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牟宗三通过对道家哲学的主要概念如"道德"、"有无"、"生"、"自然"等的梳理,建构了他对道家哲学的理解:"境界形态形上学",以与儒家的"道德无上学"区别开来。所谓"道德形上学",指的是主体通过主观境界的观照与玄览,达到对客观形态的形上学的认识。"道"之生化宇宙的过程,也是主体"玄德"通过"致虚守静"让开场域让万物自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这四组概念形成了严密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2.
牟宗三是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人物之一,其学术思想体大精深、论证缜密详尽。他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思考、对中西哲学之异的比较、对中国哲学内在特质的抉发、对中国哲学未来前景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从此意义上说,“中国哲学特质论”成为解构牟宗三思想体系的基本点。  相似文献   

3.
类比推衍是儒家道德形上学得以建构的主要“逻辑机制”,从孔孟到董仲舒,再到南宋的朱熹,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建构都遵循类比推衍这一机制。类比推衍不仅影响了儒家人文逻辑的发展,甚至影响了儒学及至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它一方面使得传统儒学形成了一个重视和强调修身养性的传统,另一方面则在儒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构建着一个广阔的泛道德主义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4.
当代哲学家杨国荣在《伦理与存在》一著中,以历史考察与哲学沉思的交融为前提,系统阐述了道德形上学在当代发展的理论形态。这一理论形态体现了当代道德形上学理论建构的突破。其理论突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对道德何以可能问题追问的方法论层面的突破,以及对伦理与本体、伦理与认识,以及道德形上学中的形式与实质如何统一等问题反思和辨析的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5.
在康德的哲学中,“物自身”是一个价值意味的概念,部分新儒家接受了这一概念,并将之与作传统儒家哲学中的“本心”、“本仁”等概念汇通思考,最终力图证明道德的形上学的成立,从而实现其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是应台湾大学哲学系沈清松和傅佩荣两教授之约,为《哲学杂志》第25期“台湾哲学”专辑而撰写的。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当代新儒家代表牟宗三建立其道德理想主义哲学体系的背景、目标以及特点;第二部分论述了牟氏在建立其哲学体系过程中对康德哲学的融摄、即吸取和批评;第三部分评述了牟氏会通中西哲学的导向及其得失,认为由于牟先生的儒家文化中心主义立场,妨碍了他对康德哲学的理解与吸取。因此作者最后提出,新儒家哲学要得到继承发展,只有克服儒家文化中心主义心态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6,(3):20-26
牟宗三将程伊川从儒家正统中划出,是因他结合了朱子来谈程伊川。程伊川的思想处于程明道的主观心性系统与朱子的客观理性系统之间,如果结合程明道来谈伊川,则伊川的思想并没有偏离儒家正统的道德自律。而且伊川从性体中引出义为存有界奠基,从性体界开出存在界;又通过穷理反躬的工夫,使道德心优先于客观知识。由程伊川的思想可以挖掘出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另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杨勇 《文教资料》2008,(31):59-62
张裁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他的哲学思想在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从程朱开始,学者们一直对张载哲学思想进行研究,而最早对张载哲学思想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的是牟宗三先生.牟宗三以"道"、"太虚"、"心"、"性"来贯穿其中,张载哲学思想的展开也随"道"、"太虚"、"心"、"性"之间的关系而见.太和是创生宇宙的道;太虚是清通之神,一方面和气为对,另一方面又定住太和;心和性为一,都要从太虚神德处来认识.  相似文献   

10.
"道德情感"(Das Moralische Gefühl)是康德道德哲学的重要概念,致力于用中文消化吸收康德学的牟宗三,在翻译《康德的道德哲学》时给出了与众不同的译解。道德情感究竟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先天禀赋?道德情感是否能够作为道德知识的来源?道德情感究竟是对什么东西的感受?在这些富有意义的重要理论问题上,牟宗三对康德哲学的理解似有诸多可以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中,以西释中是主要的方法,而以中评西是次要的方法。牟宗三兼用这两种方法。他以西释中最突出的是以康德哲学来解释中国哲学;他以中评西最引人注目的是以中国哲学来批评康德哲学。面对中国的崛起,以西释中的局限性日益明显。为了让中国哲学作出更大的世界性贡献,更多的中国哲学家应该运用以中评西法。  相似文献   

