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乐以情为“本”,音乐作品之生命,首在于“情”,乐离“情”,则失其感人之力。乐以“形情”,决定其须“唱情”,惟“唱情”,才能体现乐以“形情”。“唱情”,就须得曲情,若缺少此感情体验,就须“移情”。音乐最擅长于表达感情,故亦最能“陶情”。文章想通过对“形情”、“唱情”、“移情”、“陶情”的阐释,论述中国古代“情”的音乐美学思想之高深,使其在新的理论层面上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2.
朱谦之的唯情哲学在中国近代哲学中独树一帜,它以非理性的“情”作为宇宙、人生的本体,以与情合一的直觉作为哲学的根本方法,并通过“性情”之辩提出了情善说,论证了情这一非理性要素在伦理价值中的正面意义。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唯理性哲学具有纠偏作用,而且对于全面地理解个体生命,对于哲学的健全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时下,一些学校以“一切为了学生”为校训,有的学校甚至还有两个“一切”,即“为了一切的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些“一切”乍一看好像天经地义、顺情合理,可仔细一推敲,就会发现有失偏颇。这里,我们姑且不论这些“一切”做到还是做不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信息科技是一门以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的课程,学生不仅要掌握信息技术,更要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探究及发展思维的能力,这一切都立足于信息科技教学基础—“知”与“行”,发展于其上层建筑—“情”与“意”。因此,“知、情、意、行”有机统一是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基本要素与环节,而这些又与德育中“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5.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班固在《汉书》中说,“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咏之声发”。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现和升华。  相似文献   

6.
一提起“送别”这两个字,唐人笔下的那渭城柳色,灞桥水波,长亭古道,烟波芳草,萧萧哀鸣的班马,渐行渐远的孤帆……这些凄清的景物无不勾起人们那缠绵无尽哀婉悲切之情,似乎这些景物已将送别之情定格在忧伤哀愁上了。  相似文献   

7.
陈霞 《黑河教育》2011,(3):37-37
“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创作。”叶圣陶老先生如是说。古人刘勰亦曾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意即: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如果小学生的习作,不能搅动他们心底的积蓄,让语言的洪流宣泄而出,岂不似无本之木,何谈灵性呢?可见,让我们的学生心儿自由,敞开心扉,直面作文,应该是作文教学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歌唱中,正确理解“情”和“声”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所说的“情”,是指歌唱者在演唱时用情感来揭示歌曲的思想内容;“声”是指怎样用气、发声、咬字和行腔,也就是歌唱技术,在歌唱表演中,“情”和“声”是辩证的统一。在“情”和“声”这一对矛盾中,“情”是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声”是传情的手段,是为“情”服务的,歌唱时要“以情带声”,使用气、发声、咬字行腔,服从于“情”。因此,作为歌唱技术中的基础部分:“怎样学唱和教唱一首新歌”,是我们中学学生及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在实践教学的摸索中,笔者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写进情 我们在写章时都希望写出感情来,但是没有载体是很难写出情感来的。情这个东西在真空中是无法生存的,而是要依托于一定的事或一定的物才能表现出来。事与物都是情感的载体。要在章里写出情感,就应把握好抒情载体,把情感写进“事”或“物”里面去,读读到这些“事”或“物”,就会产生共鸣,读出情感来。  相似文献   

10.
“大旨谈情”是曹雪芹予以《红楼梦》的主旨,但非仅谈“情”而已,“意”在“情”中,“情”中有“意”。作者赋予全书“情”的化身竟然是谜一样的秦可卿,致使“红楼”之情扑朔迷离,尽显人性之复杂,构设红楼“遍披华林”的悲壮基调,也是中国文士永恒的“困惑”与“焦虑”,充满民族文化的历史厚重感。曹雪芹寄予秦可卿的形象特质与价值,就在于其“无可云证”的“一把辛酸泪”悲情推演的点位钩织。以《红楼梦》文本与脂评为依据,论析秦可卿不同的符号性角色,解读“可卿”之情与谜及其与《红楼梦》主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中华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社会越来越进步,生活越来越美好,正处心智发育期的孩子或面对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或生活在单亲家庭,甚至是长期与父母分居,内心深处对亲情、师生情、友情的感觉却越来越淡漠,尤其是独生子女自私自利、重索取轻付出的心理问题十分突出。针对这些现状,我校在2007年年底开设了“以情促德、以情益德、以情冶情、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情”在《红楼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价值,它指示了《红楼梦》的文本意向。曹雪芹的“情”既有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复归,更有个性解放思潮的激荡,是包含着更多异质于传统文化心理情感的价值取问,投射了曹雪芹创作主体的自觉和自省。因“情”而生爱,曹雪芹建构了“情”的价值观念,这就是宝玉的“情不情”或“意淫”,或黛玉的“情情”。意淫(鲁迅所谓“多所受者”)正是曹雪芹建立起来的具有哲学意味的精神体系和价值信仰,也是曹雪芹哲学思想的表态形式,是他对抗封建专制文化体系的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13.
深谙仕途况味的汤显祖在”为情作使”的意图下,创作了“二梦”,因而“情”是这两部戏的表达宗旨。“二梦”既展现了善情,又描写了恶情,并有意识地揭示了善情为恶情所吞噬的过程,从而对官场社会予以强烈的批判,对追求宦情的人士子予以警醒,同时也表现了作对世事的难以忘情。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应当是文情,教情,学情三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储情于胸,并用激情导入,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最后融情入理。  相似文献   

15.
浅析班主任工作的“情”与“理”廖锦兴学校班主任工作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情”“理”结合,“情”“理”相济,这样才能相互促进,情通理达,提高思想教育。作的功效,体现出学校德育的功能。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做...  相似文献   

16.
杨启亮 《江苏教育》2006,(2B):10-10
“有育人智慧.含爱生情怀”.说的是教育的情智: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说的是情智的教育。两种情与智交融起来。就生成了北京东路小学实践素质教育的主题:“让情智的阳光充盈师生的心灵。”这个诗意的主题。主张以情感引领智慧,还主张以“师”的情智引领“生”的情智,追求完整性的情智“共生”。这里的“共生”,就体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世情”、“国情”、“党情”和“教情”的深刻变化,使高校党的建设面临全新的课题,经受多重的考验。深入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与时俱进地推动高校党建工作,以党建的创新,保障、推动高校事业的发展,是根本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8.
“情智语文”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的小语教坛上涌现出来很多“流派”,例如,孙双金老师倡导的“情智语文”,王崧舟老师倡导的“诗意语文”等等。它们的出现,使我们的小语教坛纷繁不已,同时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这次我们编辑的“情智语文”一组稿件里,既有孙双金老师对“情智语文”的详细阐述。也有成尚荣先生对“情智语文”的精辟概括,还有一线老师对“情智语文”的实践畅谈。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情智语文”这一课题,希望老师们能从中得到启迪和收获。[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现今通用的《九年制初中语文课本》,每册中均选有古代诗词。这些诗词在历次成绩检测、升学考试中所占分数比例较小,因此,有些老师对这近百首诗词的教学就不甚重视。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事。统观这些诗词,如果在教学中对它们忽略而过,不但曲解了教材编排者的意图,更可惜的是错过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和文史教育的好机会。一、以诗载道──生动形象的德育教材“诗言志”、“诗缘情”,初中课本中的古代诗词所“言”之“志”,所“缘”之“情”,可以说是中国历代文人的思想精华,它包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生活哲理,又被教材编排者用今…  相似文献   

20.
“必以情”的“情”不该释为“实情”,“情理”和“诉讼之辞”,而应释为“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