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教育》2006,(12):53-54
近日,济南街头一种名为“发泄果”的玩具开始流行。“发泄果”有色泽鲜艳的“苹果”、“草莓”,也有“鸡蛋”,每只售价两三元。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首打油诗在某中学不胫而走。诗曰:“学官何其多,官多事冗繁。不事教科研,‘瘦身’何其难。”老师们在争相传诵的同时,暗中也在心里发泄着对学校“衙门”众多、“官事”冗繁的不满。  相似文献   

3.
刚进西点军校,军校就给我上了一课。军校里,学年之间等级非常分明,一年级新生被称为“庶民”,在学校里地位最低。而“幽灵行动”则成为“庶民”向学长们发泄不满的最佳途径。所谓“幽灵行动”其实就是学生团体之间以幽灵为名义,搞恶作剧捉弄对方。  相似文献   

4.
难得有空上网浏览,无意间闯进了聊天室,却被一个名叫“追星族”的“呐喊”震惊。显然这是位学生,因为追星到发烧的程度,遭到父母乃至老师的强烈反对,被剥夺了看演出、听CD、读娱乐版的权利,于是偷偷地上网发泄。她说:“无知与世故,幼稚与成熟在我体内急剧地碰撞,像正在蜕变的蛇,烦  相似文献   

5.
刘克梅 《教育》2011,(1):5-5
成都市石室中学教学楼5楼一角的一面墙,变成了学生创作作品、发泄情绪的“天堂”,各种颜色的字迹和涂鸦把这面墙涂成了大花脸。石室学子们更是把这里亲切地称为“贴吧”。石室中学校长田间说,“这是学生发泄的一个渠道,有些事情不能诉说,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出来,我们应该重视。”  相似文献   

6.
博客作为网络时代展现自己的平台,已经越来越普遍,除了记录自己的心情故事,也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在这个平台上,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和各路明星人物成为左邻右舍。 在各种各样的博客中,“明星博客”无疑是被点击最多的。通过他们的博客,不仅可以方便地留言“追星”,也可以方便地对不喜欢的明星发泄不满.  相似文献   

7.
“课桌文化”现象不可忽视●顾善德浏览一下学校的课桌,几乎没有一张是清爽的,桌面上都留有不少学生的“作品”,其内容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有的吟诗作画,有的抄录公式数据,有的书写牢骚怪话,有的发泄内心苦闷,还有为数不少的低级下流的语言和图形。这些“作品”或...  相似文献   

8.
“诗”可以怨--“诗三百”的政治寄托与怨刺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可以怨”是春秋时代孔子提出的学理论,时人为其意味规定了一个“怨而不怒,衰而不伤”的情感的界限。然而,情感的发泄是不可以界定的,“怨”不仅仅有着“温柔敦厚”的讽谏,更有着下层人士时事尖锐率真的讥讽和潮讪。基于此,我们将“怨”以那个时代的作品“诗三百”为献基础,首先把“诗三百”中的政治寄托与怨刺传统进行了模式分析,其“怨”可以分为大谏之诗,告哀之诗,刺讽之诗。  相似文献   

9.
所谓“电脑狂暴症”,是因长期使用电脑的人对电脑产生了依赖性,如果电脑出现故障而不能使用,就会沮丧、焦虑,是一种新出现的心理 性疾病。这类病人的主要表现是:向电脑或他人发泄无名怒火;沮丧时,可以愤怒地拔掉电源插头,有的人甚至将键盘扔至窗外;严重时可出现暴力行为,毁物伤人。英国曾对1250名和电脑打交道的上班族调查发现,“电脑狂暴症”在英国的办公室已经相当普遍,约有80%的人在日常工作中都发现同事曾向电脑“拳打脚踢”,或以语言予以“羞辱”,以发泄心中怒气。心理学家认为,人失去了对电脑的主宰能力,而下意识地被习惯…  相似文献   

10.
时钟 《学生电脑》2007,(8):18-18
把蔡依林的照片放到打地鼠的游戏里……“打地鼠”的游戏就变成了“打蔡依林”的游戏(JOlin的粉丝别打我!)你也可以把蔡依林的头换成任何你讨厌的人,换个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  相似文献   