12.
从牟宗三先生的《五十自述》一书,可以探究他如何由对人之生命之省思与体察,来打破现实命限的局限性。而在主观境界上达到德福一致的可能。从牟先生对人之生命的察识而言,其观照自己与他人之生命,一方面恐怖于自我生命的虚无、怖栗与痛苦,一方面也哀怜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免于业力、习气与命限的纠葛,而身不由己地摆渡在人性的浩劫中。有其不可免的悲剧性,于是本乎对有情众生同体大悲之关怀,乃提出儒家“德润身”作为生命实践的相应之道,自渡渡人的不二法门,同时也为今日之儒家道德哲学的限制与可能性,指引出一个值得正视与开拓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以德治国”,追根溯源是对儒家“德治”思想中以民为本,立身惟正,举贤任能,教而后刑等积极合理因素的深刻借鉴和继承,包容了儒家“德治”智慧的深厚底蕴。“以德治国”与儒家“德治”在性质和内容、主体和目的、实施时的地位和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和不同。“以德治国”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新时期对国家管理机制进行理论探索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现代的中国道德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多种文化交融并存的时代中,更突显了现代道德教育中儒家文化的中心地位.从儒家伦理的角度出发探寻有利于现代中国道德教育的内容.通过分析指出儒家伦理对现代中国道德教育提供了基础和切入点,为现代社会提出了道德教育面对的未来方向,使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华重现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公民道德滑坡现象,故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弘扬我国传统儒家“仁”的思想精华,对提高公民个体道德修养、培养家庭成员间的亲善感情、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当政者“仁德”的从政素养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对培养现代爱国主义情感有六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儒家“仁家”思想和群体意识利于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儒家“孝悌”观念和“以和为贵”思想,利于安定团结局面的形成;儒家“自强”意识和求实主张,利于民族精神的养成;儒家重道德思想,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儒家“革新”观念,利于改革开放的扩大;儒家“大一统”主张,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学的精神主旨是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通过激发每个社会成员内心的道德意识,先秦儒家为现实社会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伦理道德准则,指导人们各安其分、各守其职.这是一种治世安邦之术,非乱世争斗之法.当今社会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以追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标,正经历思想与现实的双重转型,必须对社会秩序构建予以高度关注.现代社会学对此作出了积极有效的回应,而作为重社会规范的先秦儒学,也可以为现代社会秩序构建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平等作为人类追求的一个理想,最初体现在经济观念中,后来延伸到政治、法律和道德领域,推动着人类明的发展,道德观念的发展和变化受众多种因素制约,在诸多的化意识层次中,平等意识的加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使道德观念及道德规范之内容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与人类的理想越来越接近。  相似文献   

19.
儒家道德发端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其社会化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儒家道德在社会化过程中,呈现出不同形态,并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且系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为儒家达至"天下归仁"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和道德基石。在追溯儒家道德创生及延展轨迹、凝练儒家道德原典精神的基础上,总结儒家道德社会化路径的历史经验,追问儒家道德社会化何以可能之缘由,探究儒家道德社会化路径当代转型的理论与实践样式,对于当今社会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传统幼儿家庭德育以家庭伦理教育为主要价值取向。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公共生活领域的增加,在整个德育体系中,公共道德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而,以公共道德为核心的幼儿家庭道德教育应成为现代家庭的主要价值取向。从家庭伦理到公共道德的转向,需要家长提高认识,改变教育方法,突破家庭场所的限制,走向社区生活,配合幼儿园全方位地培养幼儿的公共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