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浩明 《红领巾》2005,(3):26-30
交通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隋唐以前,随着中原势力南下和国家统一,南北交通线开辟并逐步完善,交通运输能力得到提高.大量中原人口南迁,促进了岭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概述岭南地区主要商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当地的社会生产实际,分析区域内商品贸易发展的情况,认为其发展程度是有限的,整体水平不高.同时,对中原经岭南地区和海路进行的“朝贡“贸易和海外贸易也作了探讨.最后提出,在灵渠失修、梅岭通道尚未开凿之前,地处岭南中部的“潇贺古道“,承担了南北货物长途贩运和人员流动的重任,在沟通中原、岭南和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2.
交通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隋唐以前,随着中原势力南下和国家统一,南北交通线开辟并逐步完善,交通运输能力得到提高.大量中原人口南迁,促进了岭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在概述岭南地区主要商品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当地的社会生产实际,分析区域内商品贸易发展的情况,认为其发展程度是有限的,整体水平不高.同时,对中原经岭南地区和海路进行的"朝贡"贸易和海外贸易也作了探讨.最后提出,在灵渠失修、梅岭通道尚未开凿之前,地处岭南中部的"潇贺古道",承担了南北货物长途贩运和人员流动的重任,在沟通中原、岭南和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3.
岭南地区民族融合的产生、发展,与生产力发展和交通道路的开辟相一致。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的实现,主要通过不同民族、族群的迁移、杂居来进行。因此,“潇贺古道”的开辟促进了岭南的民族融合。融合中,既有百越族群的族内融合,也有移民与百越的族际融合,特别是族际融合的层次性十分明显。依托交通要道及其岔道向周边展开,融合的程度呈现递减趋势,与当今岭南族群分布的态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岭南地区民族融合的产生、发展,与生产力发展和交通道路的开辟相一致.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的实现,主要通过不同民族、族群的迁移、杂居来进行.因此,"潇贺古道"的开辟促进了岭南的民族融合.融合中,既有百越族群的族内融合,也有移民与百越的族际融合,特别是族际融合的层次性十分明显,依托交通要道及其岔道向周边展开,融合的程度呈现递减趋势,与当今岭南族群分布的态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期的“潇贺古道”——潇贺古道系列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潇贺古道”是秦汉王朝为加强对岭南的军事政治控制和基于大一统的目的而修筑、开通的;由潇水——新道——临水(贺江)构成。秦至唐朝前期,这里是中原进入岭南最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也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之一。历朝统治集团,通过密置行政区、修筑城池、派重兵驻守等手段,以确保这一交通线的畅通。它的开辟,对于开发岭南地区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岭南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与该地区的交通密切相连,交通便利者,发展较快;交通闭塞者,发展较慢.“潇贺古道”开辟后,大批中原移民南下落户,使岭南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在融入楚、汉文化的基础上,部分赶上中原水平,并在南北文化交流中保持自身特色,成为后来粤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韦浩明 《红领巾》2005,(1):86-89
“潇贺古道“是秦汉王朝为加强对岭南的军事政治控制和基于大一统的目的而修筑、开通的;由潇水--新道--临水(贺江)构成.秦至唐朝前期,这里是中原进入岭南最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也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之一.历朝统治集团,通过密置行政区、修筑城池、派重兵驻守等手段,以确保这一交通线的畅通.它的开辟,对于开发岭南地区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岭南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与该地区的交通密切相连,交通便利者,发展较快;交通闭塞者,发展较慢."潇贺古道"开辟后,大批中原移民南下落户,使岭南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在融入楚、汉文化的基础上,部分赶上中原水平,并在南北文化交流中保持自身特色,成为后来粤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潇贺古道"是秦汉王朝为加强对岭南的军事政治控制和基于大一统的目的而修筑、开通的;由潇水--新道--临水(贺江)构成.秦至唐朝前期,这里是中原进入岭南最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也是"海陆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之一.历朝统治集团,通过密置行政区、修筑城池、派重兵驻守等手段,以确保这一交通线的畅通.它的开辟,对于开发岭南地区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潇贺古道”是沟通中原、岭南和东南亚地区的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秦汉时期,在政府政策的干预下,中原移民南迁至贺江流域,增加了那里的人口和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韦浩明 《红领巾》2005,(2):42-45
