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家祭祀一直是国家政治权力的象征,而礼官作为司礼的专职官员,担任国家祭祀典礼的策划与主持。在唐代重文的风气下,文人是组成唐代礼官的主力。礼官文人的命运常常同政治气氛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有唐一代的政治社会变迁,国家举行祭礼的目的和能力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别直接影响到礼官文人的人生轨迹,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命运。  相似文献   

2.
黄静 《武陵学刊》2022,(6):90-95
刘禹锡文集中保存着大量的诗歌自注文献。刘禹锡的诗歌自注,具有中唐诗歌自注叙事性与纪实性的特点,交代了诗歌的创作背景,提供了刘禹锡生平经历的细节,补充了史载文献的不足,记录了贬谪期间当地的风土民俗、社会关系等。它还反映出刘禹锡诗歌精于用字、用典等特点。刘诗自注体现了诗人强烈的读者意识与传世意识。透过自注,读者既可以考察刘禹锡之创作、行迹,还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刘禹锡的文学观念以及诗歌的内涵。可以说刘禹锡的诗歌自注,不仅提供了诗人自我表达的渠道与途径,同时又有效地避免了读者理解的偏差与误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旧词书中对“计相”的解释,一是汉张苍为计相,二是宋三司使称计相。没有一部词书提到唐朝的计相。《刘禹锡集》中多次出现“计相”一词,近年所出版的一些刘禹锡诗文选注本,把它含糊地解释为“中央管财政的长官”或“主持全国财政的长官”。认真探讨一下唐朝的计相指什么官职,不仅是研究刘禹锡作品的需要,对于了解唐朝职官制度、财政制度也有一定的意义。 计 本文不是泛泛地谈“计”,而是将“计”与唐朝的职官制度、财政制度联系起来研  相似文献   

4.
“三礼”     
正三礼,古代三部礼书《周礼》、《仪礼》和《礼记》的总称,内容包罗万象,反映出古代礼仪文化的各个方面。《周礼》,又称《周官》,是一部通过官制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书中设计了三百余个官职,分别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统摄。天官主管王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由此使得整个社会生活井然有序。《周礼》代  相似文献   

5.
在一本语文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位老师在上《陋室铭》时有学生问:既然刘禹锡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那又为何不与平民往来呢?那位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机智巧妙设疑并通过补充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明确了两个问题:其一,刘禹锡是"不可能过得悠闲自在的";其二,刘禹锡的"群众基础还是很深厚的",最后得出结论:"作者并不是有意疏远老百姓,真正疏远的是黑暗的官场。"  相似文献   

6.
《宋史·礼志》的史源,前人虽多有论说,然均存在程度不一的不足之处。在《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官私记载与《宋史.礼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宋史·礼志》的史源,很可能是《国史》、宋代官修《会要》、《文献通考》等史料价值极高的官私著述。  相似文献   

7.
“官”,自古有之。它随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因此,“官”字的一个主要解释为“处理国事者”。除此之外,《礼·乐记》中又说:“天地官也。”即谓天地事也,“官”和天地有了关系。另,《礼·礼运》篇中记:“其官于天也。”此“官”当作“法”讲,“官”与“法”又有了不解之缘。但在《汉书·盖宽饶传》中,“官”又有一种新的含意,“五帝官天下”,此“官”当为“公”字解,“天下为公”。总之,“官”字,从。、从■构成①,“■”是众。那么,“官”就应是管天下地上之事的人,管群众百姓之事的人,是执法的人,应是公正无私的人。我国…  相似文献   