11.
导“玩”     
“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愉快的童年……”这首歌谣以欢快的旋律表达出小小少年对下课时间的企盼。课间十分钟,是学生最忙碌、最紧张的时候,也是他们忙里偷闲最轻松的时候。期间,不少学生会在这十分钟里,三五成群、尽情地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甚至会尽情地放纵和发泄自己被禁锢的思想与言行。行为科学认为,需要是激发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原始动力。所以,这时,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从理解学生心理的需要出发,应当走近学生,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有效地引导、教育、鼓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汪振德 《教书育人》2005,(10):56-56
据《扬子晚报》2004年8月5日报道:南京首家“发泄吧”近日在丹凤街开业。该发泄吧设有一个密封的房间,里面布置着音响及一些人和动物的充气模型,还有一个仿真橡皮人,发泄者可以拳打脚踢或砸摔模型及道具,音响同时模仿出求饶或痛苦的声音。“发泄吧”开业3天来,已有不少人来这里“发泄”。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说:“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就是自己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有什么烦恼和愤怒不发泄到别人身上去,应该说“不迁怒”是每个人都要努力达到的修养,但是古代的闺中怨妇、天涯游子、谪居诗人、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冷”“热”抑制控制任务和幼儿情绪调节策略问卷,探讨了3~5岁幼儿的情绪调节状况、“冷”“热”抑制控制的年龄发展趋势及其与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结果表明幼儿使用最多的情绪调节策略是替代活动、问题解决,其次是认知重建,而较少采用被动应付、发泄等情绪调节策略.随着年龄的增长,3~5岁幼儿更多采用问题解决的策略,而更少采用发泄策略.3~5岁幼儿的“冷”抑制控制在4岁时有明显的发展,4岁以上儿童在抑制控制任务上的通过率均超过70%.儿童“热”抑制控制的快速发展阶段是5岁,礼物延迟和失望礼物等“热”抑制控制任务对3~5岁幼儿采用替代活动、问题解决、认知重建和发泄等情绪调节策略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幼儿的情绪调节策略会影响到其同伴接纳和将来社会能力的发展,成人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幼儿多采用问题解决、认知重建等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同时关注幼儿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其“热”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Classbegins!”面对着12个低头不语的后进生,我大声地叫着,全然不顾其他同学胆怯的表情。一想到这些学生考试的成绩,我的气越来越大,不假思索地说:“看看你们,就凭你们这模样儿,也能成为好学生?调皮、捣蛋,什么都干,没有一点成才的迹象……”我忍耐不住心中的怒火,劈头盖脸地向学生发泄着。班上静得出奇,除了偶尔几声咳嗽外,整个教室只有我的吼叫声在回荡。看着面前个个默不做声、被震慑住的学生,我心里一阵痛快。终于放学了。学生们一个个地从我的身后悄悄地往外走,没有了往日下课的喧闹,课代表怯声声地问…  相似文献   

16.
一、家长“软暴力”的表现类型 过度否定型 讽刺挖苦、数落训斥,乃至于辱骂,这是家长“软暴力”最常见、最典型的行为表现,是家长对孩子某方面或整个人持否定态度的体现。一些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满意度普遍偏低。孩子在哪个方面不和父母心意,就对孩子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你怎么这么傻?”“你怎么这么笨?”成了一些家长经常脱1:3而出的口头禅。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为了发泄对孩子的不满情绪,讥讽孩子说:“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上来,简直是个榆木脑袋!”“你连狗都不如,狗还可以看家护院,还可以宰了吃肉;你既不能看家护院,  相似文献   

17.
张学兵 《班主任》2009,(6):18-19
“软对抗”是指学生对老师的批评教育采取一种消极的抵制态度,以达到心理上的快意或发泄。如何化解学生的“软对抗”,不仅关系到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也关系到班主任在班集体中的形象和威望。  相似文献   

18.
我们班上的一些幼儿,他们动辄对同伴产生敌对情绪并伴之以侵犯性行为。心理学研究证实,敌对情绪与侵犯性行为大多足幼儿遇到挫折后的表现。如:没有答对老师的提问、没有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在家庭中受到冷落等等。对于产生了敌对情绪或侵犯性行为的幼儿,光靠说理或批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有针对性地采用“疏导”的策略。即在说理教育的基础上给他们提供一些正当的发泄途径,使幼儿真正地“心平气和”。我们在班内创设和利用以下几个活动角,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既能发泄自己的愤怒、不满又不至于伤害别人的场所。  相似文献   

19.
“莫”是一个多性多义字。在古洛中用例最多,在语言学界分歧是大的要数作否定性天指代词的“莫”。“莫”作为否定性无措代词,指代的是被完全否定的整体。它可以特指被否定的齐有的人,也可以泛指包括人在内的被否定的所有的事物。随文意的不同,它可分别被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或“没有哪一个”,在句中只作主语。这是语言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Q是.围绕着作主语的情况,不少学者观点不一,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莫”在有主语的句子中充当主语的同位语;另一种是,“莫”作主语时.它前面的名词作状语。笔者以为这两种观点…  相似文献   

20.
今天玩玩具的时候,朋朋和小朋友吵起来,一会儿就听到朋朋那沙哑的哭声。朋朋经常这样,而且每次等老师询问原委时,他就会十分委屈地来个“恶人”先告状———其实错总在他身上。于是,这次我决定采用先“不理”的方法,假装没听见。当我偷偷看时,发现朋朋正一个劲地带着哭腔看着我,我便又假装地指导其他小朋友玩玩具。过了一会儿没有哭声了。事后,我了解情况,才知道原来是朋朋先抢了别人的玩具,别人便推了他一下,最后他又把玩具抢了回去。他是用哭来吸引老师去帮助他,结果看到老师没有管他,又知道是自己先做了错事,只好发泄了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