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当今,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具有虚伪性和欺骗性,这种被"异化"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在道德教育内容的泛化、道德教育对象的物化和道德教育方法的非生理化倾向方面,这是一种"非本真发"的道德教育,它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并正在失去它的意义和价值.笔者认为,"本真"的道德教育是关注个体生命的道德教育,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它是基于自然生命基础上的,关注人精神生命的发展、使个体的人格不断完善并且最终走向自由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
<正>今天倡导"育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应该思考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以及在道德教育中如何对待生命、在生命教育中如何把握道德。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下,我们需要构建蕴含道德的生命教育体系,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一、逻辑:道德应该融入生命教育就存在方式来看,人是双重意义上的存在,既是个体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个体存在与社会存在不可分离。对于个体存在而言,正  相似文献   

3.
社会个体的生命既意味着个人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意味着个人将承担与其生活境遇关涉的特定社会责任。生命教育不能停留于简单的知识传授或情境体验。只有分析个体道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深挖生命的道德价值,将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探索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生命教育功能,才能将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道德教育面临这样一个事实:道德教育总想教人走向道德人格的完善,却总摆脱不了道德权力意志对其控制的厄运而深陷困境之中。本文试图探讨道德教育难以走向自由的深层原因--道德教育的意志强制,并对走向道德教育的意志自由过程中的几个关系进行辨析。 一、意志自由与道德教育的意志自由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的近代西方哲学,存在着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关于意志自由观的分歧。经验主义从事物的因果关系出发,认为人们所做的任何选择都有原因,不存在超  相似文献   

5.
教师管理诉求和谐、人本和责任,但现行教师职业倦怠干预机制在关照教师生命、认同个体自由和界定教育责任等方面出现重大缺失.教师管理制度的创新,应选择关照生命意义与赋予个体自由相结合的制度变迁路径;重点是教师工薪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教育问责制度、教师歇岗制度和学校课程制度的创新;需要在某一县级行政区域率先发起.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生命的基本依凭,离开了道德,人何以堪?同样,规范的道德也蕴藏着一种规范秩序至上、集体至上、精神至上等远离生命的危险。基于生命立场的道德教育应是:在秩序与自由之间,从规范至上对生命自由的僭越中走出;在个体与群体之间,从群体至上对个体生命的干涉中走出;在身体与精神之间,从精神至上对生理生命的漠视中走出。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一方面须反对简单的灌输和独白,而须关注个体的理性自觉,营造自由的交流情景,走向积极的交往对话,在个体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唤起其道德意识和生命尊严;另方面,须充分利用权威人士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吴威威 《江苏高教》2012,(5):124-126
当前的道德教育理念注重回归生命个体的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道德教育领域的生动展现。可以选择的道德教育模式与方法有:启发道德认知,以提升理性认知能力为主的理论说服式;触动道德情感,以道德体验为主的情感教育式;培养创新意识,以学习共同体形式存在的开放建构式;践履道德行动,过"有道德的生活"的实践体验式;开辟交往空间,以多端交互式虚拟存在的网络教育式等。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宗旨在于教人做人,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受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现代教育逐渐走向了异化,学校德育不可避免歪曲了其功能,远离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表现为:忽视学生个体的现实存在;回避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扼杀个体的生命自由。要使学校德育回归学生个体,我们首先必须正视个体生命作为学校德育的基础存在,继之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发现生命的美好,最后引导学生创造幸福生活,提升精神世界。总之,学校德育必须把“人”扶正,关爱个体生命,给予学生个体以充分的尊重和积极的引导。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道德"概念的词源及其演变过程表明,道德根植于人们的生活,并且为了人们美好的生活而存在。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其真正内涵是人性中的卓越性和品格,它是人不断超越现实与自然生命的基本依凭和价值向度,是人的生命之必需。道德教育作为引导个体使其成为有道德之人、使生命趋向真善美的教育,表达的是个体生命存在的一种价值诉求,因而生命价值成为道德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生命教育成为道德教育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