“潇贺古道“是沟通中原、岭南和东南亚地区的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秦汉时期,在政府政策的干预下,中原移民南迁至贺江流域,增加了那里的人口和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潇贺古道又称“新道”,以秦始皇攻打岭南、汉武帝统治岭南修建、扩建古道而闻名。古道上,至今保存着自宋代以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历史价值重要、艺术文化水平高的石刻文化遗存,内容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军事斗争、民族关系、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它是中华民族石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研究古道石刻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潇贺古道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在古道上至今还保存着清代时期的生态文化石刻,这些石刻集中反映了潇贺古道2000多年来的生态文化的发展脉落,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历史依据,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重要参考,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潇贺古道"是沟通中原、岭南和东南亚地区的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秦汉时期,在政府政策的干预下,中原移民南迁至贺江流域,增加了那里的人口和劳动力,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考察了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潜伏”贸易条款的适用早期先后使用的判断标准,以期为我们在国务院的“禁止地区封锁”规定之下判断地方政府的行为是否构成地区封锁提供参考。本文发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判例最先确立了目的标准,之后又偏离了这一标准,使用了全国性与地方性标准、直接与间接影响标准,最后又回归到了目的标准。本文认为,目的标准是有说服力的,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路国家贸易潜力,得出以下结论:中国与东盟属于潜力扩展型和巨大型;与西方部分发达国家、东亚、南亚、西亚、中东欧和非洲相关国家和地区属于潜力扩展型;与独联体和中亚属于潜力再造型和扩展型。根据贸易潜力指数分析结果,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一是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二是要打造更多贸易促进平台;三是与有意愿的国家(地区)探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四是要创新贸易投资合作方式;五是持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府“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实施,为中国与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运用联合国UNCOMTRADE数据库,测算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结合度指数、出口相似性指数、修正后专业化系数和一致系数等指标,分析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的互补性与竞争性,发现: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结构存在一定的竞争性,也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相互间贸易种类较多,中国向南亚国家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南亚国家对中国出口以初级品和半成品为主.根据“一带一路”的建设背景,应采取政策措施,推动中国与南亚国家经贸关系的优化.  相似文献   

18.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双边贸易往来,强化了双方国家在能源、农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合作,为推进中亚区域经贸一体化进程带来了新的动力。利用拓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合作的贸易效应进行分析,构建深化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往来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古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性质,需要克服“开放—封闭”二元判断的局限,揭示政策的历史逻辑。华夷观念和天下秩序的绝对原则决定了海外贸易政策首先是“御夷狄”的取向,也使中国古代王朝不可能与海外诸国发展出国家间的对等贸易关系。中国与海外诸国互补性经济需求使海外贸易政策又有“通财用”的取向,且不断增强,从以物品消费需求为主逐步发展到以财政需求为主。宋代以后,东南沿海地区海洋性地域特征日益显现,亚洲海洋贸易迅猛发展,成为内外动力,推动海洋贸易政策总体上不断走向开放、专门化和系统化。从汉唐到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始终是华夷理念和朝贡体制下的“御夷狄”和“通财用”,有量的增长而无质的变革。这一量的积累与船坚炮利的西方势力和不同国际关系规则的全球化浪潮交互作用,使清朝逐步改变既有轨道,被动接受新的体制和观念。  相似文献   

20.
以“补史”论对明清小说的影响为视角,阐述了明清小说的历史意识。指出,重史尚实的文化传统导致了历史题材小说的空前繁荣,借史垂鉴的创作目的决定了历史题材小说的现实寓意性,循史遵统的思维取向规范了历史题材小说的伦理教化性;分析了明清小说在反映社会历史生活方面的三个特点:详变略渐、贴近现实和囊括包罗;比较了“事关军国、理涉并衰”,展示重大历史事件与“世情民俗、市井百态”,再现社会历史风貌这两种类型曲小说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