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板桥有幅题画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毫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反映出画家在艺术上攀登的艰苦历程。其中由“生”到“熟”,人们易于理解,而由“熟”再到“生”的飞跃,则不太好理解。笔者通过不断改进备课的经过,感到钻研任何一门学问同钻研画竹的艺术一样,都有相通的地方。有一次听一堂语文课教学,授课老师讲的是《祝福》。他板书课文的纲领,只写六个字:所见、所忆、所想,就简明地把文章的脉络理清  相似文献   

2.
潘莉萍 《江苏教育》2013,(16):25-27
<正>郑板桥晚年时画《竹石图》,题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作画如此,教学何尝不如此?回顾自己站上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讲台的时间,不长也不短,十有余年。想着当初师范毕业时怀着"不误人子弟"的自警走进校园,在经历了初为人师的紧张和兴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在知不足的苦闷、思无果的彷徨、遇良师的欣喜、获成果的幸福中循环着自己的教学生涯。  相似文献   

3.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为自己的一幅墨竹题过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不仅表现了郑板桥画竹的甘苦,也道出了他画竹成功的经验。诗中的“生”,是新的意思。郑板桥画了四十年竹子,把不断在笔下生出新意看作是真正的成熟。无怪乎他画的竹子千姿百态,神韵各异了。郑板桥这种“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创作经验,也适用于教学。我们有些同志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了,有的甚至比郑板桥画竹的时间还要长,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  相似文献   

4.
板桥画竹,凡四十年,“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在艺术上善于概括、提炼、创新,永不满足,日臻佳境,诚所谓“才见萧萧只几笔,满堂风雨不胜寒”。板桥画竹,唯在求活,不蹈袭前人,又不断超越自己,正如他在一幅《竹石图》上所题:“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唯在活而已矣。”板桥的画竹经验,归结为一点,便是:熟能返生,“画到生时是熟时”。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自然不无启迪。教学无疑也是艺术创造活动,同样也有个生熟问题。初登讲台者,教艺生不能熟。这生自是未入法门的真生。就这一点来说,热是生的进步。可是,一俟艺有所成,则有必要由熟返生。这所谓生,经过了一个相对熟的阶段,若愚,若拙,若无法门;但倘能坚  相似文献   

5.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人们耳熟能详的这首《画竹》,是郑板桥对自己四十年绘画生涯的生动概括和艺术总结。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执著的探索,深刻的反思,独特的艺术境界,创新的欢欣与喜悦。尤其是"画到生时是熟时",思想深邃,哲意迭出,耐人寻味。一个夏天的晚上,我与父亲去山里拉柴禾。半道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和父  相似文献   

6.
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上好课的必要前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教师教学底气,支撑教师在课堂上胸有成竹、激扬文字、点燃睛思、引领学生发展的基石。多年来,我校对备课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特别是对集体备课作了大胆的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集体备课可以是同一学科教师集体的研讨,可以是同一级段同科目教师间智慧的碰撞,也可以围绕主题整合交互课程而开展。它吸纳共性,弘扬个性,呼唤策略,预约高效。是新时期锤炼和提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驾驭文本、驾驭课堂能力的有效平台。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7.
备课是教师的基本功,是上好课的必要前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教师教学底气,支撑教师在课堂上胸有成竹、激扬文字、点燃情思、引领学生发展的基石。多年来,我校对备课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特别是对集体备课作了大胆的实践,收到了明显的效果。集体备课可以是同一学科教师集体的研讨,可以是同一级段同科目教师间智慧的碰撞,也可以围绕主题整合交互课程而开展。它吸纳共性,弘扬个性,呼唤策略,预约高效,是新时期锤炼和提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驾驭文本、驾驭课堂能力的有效平台。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8.
张安杰 《考试周刊》2011,(49):55-57
《新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但在解读与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语文课堂日渐丢失往日的本色。语文课堂丢失自身本有的芬芳,那语文课堂怎样才能弥漫应有的芬芳——语文味?语文课堂必须"冗沉削尽留清瘦",必须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才能积淀民族文化,丰富智慧,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找有这样的切身体会:讲到熟时似生时为好。初参加工作时,教材中有些课文理解得不够深刻,教起来也很费劲。其中有一部分课文是和学生们一块弄明白的。后来渐渐熟悉教材了,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把课文讲清楚了。但是,这样做教学效果反而不好。究其原因,方知讲课必须掌握好“度”。如  相似文献   

