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逯艳 《考试周刊》2014,(34):31-31
《青春万岁》和《恋爱的季节》是王蒙的两部长篇小说,也是受众接受度和认知度相当高的两部作品,虽然两个文本间隔四十多年,但是作为"青春体"小说创作的典范,对当代语境下的年轻读者仍具有不可低估的启示意义。文章从小说创作的文本层面和当下语境受众群体两个维度对两部作品进行解读,揭示这两部时隔四十年之久的作品在当下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和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2.
《不落的明月》是前苏联20世纪20年代问世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刚刚出版便备受关注,引起轰动,屡遭责难。小说的作者皮利尼亚克曾是那个时代一度独领风骚的作家,其创作的众多小说不同凡响,但《不落的明月》以及《荒年》、《红木》等作品也给作者带来了厄运。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王蒙的文学成就比较突出,而且因其创作时间持续之长、作品之丰、创作手法之新,在当代文坛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从五十年代到现在,有关王蒙的研究长盛不衰,卷帙浩繁。同时,作为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王蒙小说写作一直没有间断,之前的王蒙小说研究综述已经不能代表研究对象的全貌。因而,对王蒙的小说研究资料进行梳理和总结,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查阅了多方面研究材料的基础上,着眼于研究者对王蒙小说的论述,试图做一个相对全面的梳理和评论。  相似文献   

4.
任何优秀的作家、作品,都会忠实地反映着时代,同样,任何时代都会把自己最优秀的作家、作品毫不吝啬地推戴出来.四十年代初期,著名作家赵树理,目睹着中国农村历史久远的落后愚昧的状况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创作出了《小二黑结婚》.这部小说以它深刻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忠实地反映着当时那个时代.小说的发表,轰动了整个文艺界,作家赵树理一举而成名.实践已经证明,这部小说完全可以称之为极其典型的四十年代农民生活的悲喜剧.  相似文献   

5.
《人民文学》是反映文学思潮和作家创作变化的权威刊物,尤其是其中的头题小说,更是地位重要,涉及作家众多,而有几位作家特别受到刊物的重视,如蒋子龙、王蒙,从这两位作家的头题作品进行分析,不仅可以看出《人民文学》的编辑方针,更可以探究传统与创新在新时期文学中的交织冲突。  相似文献   

6.
王蒙的早期作品,虽然还谈不上什么创作风格,但已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在一批一九五七年前后发表的“毒草”小说里,例如在《重放的鲜花》那本作品集里,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创作,明显受到五十年代前中期某些苏联小说,如《勇敢》、《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影响。这类小说的特点,是将表现苏联青年的理想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劳动热情与反官僚主义的主题相交织。王蒙的早年经历使他对此深感亲切。单纯而热情的青春、膝跪的初恋、对于生活的坚定而不无幼稚的信念,以及革命的原则和理想,所有这些,构成了以…  相似文献   

7.
《疯狂》是美籍华裔作家哈金的第三部长篇小说,是继《等待》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小说以杨教授的疯狂为线索,通过主人公万坚的描述,揭示了80年代中国小人物的精神困境。悲剧意识一直是哈金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涵,文章立足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从疯与不疯,驴子意象,"他人即是地狱"和旁观者的反思四方面深入探析《疯狂》的悲剧性,并从"流散"和"新移民"角度出发,详细探讨哈金的身份以及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子夜》的创作与茅盾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有着深刻的精神关联。从1920年代开始,茅盾就在文艺批评领域崭露头角,他积极探索中国文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逐渐表现出引导时代文艺思潮的自觉意识。并且,茅盾还在研究小说创作的理论专著中深入探讨了小说创作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纵观茅盾在1920-1930年代的文艺批评活动可以发现,他呼唤作家在创作中表现时代社会的文艺思想贯穿始终。这种文艺思想不仅表现在其文艺批评方面,还渗透到他的小说创作过程之中。《子夜》标志着这种文艺思想的成熟。考察茅盾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与小说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厘清茅盾的文艺实践活动是如何影响到《子夜》的创作的。  相似文献   

