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学术性与职业性不仅是高等教育中有关价值观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实践性问题。学术性与职业性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经历了互动消长的变化过程,两者的关系具有矛盾相对性、动态发展性、地位平等性、分工合作性等特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要充分认识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关系、准确把握学校定位、坚持多样化质量标准、改革高考制度,以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术性与职业性不仅是高等教育中有关价值观的理论问题,也是重要的实践性问题。学术性与职业性在高等教育发展中经历了互动消长的变化过程,两者的关系具有矛盾相对性、动态发展性、地位平等性、分工合作性等特征。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要充分认识学术性与职业性的关系、准确把握学校定位、坚持多样化质量标准、改革高考制度,以实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3.
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融合--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观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出发,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质量观。并分析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形成和演化,强调我国多样化质量观应从过分偏向学术性到注重职业性,并努力协调学术性和职业性,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通过追溯从中世纪到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阐明高等教育职业性的发展规律。职业性是高等教育的固有属性,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其与学术性的相互博弈共同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这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构成了两种相应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主要受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需求、历史文化传统、教育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学术性与职业性取向的关系演变为分析维度,西方高等教育从欧洲中世纪大学开始,大致经历了学术性与职业性并存、分化、冲突与协同、分化与融合的关系演变,总体上是学术性与职业性取向的交替演变,试图在二者的张力中寻求平衡。不同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取向并存于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大学,但侧重点不同,没有绝对的学术性或职业性,它们既满足了各自时代的需求,也推动着高等教育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的职业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从横向上看,高等职业教育针对的是集成性和收敛性职业,而传统的高等教育侧重于较为宽泛的职业岗位与社会领域.从纵向上看,高职教育着眼于职业的基层岗位,培养人才的实践操作技能.而传统的高等教育主要面向中高层的职业岗位,培养的人才突出理论知识与概念技能.因此,传统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要在学术性与职业性上有所侧重,而且有所兼顾.  相似文献   

7.
向春 《江苏高教》2008,(2):13-15
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高等教育结构与体系、高等教育质量观以及高等教育性质的变化,其变化过程贯穿着学术性与职业性力量的变化。正确处理学术性与职业性之争,有助于树立多元化的质量观,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优化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的理念和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术性和职业性是高等教育的两种价值取向,二者的融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追求。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的论争历史与融合现实表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师教育改革进程中,教育体制的开放性与层次结构的多样化,专业目标的全面性与培养模式的多元化,职前规格的超前性与培育体系的一体化,以及教学科研的互动性与专业发展的自主性等理念与策略,为教师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融合和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9.
应用型本科对应用性的强调打破了学术性与职业性的二元对立状态,是对我国大学分类标准的丰富与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应用型本科建设在为新建本科院校,尤其高职高专升格后的发展指明方向的同时,还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进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薄云 《江苏高教》2008,(3):139-142
本文在厘清学术与职业、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内涵的基础上,回顾了西方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关系的历史演变,并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对扭转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关系的异化、学术性"一边倒"的局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主要有综合型、分科型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型模式。它们各有特点。现行小学教育专业定位反映了人们对该专业的基本认知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但是结合小学教师的专业属性分析,小学教师具有教育专业性强、教师职业性强的特点,因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高等应用型人才”。小教专业要引进职业教育理念,创立以“教育教学能力”为本位、“教育实践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试论能力导向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其基本特征的分析,提出了设置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以行业、社会的需求为依据;应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中心;应是不同性质的课程多元整合;课时分配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以能力为导向,面向职业为标准建立综合教学考评体系等观点。  相似文献   

13.
浅谈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目的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准确界定高职院校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内涵,了解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现状,可以提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推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孙鸣浦 《成人教育》2014,(11):104-106
以科学发展观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紧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构建"以课程为中心,以技能等级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即建立以职业技能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教学内容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技能为标准的技能等级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等级的标准化和质量保障体系,发挥产业和行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的直接对接,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新型职业教育治理结构,打开职业教育受众学业上升的通道,提高技能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探索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陈智 《教育研究》2007,28(3):87-91
在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教育的本质诉求,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在“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形成“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并构建育人体系,探索在课堂中学习、在环境中熏陶、在生活中感悟的“通专”结合途径,形成“通专”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校园文化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既要体现高等教育的特点,又要突出职业文化特征,以职业氛围为载体,构建校园物质文化,重点是营造基于职业发展的教学氛围和校园环境;以培育职业精神为核心,构建校园精神文化;以职业规范为目标,构建校园制度文化,在制度建设上学习和借鉴企业经验与模式;以职业活动为抓手,构建校园行为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为目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将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结合是大势所趋,它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中职与高职教学标准的设计是中高职衔接能够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起点应从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出发,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项目为载体,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做好项目实训教材建设、研发实训软件等工作。  相似文献   

19.
"教师专业化"认识上的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工作具有不确定性、非线型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点,教师个体自身所需具备的学科知识并不是专业性的知识,作为教师职业专业知识的教育学知识还不足以支撑起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教师职业本身又缺乏较强的自主性,这些都决定了教师专业化只能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专业化.同时教师专业化并不能等同于教师的职业发展.教师专业化的着眼点是教师这门职业,教师职业发展的着眼点是教师个体,并且单纯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范式来促进教师专业化也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20.
从发展的角度看,作为基础理论课的数学课教学,在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要消除过去数学课内容陈旧、理论严重脱离实际、单纯顾及专业课需要的不良影响,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这既有利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全面发展,又可以满足专业课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