8.
刘禹锡的咏史诗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其咏史诗的生成与其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二十三年的特殊经历以及贬所——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的特殊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汉赋与礼学     
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汉大赋的形成及价值进行了重新评估,认为汉赋与汉代礼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其中赋家对汉代。天子礼"仪典的翔实全面的描写,标志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帝国礼制的建构与完成。具体而言,汉大赋的崛兴与汉武帝时崇礼官的关系、赋家又多属礼官系统,决定了汉赋对天子礼的记录与描绘,这里又包含了赋家的尊帝都与崇王道的思想。同时,赋家崇儒重礼及尚文观念,亦与汉大赋繁之缛词之风格的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0.
李贺,中唐时期杰出的青年诗人,在其诗歌成就蜚声文坛以后,从元和四年到元和十一年去世,他以年轻人特有的挚着和过分的兴头,转而汲汲于官场上的出人头地,从而构成了他生活、思想及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除考进士外,三年的奉礼郎生活,又是李贺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因而考察其做官去官的缘由,对于理解李贺的思想变迁及诗歌内容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秦蕙田(1702-1764),字树峰,号味经,江苏金匮人.乾隆时曾官至刑部尚书.其夙精三礼之学,按《周官》吉、凶、军、宾、嘉之目,因循徐干学《读礼通考》之体例,网罗众说,撰《五礼通考》二百六十二卷.《五礼通考》详考古代礼制源流,是研究我国古代礼制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2.
唐代安史之乱后,科举改革者对当时仕进文人的素质提出质疑。礼官杨绾彻底废除科举制度的动议,引发了整个思想领域的重整。尽管之后科举试诗赋取士仍时有反复,但经义取士的趋势在中唐明显强化。中唐礼官的科举革废之争对中唐文人的政治情感、政治价值取向、政治行为模式的冲击是巨大的,促成了中唐文人由文词空言治道向文学与政治结合的素质转型。  相似文献   

13.
蒙元时期,礼店(今甘肃礼县城关)元帅府在对西北、西南地区的占领和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自身经历了礼店元帅府、礼店文州蒙古汉军军民元帅府及礼店文州蒙古汉军西番军民元帅府三个演变阶段。与此相应,其机构、职能、军队成份和镇戍范围等亦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4.
汉代官吏“违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官吏“违礼”考仝晰纲自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礼治以来,礼便被历代统治者视为理国临民、御官治吏的工具.“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治政安君也.”①“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②有汉四百余年,颇重礼治,倡导为政以礼,防患未然,并制定了一系列礼...  相似文献   

15.
刘禹锡是中唐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对后世散文创作曾产生过较为明显的影响,故对其散文思想进行研究很有必要。该文在介绍刘禹锡的散文创作概况和成就后,从刘禹锡所提文、道的涵义及其诗论与文论之比较等方面对刘禹锡的文道观进行了分析,对进一步研究刘禹锡散文当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16.
刘禹锡是中唐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对后世散文创作曾产生过较为明显的影响,故对其散文思想进行研究很有必要。该文在介绍刘禹锡的散文创作概况和成就后,从刘禹锡所提文、道的涵义及其诗论与文论之比较等方面对刘禹锡的文道观进行了分析,对进一步研究刘禹锡散文当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17.
学界通常认为唐代以降的法律发展是礼法融合的过程,强调礼法的一致性而忽视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集中体现在帝国的晚期:清代礼制高度发展,州县官仪卫制度化、使用日常化。造成的结果是强化了官民差别,促成了官民壁垒,司法面临诸多困境。最终司法模式改变,司法走向腐败、黑暗。其深层次原因既包括清代礼制背离礼的基本精神,和法发生冲突,也包括礼和法本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大统十二年(546)西魏改革了尚书省制度,将原来的六尚书三十六曹制改成了六 尚书十二部制,尚书六部最后确定为吏、民、礼、兵、刑、工,郎曹十二部是:吏、民、礼、兵、刑、工、计、蕃、虞、膳、驾、宾.这次改革不仅确立了隋唐以至明清六部的名称,而且还开启了北朝后期精 简机构、归并尚书省郎曹的先声.其弊端是对尚书郎曹精简过甚,不便于政务的运行,这一点在 随后实行的六官制度中得到了纠正,六官制度在六卿的体制下设立了大约二十二个相当于尚书 省郎曹的机构,奠定了隋朝尚书省二十四司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礼"作为儒家的思想核心之一,儒家对其的解释,依据社会架构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由孔、孟的"仁礼"向荀子的"礼法"转变的过程。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诠释,将儒家的政治理想主义推向了政治实用主义,将儒家的"仁"道落到实处,提出了具体的制度、政策,推进了儒学的外王进程。  相似文献   

20.
须溪词中有十三首使用了"前度刘郎"的典故,且大都被作者赋予了超越字面本意的丰厚内涵,符合他作为宋末遗民词人的心态及其自身性格特征。这一现象体现了刘辰翁对刘禹锡人格精神的接受,原因包括二人性格、经历、心态等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