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高效执行的关键在于其审查和执行过程。针对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审查和执行中的问题,应强化知识产权审判队伍建设,合理化民事责任承担方式的判决,构建内外协助的执行机制,合理调整案件范围和审判力量。  相似文献   

2.
李辉 《华章》2011,(20)
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其最终目的是求得国家法律保护.然而在民事案件执行中往往生效法律文书难以实现,这已成为民事审判和执行活动中的突出问题,成为了依法治国的绊脚石.本文通过分析民事执行的重要性,针对民事案件执行难的原因提出对策.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重视民事强制执行制度的完善,为保障公民合法利益尽快依法实现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安康人力资源总体状况入手,对安康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结构性分析,并对安康人力资源状况做出了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民事案件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被执行人救济制度的不完善。以"高效、公正、合理"为原则,建立科学的民事执行救济制度,对解决民事执行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执行环境是民事案件执行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分析当前执行环境中信用体系残缺、法律客体法制意识淡薄、地方保护主义、"人情社会"以及司法队伍中贪腐分子等不利因素对民事执行的影响和干扰,提出改善执行环境的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刑事附带民事案件执行比普通民事执行更难,有其自身特殊的原因。解决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问题已不是执行机构单方面的努力所能解决的,而需要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监狱和刑事审判庭等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解决刑事附带民事执行难的最终机制在于建立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7.
民事案件执行难原因与对策探析白洁民事执行,是指人民法院的执行组织,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运用国家的强制力量,依法采取执行措施,强制负有义务的当事人完成义务的行为。执行是保证生效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和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  相似文献   

8.
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吸引旅游者的关键因素之一。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有助于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有利于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安康旅游形象进行地方性分析、受众调查和替代性分析并进行形象定位,使之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安康旅游内涵,以利于安康旅游的宣传营销。  相似文献   

9.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可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保护三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农业资源利用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乡村生态旅游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安康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状况,从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保护、旅游产品的科学开发等方面探讨了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民事案件“执行难”已是司法进程的一大困扰。对此,司法实践将民事执行调解作为执行形式之一。然该执行手段仍未得到立法上的承认。从理论原理上讲,民事执行调解存在其可能性;从其确立意义上讲,民事执行调解具备必要性;从司法实践上讲,民事执行调解具有可行性。故将民事执行调解纳入立法规定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执行难"是生效民事裁判不能及时得到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情况。"执行难"既削弱了司法权威,使案件当事人对司法救济生出质疑,又影响社会和谐,聚集社会矛盾。倘若生效裁判的涉诉主体为特困群体,因其主体的特殊性,其执行问题就会变得难上加难,执行救助制度是破解涉诉特困群体执行难题的有效手段之一。采用多种手段对涉诉特困申请执行人进行必要的救济,既切实保障了涉诉特困群体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现实窘境,又缓解了社会矛盾,凸显司法的权威性。目前,我国一些地区率先出台了相应规章,有针对性地对涉诉特困群体进行执行救助。通过价值分析的方法判断现存涉诉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制度的价值,对该制度的目的价值和功能价值进行剖析,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涉诉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制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建立我国涉诉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执行难"是长期困扰我国司法工作的突出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关注的焦点。涉诉特困群体执行案件由于其主体具有特殊性,不同于一般执行案件,所以其"执行难"问题就更加突出,这类案件的申请执行人和被执行人均为特殊困难群体,尽管法院在执行过程中穷尽所有的执行手段,但由于被执行人确实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最终法院不得不执行终结。这样,常常会使当事人觉得"赢了官司输了钱",使原本就属于困难弱势群体的申请执行人生活更加艰难。针对这类执行案件,建立我国涉诉特困群体执行救助制度,通过国家、社会的救助,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当事人实现或部分实现权益,既维护我国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又切实对权利人实行民生关怀。  相似文献   

13.
1982的审执分立改革提高了审判和执行的专业化水平,加强了相互监督。然而,审执分立也导致了审理只管判案不考虑执行,直接或问接加剧了执行的难度。审判权和执行权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特征及辩证统一关系,只有二者配置上体现相对独立性、统筹兼顾、协调一致的新型运行模式,才能有效解决审执断裂问题,推进我国司法体制改革,实现司法权威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4.
制定法的调整方式是由一般到个别,判例法的调整方式是由个别到一般,这两者的配合,使法律的确定性和适用上的灵活性相统一,有效地调整着变动中的社会关系,也使司法官摆脱了消极执法的困窘状态,因此制定法与判例法的相互为用是中华法系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借鉴我国历史上的成功经验,承认民事判例的一般规则作用,积极发挥法官在民法发展中的作用,正确处理民事纠纷,推进我国民事法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事执行是运用国家的强制力与公权力保全或实现民事权利的制度或者程序,它是判决的保证,而民事执行的救济则是为保障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权利,从而进行违法或者不当执法的行为矫正。当前我国的民事执行仍存在不少疏漏,同样救济制度也因民事执行的衍生问题、历史传统以及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尽如人意。文章结合当前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不足,提出完善我国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相关构想。  相似文献   

16.
民商事调解担保作为一种诉讼担保方式,通过法官的指引介入民商事案件的调解程序中,经当事人协商达成调解协议,约定由一方当事人提供担保或者案外人同意为当事人提供担保,从而在实体和程序方面强化调解功能。民商事调解担保制度的适用,提高了民商事案件调解率,降低了调解案件执行申请率,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诉讼程序复杂、持续时间长的弊病,有效节约了诉讼成本。  相似文献   

17.
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得到了确立,但其对受案范围的规定与各界的期待有很大差距。公共利益是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确定的重要基础。民事公益诉讼范围的确定应当坚持权利及时救济原则、必要性原则、与时俱进原则等。我国现阶段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应当包括环境污染、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国有资产流失及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案件,并且以后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及时扩张。  相似文献   

18.
孙永亮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1):36-40,71
申请执行期间是民事执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事诉讼法对申请执行期间的修改,对于督促权利人尽快行使权利,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充分保护权利当事人救济权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次修改使得申请执行期间与民法的诉讼时效制度前后呼应,完善了我国的民事理论体系,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此次修改对申请执行期间的规定比较笼统,没有对其中止中断的具体情形及相关的配套制度作出规定,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对其内涵、性质及立法例的选择等存在诸多争议。因此,立法者有必要根据相关法学理论对申请执行期间的上述问题再思考,作出更为详尽完善的规定。  相似文献   

19.
论民事强制执行与社会信用体系之关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执行难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社会信用制度的严重缺失,被执行人、法院和政府信用缺失是导致执行难的主要原因;民事强制执行是维护社会信用体系的强有力的保障,构建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是解决民事强制执行难问题的治本之策;当前必须系统的解决执行中各方主体的信用问题,以被执行人、政府、法院三大主体的信用建设为出发点构建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20.
法院受理与裁判案件必须依据一定的管辖权基础,网络民事案件的管辖权基础表现出一系列与传统不同的新特点,探讨如何合理确立网络民事案件的管辖基础是数字环境下保障法的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