就不回寄了(温老的习惯是,对逢年过节寄给他贺卡的人他都要回寄一张),并说:“我想…  相似文献   

5.
6.
年近八旬的著名报人范敬宜,最近出版了自己的“新闻作品选”。过去,老人一直以“藏拙”为由,多次拒绝出版这些“易碎品”,这次为什么要破例呢?  相似文献   

7.
范敬宜办报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乔申颖 《今传媒》2003,(2):32-36
范敬宜是当代著名报人,他1951年投身新闻事业,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等职,2002年,应清华大学邀请,出任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新闻生涯中,他采写和策划的许多报道受到中央领导和普通百姓的一致肯定和喜爱。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满意的报道效果水乳交融是他的新闻实践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9.
那一天深夜12点多,电话铃响了。是儿子打电话告我范总去世的消息。那夜,我想了很多。是的,他活着的时候,我们想得不多。他走了,我们却想了很多。范总走了,我失去了一位心中崇敬的老领导,失去了一位让我获益颇多的良师益友;范总走了,是一个当代文坛才子、新闻大家的别离;范总走了,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当代  相似文献   

10.
2005年4月28日,针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二学生李强的农村调查报告<乡村八记>,温家宝总理复信范敬宜院长: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撰文说: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强调新闻工作者要有悟性。这是我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特别是在担任新闻单位领导职务的一段时间)中的一点感悟。我看到,有的同志年纪并不大.学历并不高,“报龄”并不长,经验并不丰富,但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好作品;而有的同志虽具有较高的学历,较长的新闻工作经历,工作也很努力,作风也很深入,却苦于长期写不出比较满意的作品。出现这个反差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有一个一直被人忽视的原因,就是缺乏悟性。平时,我们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各种“性”;党性、原则性、战斗性、群众性、…  相似文献   

12.
范敬宜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是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51年投身新闻事业,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等职,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从事新闻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的新闻作品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新中国历史的变动,其中很多评论作品是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社会发展的脉络。在新闻实践中,范敬宜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新闻观。笔者从如何发现和采访新闻、如何写新闻,如何提高记者的素养等方面,把范敬宜的新闻观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分清主流与支流莫把"开头"当"过头">,1979年5月13日首发于<辽宁日报>,5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全文转载,并加编者按,随后新华社向全国发通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联播节目中全文广播.  相似文献   

14.
范敬宜是我国当代著名报人,他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中文系,1951年投身新闻事业,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和《人民日报》总编辑等职,2002年4月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从事新闻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他的新闻作品生动地记录和反映了新中国历史的变动,其中很多评论作品是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的真实写照,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社会发展的脉络。眼中时时有新闻一个记者的本领,首先体现在善于发现新闻上。范敬宜认为,第一,记者要有全局观念。不了解大局,只是一个文字匠。胸中有了大局,就会有比较…  相似文献   

15.
我是湖北竹山县擂鼓公社农村通讯员,写过不少稿子,但报刊用的很少。一方面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限,另一方面是没有抓到点子上。最近,读了《新闻战线》第九期刊登的《从农村回来的记者》一文后,很受启发。范敬宜同志那种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给新闻界的同志树立了榜样。从老范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弱点。过去总认为自己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熟  相似文献   

16.
17.
李艳 《今传媒》2003,(4):30-34
范敬宜是当代著名的报人。他写作的大量评论作品,不仅在内容上贴近中央精神、贴近实际工作和群众脉搏,而且在文风上别具一格。 范敬宜的评论继承了我国报刊评论的优秀传统,发扬了梁启超、李大钊、毛泽东、邓拓等评论家的特色文风,融入了新时代评论的现代气息,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风格。研究范敬宜的评论作品,对于今天改进文风、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的精神有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范敬宜同志逝世快一年了,他的音容笑貌仍是那般真切。尤其是8年前,范总给国防科技工业(简称军工)基层新闻宣传干部讲课的情景,经常在我的脑海中闪现。请范总讲课最合适2003年,我在《国防科技工业》杂志当编辑。9月份要召开军  相似文献   

20.
完全是在不经意间扫到一则短讯,太不显眼,但"范敬宜逝世"的标题如电击一般,我的心,都随之张大又紧缩.一点也没想到,这么活跃的一位报人,也消失了他那让人感觉十分硬朗敦实的背影,乃至无法相信讣闻中79岁的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