10.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试题,有关商品价值量的计算问题"出镜率"颇高,教师们为此开动脑筋找出了许多破解方法,一个比一个巧妙,可是在练习中还是有不少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犯错,理不清其中的比例关系.因此,我认为,一味地强调方法的多样性未必是好事,解决此类问题应突出重点,即抓住两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1.
近日,重读郑燮的一首七言诗,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是郑板桥总结四十年来画竹的经验之谈,深刻地揭示了绘画的艺术规律。即就学习绘画而言,除删繁就简之外,有一个从“生”到“熟”,又从“熟”到“生”的过程。我想,世界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就语文教师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从事多年的教师不是也有一个从“生”到“熟”,再从“熟”到“生”的过程吗?我们可否说“生——熟——生”也是一个反映教育教学规律的公式呢?我国的语文教育经过了几次大的变革,每次变革,我们的…  相似文献   

12.
熟课生教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教过多次。这篇文章内容不深,篇幅短小,叙事、写景、抒情虽非常平淡,但决非平淡无味,而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淡而有味,淡得隽永。这天又教《记承天寺夜游》,我从作者最后的一句感叹切入,抓住一个“闲”字,从闲情、闲景、闲人三个方面引领学生多角度品味感受苏东坡别样的情怀。  相似文献   

13.
熟词生义     
在平常的学习和考试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词的意思不是我们平常所接触的意思,这样的词在英语中很多,下面列出了一些比较常见的词,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熟难生巧     
我们学校的旁边有一家蛋糕房,店门口有三级台阶,门上挂着一个竹节做的风铃,一有客人来,它就叮叮当当地响。我喜欢闻刚出炉的面包的味道,如果再配上一杯新煮沸的酥油茶,那简直妙极了。但是,最吸引我的是这家蛋糕店的名称,叫:两匹马。  相似文献   

15.
熟词生义     
阅读时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看到非常眼熟的词,可就是不明白它们的意思.化解“熟词生义”现象,其实并不难. 一、词类未变 1.against:介词,熟义“反对”;生义“衬托”. 例如:The sunshine reflects on the many lakes,making them shine like diamonds against the rich countryside.阳光照在星罗棋布的湖面上,使它们在富丽乡村景色的映衬下,如钻石般闪耀璀璨.  相似文献   

16.
<正>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谈话的内容、谈话的由头。围绕着所给的话题写成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文题一般由材料、提示语、话题及要求构成。题中所给的材料或提供一个事实,或讲述一个故事,或展示一幅漫画等,起个由头的作用,意在吸引考生注意力,激起写作兴趣,将思维引入情境。题中的提示语或是对材料作阐释,或是补充说明,助力考生理解材料,  相似文献   

17.
案例:在一堂小数除法的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道“*”号题:用多种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并比一比哪种方法最简便?2.2/0.25摇摇摇15/1.25摇摇摇21/10.5题目一出示,学生便埋头计算起来,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了。我暗自高兴:这么快就做好了,真不错!可让我失望的是全班只有两位同学用了两种方法计算,其他同学都只是用竖式计算出了结果,而且他们都不打算再试着用其他方法解题。更让我失望的是在交流这两种方法(方法一:直接用竖式计算;方法二:运用商的不变性质,即2郾2/0.25=(2郾2×4)/(0郾25×4)=8郾8/1=8.8)后,比较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时,竟然有很多同学选择…  相似文献   

18.
“熟能生巧”这个典故大家都很清楚,意思是做事情熟练到一定程度,就会衍生出一些技巧来,进而提高效率。但是,熟真的就能生巧吗?不见得吧!比如工厂里某一个环节的工人,即使再熟练,生产的产品也不会比别人多出多少,也不会超出劳动力极限。就算这是生巧,也不过小巧而已!大  相似文献   

19.
《大学时代》2002,(1):63
你的成熟度,也许不需别人来"评判",但是,经过测验,你可以更了解你自己!  相似文献   

20.
据说在古希腊神庙门口有“认识你自己”这句箴言,我觉得作为师者,也要认识自己,时刻保持清醒.认清现实状况,包括自己的状态和学生的状态,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而尊重从来都是互相的,所有的师生关系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共同成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