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校课程是整个课程的开发中心,良好的学校课程管理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文在阐述学校课程管理的内容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学校在课程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改革学校课程管理制度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课程领导作为课程管理的一种新理念,与课程管理相辅相成,优势互补;课程领导通过引导学校课程愿景的建立、设计并管理学校课程开发、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再造学校组织结构、重塑学校课程文化等引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长课程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校长课程管理,其重要作用是带来变革。校长课程管理的职责范围主要体现在学校层面;职能涵盖学校课程研制、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资源和文化再生等多个方面。校长课程管理的角色表现在课程目标的达成、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科层模式与专业模式是学校课程管理的两种取向。学校课程管理的科层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忽视了学校中人际间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不利于教师之间的协作。学校课程管理的专业模式倡导课程管理结构的扁平化,强调柔性管理,具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教师的专业自主权等优势。尽管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及与学校科层结构的冲突可能成为推行学校课程管理专业模式的难题,但专业模式仍是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普通文化课程管理体制的重建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深入开展的关键.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课程管理的特殊性.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较差,普通文化课教师不懂专业,统编教材无法体现学校的自身特色,课程管理意识淡薄.根据目前高职院校普通文化课程的管理现状,提出高职普通文化课程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意义、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学校课程管理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有关课程政策,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学校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的管理。学校课程的管理水平是决定课程实施成败的关键。我国中小学学校课程管理需要在课程管理意识、课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课程管理的拓展领域以及领导和教师的角色转换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同时,要重视课程管理研究,改革学校课程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深化教育改革,关键在课程改革,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关键在管理。加强课程管理,是落实学校中心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国开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班级课程管理就是在三级课程管理的基础上,从管理的层面上提出的,是三级课程管理的延伸与补充,三级课程管理得以延伸为四级课程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美、法、英大学课程管理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课程国际化的进程迫切要求我国大学的课程管理与国际接轨。课程管理体制、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是大学课程管理的核心部分,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美、法、英三国的大学课程管理的发展改革,对我国大学课程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以专业设置改革为契机,促进课程管理改革;课程设置强调基础性、实践性、交叉性和国际性;课程实施以学生为本,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促进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9.
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课程国际化的进程迫切要求我国大学的课程管理与国际接轨。课程管理体制、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是大学课程管理的核心部分,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美、法、英三国的大学课程管理的发展改革,对我国大学课程管理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以专业设置改革为契机,促进课程管理改革;课程设置强调基础性、实践性、交叉性和国际性;课程实施以学生为本,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促进教师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地方与学校开发或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都市”热点有感而发,指出中国已有的城市史知识系统不够完备,难于获取从全景出发将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各方联系起来综合考察中国都市的眼光,且不重视自下而上观看都市的角度。对于都市文化的个性,注意挖掘传统的地域意识和乡土文化根系,对“现代调整”和都市如何面向现代政治、商业文化的“中国经验”缺乏研究。至于都市文学,需厘清概念,借鉴现代文学与城的五种模式,理解城与人的关联,将都市的市民性、精英性、民众和知识分子及其都市管理者一并思索在内。触摸文学的都市之魂。  相似文献   

12.
This research examined children's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s as manifest in their seeing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parents as self-defining. Four times over early adolescence, 825 children (mean age = 12.73 yea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reported on their inclusion of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parents in their self-construals as well as other dimensions of their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lthough there was continuity in children's inclusion of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parents in their self-construals, American, but not Chinese, children decreased their inclusion over time. In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he more children defined themselves in terms of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parents, the more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quality of these relationships mattered for their subsequent emotional functioning.  相似文献   

13.
梁实秋先生从普遍人性论的观点出发,鼓吹学应当诉诸普遍的、共同的人性,提倡“人有行”,其最给终目的在于提倡贵族学。通过生活实例,批判了梁先生的这一观点,提出人之有行或无行与学作品本身并无必然联系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4.
15.
典故运用传统的生成因由就其大要而言有四个方面:以崇古重史作为思想依据,“崇古”是对祖先、先王等往昔权威和经验的认同、崇拜和追从,“重史”是借助历史的想象、回忆和溯源以寻求秩序的理性依据和价值本原意义;于是推重古训,以“古训是式”作为行为规范,把历史视作现实的借鉴,掇拾古训成为时尚,导致对经典的崇奉,对权威、经验乃至语言的崇信;这影响到创作理论的建构,从墨子的“三表”之“本之者”、庄子“三言”之“重言”“寓言”,强调以经典和历史为据,并借重名人、圣贤的权威言论甚而不惜虚构名人圣贤的言行,到荀子“征圣”、“宗经”萌芽,经扬雄而发端,至刘勰最后系统完成,圣人及经典就铁定是行文、论文的最充分的理据;而“子曰”“诗云”的征引实践,在称述“六经”、多言古史的狂潮中,压缩征引即运用典故自然呈硬.。  相似文献   

16.
17.
同源词音义之间有密切联系 ,这是汉语词汇的显著特征 ,也是汉语词汇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同源词研究揭示了词汇发展的规律 ,纠正了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偏颇之处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训诂方法 ,弥补了形训的不足。本文运用同源词 ,对具体词义进行了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与择业     
千里马有,伯乐难寻! 一年一度的大学毕业生招聘工作即将拉开帷幕。我突然想起两位女性的求职经历,感叹女大学生的择业还真不怎么乐观,伯乐难寻! 随着国民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女孩子的家长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多更高的教育,以增加择业的竞争法码。殊不知,书读得越多,择业  相似文献   

19.
热电偶又叫温差电偶,它是由两种不同金属焊接并将接触点放在不同温度下的回路.它的一个重要应用是制作测物体温度的热电偶温度计.热电偶温度计在生产中有广泛应用,并且不少中学物理实验室配备有这种仪器.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它,本文简单介绍热电偶和热电偶温度计.  相似文献   

20.
采用问卷法对2500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对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分布特点、家庭功能状况及其关系进行探讨.结果发现:(1)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在15-16岁组青少年中的分布率高于12-14岁组.(2)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在公立学校中的分布率高于私立学校.(3)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在住校生中的分布率高于走读生.(4)普通青少年家庭功能状况优于情绪-行为问题青少年.(5)家庭功能中的问题解决能力、情感卷入、沟通和行为控制因子对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