9.
《李有才板话》不单是一部“问题小说”,也是一部集中宣传毛泽东主席当时为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发出的重要指示、号召的“政策小说”。作家虽有明确的宣传政策的意识,作品并无图解政策的痕迹,这是这部小说的又一突出成就,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是又一突破和创新,在怎样利用小说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上提供了成功的范例。遵循文学创作规律艺术地体现政策,与图解政策根本不同。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生活都可以产生政策小说,我们不但不应避讳,而且应该提倡。要高奏时代的主旋律,就应大力创作《李有才板话》式的现实题材的政策小说。  相似文献   

10.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是40年代解放区“土改小说”的代表作。本文比较了这两部作品在人物描写艺术上的特点,旨在说明文学与时代和社会的关系。文章认为,这两部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即体现了两位作家共同追求的时代性、社会性,又体现着他们不同的审美个性和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1.
五十年代我国出版八十年代又再版的一部有影响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王瑶著),叙述到三十年代著名的作家时,曾有一节写到云南的马子华。“一九三六年马子华出了中篇《他的子民们》和短篇《路线》,又在《文学丛报》上写了一些短篇,如《勾结》、《南溪河检查长》等。他的小说大都是以云南南部做背景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作家巴金的小说《家》与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小说《家》,虽然创作于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时代,但却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封建宗法制大家族的崩溃。两部同名小说在取材上和在描写手法上也有某些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2003年,被誉为“天才”的少年作家郭敬明显尽风流——处女作小说《幻城》发行高达84万册,第二部小说《梦里花落知多少》又突破90万册,荣登中国2003年度畅销书排行榜前三名,令不少文学前辈望尘莫及,也给新世纪的中国文坛带来了一次不小的震动;他个人也被提名为“中国人气最旺的作家”,与大家王蒙、海岩排在了一起。更值得关注的是,小小年龄的他还成为国内首位被出版社买断大学期间作品出版权的在校大学生。一年不到,郭敬明身价百万,《北京青年报》、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青春之歌》向我们描绘了30年代北平大学生们富有激情的革命生活。这种讲述方式被当时的读者和评论界接受了。而30年代真实的大学生活真的如杨沫在小说里面所描绘的充满了革命与政治的色彩吗?本文在与另一部讲叙大学生活的经典小说《未央歌》的比较下,试图走近历史、逼近现实。  相似文献   

15.
罗丹在《艺术论》中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读罢王蒙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整个心绪被作品吸入到对于五十年代中学生美好生活的回忆之中,并且由此而激起对光明前景更加执着的追求。掩卷而思,这部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是从何而来的呢?  相似文献   

16.
王蒙作为一个作家的主体性经验是在新旧社会转型这一背景下形成的。这一特殊的时间与空间机制决定了王蒙的经验特性与认知方式,从而形成了他的小说创作的主体范式和文体特征。论文以王蒙三个时段的创作具体论证了他的小说的主题的复调性质以及文体上的对话性。  相似文献   

17.
《荷花淀》与《百合花》艺术风格的异同姜波《荷花淀》与《百合花》两部作品创作年代,写作背景有所不同,但作品在艺术风格方面有某种程度的惊人的相似之处,又有不可替代的差异。通过两部作品的艺术风格的比较,可以领略孙犁和茹志鹃两位作家创作风格的异同。1.演绎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蔡文姬》、《茶馆》、《关汉卿》为中心,对郭沫若、老舍、田汉三作家五十年代的历史剧创作进行比较,指出,由于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艺术修养等等不同,三作家在坚持历史剧创作的“两个真实”原则、人物形象塑造和作品艺术风格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他们为历史剧创作提供了不同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呐喊》与《徬徨》主要反映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到1925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前这一历史时期旧中国的社会生活现实。这两部小说创作的年代,正是我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跨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这时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在辛亥革命以后已经充分暴露出它的无力,从“五四”开始,历史已经进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但革命的风暴还在前面,无产阶级暂时还没有和农民结合起来,广大人民还过着落后、痛苦的生活,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20.
《丽莎的哀怨》是革命作家蒋光慈在二十年代末创作的一部颇有争议的小说。小说创作之时,革命文学论争已接近尾声,对革命文学的创作题材,蒋光慈已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将一个革命党人的英勇表现出来,固然是革命文学,就是将一个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