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羽 《青年记者》2008,(10):44-45
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到报社来实习.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按大学的教科书的说法.采访一定要有一个采访提纲.然而,从我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是否需要事先准备,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把所有的采访分为三大类,即:需要事先准备的采访,无须事先准备的采访以及无法事先准备、需要"时刻准备着"的采访.  相似文献   

2.
张羽 《青年记者》2008,(7):44-45
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到报社来实习,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按大学的教科书的说法,采访一定要有一个采访提纲。然而,从我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是否需要事先准备,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把所有的采访分为三大类,即:需要事先准备的采访,无须事先准备的采访以及无法事先准备、需要“时刻准备着”的采访。  相似文献   

3.
"我准备离开这个城市了,我是来向你告别的。"一个朋友坐下说。"那你再准备到哪里去发展呢?"我问。"我准备往人情味淡的地方走,这里看着人情味浓,但干了这么多年,一点机会也没有。"他在这附近的好几个城市都干过,他说这一次他一定要走远,"走到南方的海边上去都行。"  相似文献   

4.
经常有人问起,如果他们想应聘编辑工作,应该先做什么准备?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忍不住要重新思考,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功课是可以提出来让人准备的.但很遗憾,每次我都想不出任何具体的建议.所有我能想出来的"准备",全是心理准备,尤其是在一个并不出名的报社做编辑.  相似文献   

5.
做"土记者"的父亲带我入了新闻的门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想得最多的问题,或者说最让我感到"纠结"的问题是:新闻在哪里?我大学的专业是高分子材料,和新闻完全不搭边.当然,也不能完全说是"一张白纸".我的父亲是我新闻职业生涯的领路人.他退休前一直是乡村初中的语文老师,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新闻.他从20多岁给县广播站投稿开始,40多年来一直痴迷于"业余通讯员"这个他认为"最有意思的职业".直到现在,人们还经常看到他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广阔的田间地头.他总是在自行车把手持挂个包,随摊备掏出里面的钢笔和本子,记下他认为是"新闻"的事儿.然后熬个夜或者起个早,把稿子写好,传到电台和报社,之后就是准备在广播里听到或者在报纸上看到他的名字.那种幸福的期待,伴随了他40多年.  相似文献   

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样,“创新”也是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回顾沧州日报社近3年来创业发展的历程,更让我充分感受到这一点。在此,本文围绕创新与报社发展问题,谈点儿切身体会。2004年沧州日报社新一届党委换届,当时报社既面临着报业竞争加剧、广告、读者分流等报业发展共性的问题,也面临着报社自身人员多、包袱重等诸多个性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用心去"看"     
2009年4月15日,接到报社领导的命令,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到四川地震灾区采访.拍什么?到哪里去拍?更关键是怎么拍?一年过去了,我不能去碰触那些刚刚开始愈合的心灵伤疤.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受,是我这次采访的最大感受.  相似文献   

8.
报社工作的中心是办好报纸杨尚德1986年3月,我和范敬直同志调人经济日报,当时工作千头万绪、内部意见纷纷,究竟从哪里入手?第一次召开报社职工大会时,我们就提出了一个口号:“集中精力办好报纸。”因为报社的中必任务是办好报纸,只有把大家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到...  相似文献   

9.
2006年初,我被报社派驻锦州记者站,在大家的热心帮助下,一鼓作气采写的第一篇稿件是刊发在一版头题的《锦州蓄势率先突破》;2012年初,我被报社调回编辑部前夕,以驻站记者身份采写的最后一篇稿件,是刊发在本报一版"辽宁观察"栏目的《沿海突破看锦州》,恰似鸣金而退。整整六年过去,我亲身见证了锦州从"蓄势突破"到"率先突破"的奋进足迹,感受着一座传统内陆城市的海洋雄心。锦州的率先突破离不开长期的蓄势准备。反观自  相似文献   

10.
“呵呵,不错,跑新闻,采访……”傻乎乎的我坐在夏日清晨的阳光下眯着眼睛傻想,觉得很有奔头,不愁在家得空调病,更有了不洗碗的理由。“好。”铁定决心把自己丢进了报社。从此,我的实习生活拉开了帷幕。爸妈偷笑:“这个吵闹的丫头终于找了点儿正经事做,省得一天到晚鸡犬不宁。”他们哪里知道我还藏了一肚子“坏水”。不过,话说回来,学了一年的新闻,英雄也要有用武之地吧。可是,做实习生也不是小时候玩的过家家呀。那可不是摇身一变就能无所不能、所向无敌的。这不,在我正式开工后就碰到了我的实习生活的首要难题———电话采访。第一次在电话…  相似文献   

11.
儿时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记得有一句高喊的誓词,叫“时刻准备着!”当然,那是要时刻准备着“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借用这句誓词,做记者工作,也当处“时刻准备着”的状态,这就是要时刻准备着能抓到新闻,能抓出好新闻。我想,这种“准备着”,既有学习、积累的准备,更当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深入思考的准备。  相似文献   

12.
"报业没有经营人才","报业最缺经营人才",受这一观念影响,一些经营相对落后的报社不惜重金从业外挖高手,从其他行业寻找高参、引进人才.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报社的经营效率与经营质量却没有质的提高.报业真的没有经营人才吗?报业的经营人才要从哪里来呢?  相似文献   

13.
经常有人问起,如果他们想应聘编辑工作,应该先做什么准备?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忍不住要重新思考,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功课是可以提出来让人准备的。但很遗憾,每次我都想不出任何具体的建议。所有我能想出来的“准备”,全是心理准备,尤其是在一个并不出名的报社做编辑。  相似文献   

14.
当我得知报社组织的新铁路工地巡礼系列报道,准备让我去采访兰新复线时,我既高兴,又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临行前,报社领导对我说,下去采访要深入挖掘精神内涵,写出国家重点建设工地上人的精神风貌。这使我对这次采访有了主心骨。  相似文献   

15.
我刚到大众日报的时候,听说朱民是报社头号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想知道他是什么模样的一个人.那时候的报社大院,中间有一方高地,植有苹果树和瓜菜什么的.报社的所谓"牛鬼蛇神"们,有时候就在这方高地上劳动.一天,我见有几个人从高地上下来,就问一个同志:"哪个是朱民呀?"该同志用嘴巴一指:"后边那个."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老报道员,曾经有过3次难忘的送稿经历。虽然事情已经过去近20年,但每每想起,仍历历在目。我从小就非常喜欢写作。1990年入伍后,我立志要在新闻报道方面有所收获。可是我写了近百篇稿子,无一见报。有人“点拨”我说,要想上稿,需要报社有关系,报社没熟人稿子写得再好也发表不了。我半信半疑,就准备了10多篇稿子,到军区前进报社试探。  相似文献   

17.
2007年5月21日,当我进入《半岛都市报》开始见习记者生活时,所有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陌生的,我在激动和不安中开始了记者生涯。当记者先学做人报社为我们这批新人准备了精心的"新记者课程培训",安排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培训中,社长王军教给我们"做记者要先做人",做记者一定要搞清楚何以为记者,何以为人,做人是一名记者永  相似文献   

18.
采写这个新闻时,我常常陷入写还是不写的两难境地,几经心灵的挣扎。今年3月中旬,广西横县两名初一学生逃学到广东东莞打工,不幸落入"撞车党"之手。一学生侥幸逃脱后报警,另一学生却下落不明。报社得知情况后,决定用新闻帮助家长找人。我采写的第一篇稿件《令人揪心的孩子,你在哪里》的初稿,既没有点出两名学生的真实地址,更没  相似文献   

19.
这层“膜”是哪里来的我于一九六三年在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解放军报社工作。我换下了学生装,穿上了军装。到报社不久,社党委决定让我下连当兵锻炼一年,十月十一日我到了某部五连当兵。刚到连队,一切都感到新鲜,下决心要在这里好  相似文献   

20.
慷慨赴征途4月10日上午,我接到黄泽民副总编的电话,说报社打算让我带队,和陆铁琳、王燕松一起赴广东采访医务人员抗击非典的有关情况,问我意向如何?我二话没说,立即表示:“没问题。”说实在的,当广东非典硝烟燃起的时候,我和报社许多同志就一直关注那边的报道。4月上旬,听说非典已入侵京城。在此非常时刻,能上一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